浅谈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在六朝小说史上的价值

2018-01-04 06:34夏习英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
名作欣赏 2017年36期
关键词:鲁迅小说

⊙夏习英[天津农学院, 天津 300384]

浅谈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在六朝小说史上的价值

⊙夏习英[天津农学院, 天津 300384]

由于古小说地位比较低下,文人大多不屑一顾,进而导致六朝小说绝大部分作品都已经散佚。鲁迅的《古小说钩沉》把六朝小说散见于各处的材料集中起来,力图恢复原书的面目,使很多六朝小说失而复得,重新展现在读者面前。所辑佚文多点明出处,这一做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清晰的文献线索。

《古小说钩沉》 鲁迅 六朝小说史

《古小说钩沉》辑录了从周代至隋代散佚小说多达36种,1400余则,引用古书约六十余种,用以参校者又有十余种,二十余万字。《古小说钩沉》资料搜集工作早在1898年鲁迅从绍兴离开之前便开始了;1909年,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便开始系统地从事古小说的校辑工作;在1912年2月,鲁迅已经完成了《古小说钩沉》的辑录工作,并署名“起孟”(周作人)在《越社丛刊》第一集发表《古小说钩沉序》。《古小说钩沉》在鲁迅生前并没有能够正式出版,直到1938年才编入《鲁迅全集》第八卷面世。郑振铎先生曾指出鲁迅采用的是“乾嘉诸大师用以辑校录先秦古籍的方法,而用来辑校录古代小说的,却以鲁迅先生为开山祖。而其校辑的周密精详,至今还没有人能追上他”。“不仅前无古人,即后有来作,也难越过他的范围和方法的。”

《古小说钩沉》辑录的小说上起周代,下迄隋代,堪称汉魏六朝小说的大成汇编。该书辑录的三十六种小说中《青史子》著于周代,《异闻记》著于后汉,《旌异记》《水饰》著于隋朝,另有五种作者不详,两种作者名号及年代不可考,其余二十五种均著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古小说地位低下,正统文人大多不屑一顾,所以六朝小说绝大部分作品都已经散佚。鲁迅对这一时期古小说的辑佚,使很多古小说失而复得,重新展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鲁迅先生对六朝小说辑录内容的处理也非常恰当。如一般的辑佚者,往往采用一种较为省事的方法,将各书所引相同一事的文字,一一收入辑本,而对各种异文不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致常常出现文字重复现象。鲁迅则将各书内容拼接在一起,力求简洁精当,力戒引文的重复罗列。如《古小说钩沉》所辑《幽明录》中一则“刘晨、阮肇入天台山”条中即有在正文“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下注“三字《御览》引有”;又正文“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下注云“五字依《御览》引补”;再如正文:“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下注云“二句依《御览》引补”;正文“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下注“《珠林》三十一。《御览》四十一又九百六十七。《类聚》七。《六帖》五。《事类赋注》二十六”。刘晨、阮肇入天台山一事,《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事类赋注》都不完备,鲁迅选取较优的一种为底本,以他本校之,经鲁迅辑录互为补充,故事就比较完整了。再如有同一材料见于不同出处文字而略有差异的,或同一材料见于他书而有不同见解的,鲁迅也在注中逐一写出。对于内容大同小异的引文,鲁迅进行了合并处理,并在小注中一一指出。

其次,《古小说钩沉》所辑佚文鲁迅辑出时多点明出处,这一做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清晰的文献线索。如《裴子语林》中“何晏以主婿拜驸马都尉”条:“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驸马都尉。美姿仪,面绝白,魏文帝每疑其著粉,後正夏月,唤来,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之,色转皎洁,帝始信之。”这段佚文小字注曰:“《类林杂说》九引作何晏字平叔,貌甚洁白,美姿容,明常见之,谓其著粉。因命晏。赐之汤饼,汗出流面,以巾拭之,转见皎然。帝方信。《初学记》十九又二十六。《书钞》一百二十八又一百三十五。《御览》二十一又三百六十五又三百七十九又三百八十七又八百六十。《事类赋注》四。”可知这段文字出自《类林杂说》《初学记》《北堂书钞》《太平御览》《事类赋注》等书,从而交代清楚了这条材料的来龙去脉。

鲁迅对《古小说钩沉》所辑佚文的取舍是极其审慎的。鲁迅从事《古小说钩沉》的目的本来就在于纠正前人妄制篇目改题撰人之类的混乱,所以他极重视去伪存真。例如戴祚《甄异记》,鲁迅辑出十七则,而清人重编本《说郛》仅有五则,其最后一则记查道的事迹,而查道生平见于《宋史》卷二九六,乃赵宋时人,实属误收,这一则即为鲁迅所不取。

许多中国古代小说的生命因鲁迅的《古小说钩沉》而得以复续,重新流布人间。鲁迅把六朝小说散见于各处的材料集中起来,力图恢复原书的面目,为保存和整理魏晋时期的重要文史资料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弥补了文学研究领域参考资料的不足,也为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旧闻轶事、宗教信仰、民俗方言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 鲁迅.古小说钩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

[2]顾农.《古小说钩沉》的成就与遗留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84(3).

[3]顾农.《古小说钩沉》的成书过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4] 周楞伽,周允中.试读鲁迅整理的《古小说钩沉》及其不足[J].鲁迅研究月刊,2000(6).

[5]朱成华.《古小说钩沉》札记二则[J].鲁迅研究月刊,2011(9).

作 者:夏习英,天津农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研究。

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鲁迅小说
鲁迅防窃
孔乙己
文学小说
阿迅一族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