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山寻根

2018-01-03 09:46任红梅
延安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靖边大风车烽火台

任红梅,陕西靖边人。本文为其处女作。

上小学时,每次和老师、同学去烟墩山砍沙柳柴,我都对那个大土堆充满好奇,为什么这么高的山梁上还有这么高大的一个土堆?干什么用的?谁留下的?土堆没遮没拦,只是个破破烂烂的高土庄子,光秃秃的山梁,光秃秃的黄土墩子,土墩子像是打过的土墙,四处开裂子,塌陷的,掉土的,在红日秋风里,在苍茫空旷的馒头山上,显得那么高峻荒凉破败,它早已和这个山头融为一体,成了山峰。山高墩为峰。山上仅此一墩。

我终究没有爬上那高台,十分遗憾。我只是在远处仰望过它,留下无限的遐想。放羊的常常爬上去,能俯瞰整个靖边城。放羊的常是男人,孤独时,在苍天白日之下,高山冷风之中,面对深沟高壑,拦着白花花的羊群,吼几嗓子信天游:

烟墩山高来张家畔低,我把这首歌唱呀么唱给你……

四十里长涧羊羔山,好婆姨出在我们张家畔。

张家畔起身刘家峁站,峁地里下去我把朋友看。

三月里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脚人儿这么苦闷,

不唱山曲不好盛,唱上一个山曲想亲人。

你管你走东我盛上西,无定河把咱们俩分离……

高亢嘹亮悠长孤独的山曲在千山万壑里回荡,羊儿不懂,只有回音应和,风声传播,千转百回,更显孤寂高远。

三十多年过去了,听说烟墩山上的“墩”重修了,山上还建立了转播站。一下子勾起我小时候对烟墩山的记忆。今年,2018年3月16日,我和家人、朋友乘车再上烟墩山。从张家畔出发到陆家山有一条直通山顶的油路,且一直是上坡路,山上到处站立着三片叶子的大风车,油路的尽头就是烟墩山山顶,站立着两个面对面的建筑物,一低一高,一东一西。

东边的高处山头上,巍然矗立着的就是一座高墩,被复原的,重修的,原有的土墩不见了,墩下是一块石碑:

烟墩山烽火台遗址

靖边县人民政府

2006年6月

石碑的背面:

烟墩山烽火台位于靖边县城8公里处海拔1763米的烟墩山上。修于明代。古有“日则举烟,夜则举火”之功效,是边塞著名的烽火台之一,其高12米,长、宽各15米。

原来,它是一座烽火台!急急走近烽火台。小时候见到的烽火台,日月风雨把它风化得既单薄又瘦弱,只是个高土台子,像个羸弱的老人。如今旧貌换新颜,四方四正,雄伟壮观,全是仿古青砖建成。是长城烽燧的模样,里外两层,里层举火,外层盛兵,垛口似犬牙差互。垛口下边是一排洞眼,大概是射击用的箭眼,亦或枪眼,亦或炮眼。孤零零的一座烽火台,再没有任何装饰。但是它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和文学书,记载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烽火台“修于明代”。明代,靖边北部为河套鞑靼所占,明王朝为防鞑靼入寇,在隋长城的基础上,于1473年,由延绥巡抚余子俊巡边时动用4万民夫所筑,靖边境内修长城78.5公里,设有烽火台159座,烟墩山烽火台大概就是其中的一座吧。旧时遇警,白天举烟,黑夜放火,同时鸣一响炮,沿边传到城镇。如敌不退,白天举空烟,夜晚举空火,不鸣炮。敌人来了30至100骑,日悬黄旗1面,夜挂灯笼1个;如有200至500骑,日悬青衫1件,夜挂灯笼2个;如有60至1000骑以上,日悬皮袄1件,夜挂灯笼3个;五七千至万余骑,日悬青号1件,炬烟1堆,夜挂灯笼4个;从榆林永昌墩起,到保宁堡共设8把火,靖边境内镇靖堡、镇罗堡、靖边营垒(新城)、宁塞堡为3把火;龙州为4把火。至于烟墩山烽火台是在城外,悬几面旗,挂几盏灯,放几把火,大概视敌人的数量而定吧,毕竟它依山傍险,地势很高,看到敌情该早,通报很及时吧,它为当时情报和守卫靖边安宁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啊……

蓝天红日下,寂静得仿佛能听到风吹来得报告消息的号角声,传来猎猎的旗帜声,刀剑碰撞的尖叫声,透过历史的洞眼,看到熊熊燃烧的狼烟……弥漫在古靖边的上空,似乎听到敌人马蹄嘚嘚得疾驰而来的声音……墩台有守卫的士兵,准备好的柴火、灯笼,传递信息,通知其他烽火台和驻军,互求支援,紧张地准备实战……

烟墩山烽火台身处塞外高原,当争战的硝烟退去,和平之时,在清时,民国时,新中国时,人们渐渐忘了它曾经发挥了多么重要的军事作用,为守一方安宁做出重要的贡献,任凭风剥雨蚀,水冲墙塌,日渐消瘦,它铁骨铮铮,却没有消失,可见当时是多么坚固。所幸2006年把它重修,再现雄威。只是它原有的土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仿制品,缺少了它的精髓,它的铁骨,它的历史见证,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有了建筑物,山顶已由扁园修成平顶了,宽阔平坦,像个停车场。

烟墩山烽火台仿制品外表这么壮观,如果上去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找来找去,然而上去的台阶却被关闭了。再看,发现它从上到下裂开了一道显眼的口子,破坏了它的坚固性和完整性,让人遗憾。即使它只是个纪念,不需要像过去那么坚固,可是修起才12年,就坏了,真不应该。

遗憾的我,再次将目光落在石碑的介绍上——“修于明代”,可是还有一种说法:陕西长城资源调查队认为,烟墩山烽火台距明长城约10千米,是一座明代以前修筑的夯土烽火台,高12米,长17米,宽18米,是当时边塞地区诸多的烽火台之一,是北宋名臣范仲淹驻守延安时派兵所筑,应属长城范畴。

北宋时,党项族李氏在西北称雄,建立西夏政权。为抗击西夏,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亲临抗击前线,多处修筑烽燧,烟墩山就是其中之一吧,石堡寨又名范仲淹哨马营。后来西夏攻占堡寨,见其地势险要,便动土重修一州,占地20亩,并将此地改名龙州。龙州一时成为攻击北宋的营盘。后来有诗人王有在《靖边城晚眺诗一首》中云:“几年残灶飘余焰,四面黄山锁暮秋。范老当年游此地,必看新月忆吴钩。”范老,应该是范仲淹,此地,应是古靖边城。范仲淹在古靖边戍守边防,修堡筑寨。烟墩山也许是其中之一的烽火台。

到底是明代修的还是北宋修的,还有待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进一步探究。

后来,战争消除后,没人管理,听说烟墩山沦为盗马贼夜晚指路灯,晚上放火指明方向。

烽火台四周栽种了一圈沙棘、杨树,贫瘠黄廋,不成气候。其他山头除了巨大的鲁能大风车外,还是原来的风景:“更有凄清处,春深不见花。”光秃秃的,仍然缺少树木的装饰,少了生动,缺了灵气,山坡下还是沟壑纵横,没有树木,缺少生机。尽管这里已成为大风车基地,让空置的山头变成新能源产地,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变废为宝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能源,是了不起的创举。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有了美景福地,神仙自然会来。数百亩数千亩山上山下的花果树,若成气候,香飘飘,远近闻名,游人如织,定是金光闪闪的金山银山。

春天里,就在家门口,一边看烟墩山烽火台历史景观,缅怀历史。有了歷史,就有了文化积淀,我们有了底气,多了几分厚重;一边观赏家乡的自然景观,看漫山碧透,是怎样的一种豪气和骄傲啊!

兴致所来,吼几嗓子信天游:

亮一亮那个嗓啦子,

我定一定那个音哎,

我把咱这二道圪梁,

就唱上几声哎……

哪达达也不如咱山沟沟好。

猜你喜欢
靖边大风车烽火台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同井场气举工艺技术在靖边气田的应用
绿的靖边
靖边政务中心:“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靖边小米
草原的大风车(女声独唱)
烽火台
大风车转呀转
背靠烽火台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