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旗,陕西宜川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莽原》《朔方》等。著有散文集《陕北的雨》《梦雨斋随笔》。
凤仪亭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亦有乱弹之谓,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宜川蒲剧之风甚浓,喜演喜看。这次回宜川看了几出“三国”戏,其中就有《凤仪亭》。
《凤》剧主要承袭《三国演义》的情节。董卓出场念白:“令行海宇仗雄威——”骄横之气,充盈舞台。董大白脸,长胡须,着红袍。《三国志》说董“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吕布上场,附耳咕哝几句,又递书信一封,董卓即命斩张温,抄杀其府。
董出身异域,体格雄壮,似粗人却有心计。《三国志》说其“性残忍不仁”,“睚眦之隙必报”,一味好杀,虽居相国之位,而无治理天下之胸怀与手段。又好色好财,横征暴敛,焉有不一败涂地的!
杀了张温,董依然不解气,摆温人头于大殿,美其名曰“人头会”宴,命群臣轮流唾骂,不骂者同罪。这实在是别致、荒唐且叫人愤懑啊。自己骂恨不得“剜心肝”云云;一大臣骂为挡道“蠢蟑螂”;轮王允叫骂,是着实犹豫、痛楚了一番的。舞台上扮演王允的演员的“扇帽翅”功,堪为一绝,表现了王允当时的复杂心态。王顾左右而言他,含糊其辞,指桑骂槐,倒也没有引起董的注意。
尔后是貂蝉祭奠张温、与王允议定“连环计”的情节。饰貂蝉的演员唱功极佳,声音尖细、轻婉、甜美,听来甚好。小小女子,忧国忧民,可以看出她的同情心和宏愿抱负。我不知道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怎么确定的,但由她们四人的经历、遭际看,都染着浓郁的政治色彩。“连环计”说白了,便是“一女许二家”。用戏里貂蝉的话说是“管叫他父杀子、子杀父不得安然”。果然,在貂蝉出色“表演”下,吕、董中圈套,生嫌隙。这在明眼人看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可“人在事中迷”,董、吕二人却无丝毫觉察。只有董的女婿李儒,劝丈人为江山要笼络吕布,建议多送金银财宝给吕,知吕这人爱财。
《三国志》说吕布“膂力过人”,可见很厉害的。《三国演义》里,除“勇而无谋、见利忘义”——人品不行外,其他方面,好像都没得说的。“三英战吕布”、“辕门射戟”等故事,写得是非常精彩的,小时看《三国演义》,对这样的情节无不读得津津有味。戏里他说与刘关张打斗,被张飞打掉头上的“金冠”。王允赶紧讨好送去“绣绒冠”。吕布过府道谢,王称是女儿貂蝉所绣,于是见面,吕被貂蝉美色所动。一环套一环,不让你入局都不行。
吕布夸张的台步、甩翎子等表演,都很别致——这一切说明他的神不守舍与心急火燎。当然,貂蝉的回避,微辞,也在有意吊他的“胃口”。吕布、貂蝉凤仪亭相会,是此剧的高潮。《三国志》载:“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这该是《三国演义》故事及《凤》剧“连环计”的最初蓝本。所有情节,都该由这几句话演绎而来。戏曲略去董生气掷戟杀吕的情节,略去“有诏讨贼”的话语,变为吕布、貂蝉凤仪亭相会缠绵,被董撞见,吕直接持戟杀死董卓完事。董卓死后,被“夷三族”。下场是很惨的。吕布杀丁原、杀董卓,被曹操俘获,恳求活路,恩人刘备亦不给他说话,终吃了“人品不好”的亏!
汉灵帝、汉献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两个受气、窝囊的皇帝。据说灵帝时,社会黑暗,买官就像买萝卜白菜一样平常。董卓据兵擅政、独揽大权就发生在灵帝死、献帝立这个时段。之后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直到汉朝灭亡。
华容道
《华容道》写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逃命的故事。情节也是从《三国演义》来的。
曹操大白脸妆,这大约是戏曲舞台的通例罢,所谓“奸臣”、“奸雄”的印象早已深入人心、難于改变了。曹操在台上骂了小小周郎、妖道诸葛一番,叹曰“好烧也好烧——”,大笑诸葛、周瑜不会用兵,引出赵云,掩杀一阵;这时曹操深感气馁,说他实服了妖道孔明怎么怎么的,又叹曰“好逃也好逃——”,接着曹操又大笑敌人的少智、无谋,复引出张飞。这样的情节、铺垫、映衬,在《三国演义》里可说比比皆是。说到赵云,这个三国里的“常胜将军”,最大显神威的一回该是“长坂坡”了。史载子龙为人持重、谨慎,德行好,不懂政治。虽然官运不佳,但得以善终。张飞特点是“威猛”,说话“声若巨雷”,俨然一粗人。而史载张飞“工画”、“善书”,这与《三国演义》塑造的“粗豪、暴烈”形象是有很大不同的。他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刘禅。在政治方面,该比赵云会来事。人们夸赞他:“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犹记得当年上师范,心理学老师背讲此段,叫人生出无限神往。那时印象,觉得张飞的“威风”几欲盖过长坂坡主角赵子龙。
关羽出场无疑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戏中云长红脸,这就是小说里说的“面如重枣”吧。关唱自己是“皱蚕眉,睁凤眼”,仪容总觉很特别的。据说,旧时演关公戏,演员事前要斋戒沐浴,出场时须先给关帝像烧香叩头,都是十分虔敬、庄重的。关羽持青龙偃月刀,身旁站了关平、周仓,气派很大。这时,曹的人马皆一瘸一跛上场,不戴冠帽,“眼落泪手捶胸怨恨苍天”。曹又埋怨蒋子翼领庞统献的连环计,自己分析十一月不会刮东风,不料诸葛亮借风得逞,致有此败。这些都是小说里的情节。《三国演义》拔高或贬低人物的情形很多,甚至为夸大事实、渲染气氛而张冠李戴的亦复不少。庞统献连环计之前,孔明、周瑜商量对敌方略,都心照不宣,在各自手心写一“火”字,似乎非常高明的。而事实上,首提火攻并付诸实施的却是黄盖。《三国志》载,是黄盖说“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客观讲,曹操作为政治家,对历史的贡献是很大的。鲁迅说:“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这是一方面。同时,曹操也吃了《三国演义》的亏,导致人们对他总怀有较深的成见。毛泽东在看到《三国志集解·魏书》关于曹操“奸雄欺人之语”、“志骄气盈”注文时,曾批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又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豁达通脱”,评价很高。毛泽东曾致信胡乔木:“你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用年。此诗宜读。”
华容道上,曹逃命之际,“凤凰落架不如鸡”,令众将歇息,自己放低身段去求云长,说曾有恩于彼,关公“义薄云天”,不会难为自己。关羽看似态度冷漠,其实早已心潮澎湃。他从刘、关、张桃园结义说起,说到斩颜良、诛文丑,官封汉寿亭侯;说“酒未温斩了华雄将,三战吕布美名扬”;又说如何挂印封金,如何過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此段唱腔慷慨激昂,每至要紧处,曹操都频频称首或叫声“君侯——”,在这个场面表白心迹与功劳,亦是很别致、很有意思的。但毕竟关曾为曹座上宾,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送了赤兔又送战袍(关辞行时刀尖挑袍是也)。当曹叫“故交”时,羽却答“冤家”,然终究底气不足,心里斗争很激烈的,因临行与军师立过“军令状”。曹说“想当初我待你恩高义好”,一言捅着云长“软肋”,“关某不是无义的汉,丞相人头我来还”,摆一字长蛇阵放了曹操。
按说这是犯了“纪律”的。但性格使然,云长才不管那么多。《三国演义》里,关、张都有高傲、刚烈的一面。关羽在“重义”方面尤甚。《三国志》说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云长被同僚“挤兑”(走麦城无人接济、救援)而死,翼德被手下暗害,恰说明了这点。用陈寿话说:“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想来亦让人黯然神伤。
关公与貂蝉
前几年从碟片上看过一回运城蒲剧团的《关公与貂蝉》,说是新排,翻阅资料,方知是明人编剧。关羽出场台词:“挥偃月扫群雄气贯霄汉,卧蚕眉丹凤眼忠义齐天”,派头十足。剧中刘、关、张甚至反面人物曹操,亦都反复提到了桃园结义,可见其兄弟情分之深、之重。该剧正像王允用貂蝉使的连环计一样,也是曹阿瞒使出的一着离间计或美人计。貂蝉,又一回充当了政治的牺牲品。
《三国演义》写关羽故事之多、渲染之烈,是大大超过其他将领的。《三国志》,提到刘备,说他不爱念书,但“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也许对人好,能控制情绪,才堪当领袖。讲关羽“面如重枣”——脸像秋天窑背上熟透了的枣儿。给人的印象都是很深的。
戏曲里关羽的脸谱颜色深红,这对于突出其忠义性格非常有益。其胡须较长,无论民间绘画,还是舞台表演,这点也是人们十分注意的。因为《三国演义》里大家众所周知,关云长被别称为“美髯公”,连满腹经纶的诸葛亮亦曾写信赞其“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使羽看后心里特别受用。
关羽的功绩,是斩颜良、诛文丑,水淹七军等。过去农村到处建有老爷庙,专门纪念关公。我小时母亲多次提到庙上的情形,说每年唱戏,普通民众都爱看《过五关斩六将》而不喜看《走麦城》。后世,关羽在民众中的地位,已大大盖过了刘备、诸葛亮等人。这除了他的神勇忠义外,也与其饱读诗书、不近女色有关吧。
《关》剧中云长的形象,虽仍不失威严、古板,还是叫人深深喜欢的。此剧起于下邳之役,从吕布白门楼殒命,貂蝉被俘开场。貂向曹操、刘、关、张等痛陈内心的冤屈,“自幼儿——”这是蒲剧中典型的叙述的腔味,充满深情与悲伤,也是最抓人心地方。“明与董卓‘喜相伴,暗与吕布‘苦相恋。”一“喜”一“苦”道出“离间计”之玄机。关羽是忠心耿耿、一心事汉的,听了貂蝉的诉说,自然引起了他的共鸣与爱慕之情,赞她“巾帼秀女中英贤”,并要曹丞相“论功行赏册封貂蝉”。这原无可厚非,但曹“明晓有功却不言”,“算盘”另打,欲行新版“离间计”,问刘备,刘耍“滑头”,说貂蝉“论功不算多大,论罪无有多深”,于是曹顺水推舟,送人情给“桃园”,收貂蝉为义女。貂蝉命运改变,心情大好,唱:“紫燕儿,掠湖面啾啾欢唱。”调子是欢快的。于是感念关云长,想到要终身相托。这时报说关羽来府,丫环信息灵通,早知丞相“当面提亲定姻缘”。好事连连,连貂蝉自己也感到“又是惊又是喜又是为难”。接着是关公貂蝉荷花亭相会的一折好戏。
戏曲、评书,英雄和美人产生情愫以至获得大团圆的结局,为中国民众千百年来所深深喜爱。《关》剧云长与貂蝉相见,貂蝉问关是哪里人,“敢问贵府居何境,哪州哪郡有门厅?”关羽老实回答,这情意,感觉与乡村陌生男女的遇合并没有什么两样,亦是真真的,忐忑的那个味儿。接着是借美景抒发情意,旁敲侧击表露心迹——戏曲,就是这样含蓄地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美让人受活!曹丞相上场,带来的消息是将貂蝉许给刘备。貂蝉不从,监军亦从旁劝说,貂蝉“心中只有关将军”。这些伎俩,关羽当然心知肚明:“曹阿瞒将婚变居心阴险,欲让我与兄长手足相残。”在“扶刘兴汉”宏愿面前,个人感情与理想有了很大的矛盾,这令关羽着实犹豫、踟蹰起来。貂蝉的倾诉与质问,亦使他不能“冷静”,相劝安慰一番。而后刘备说他许亲是“怕曹见怪”,有几句唱词十分感人:
兄有小恙弟照看,
弟有不适兄不安。
兄有不周弟不怨,
弟有不到兄不嫌。
兄弟情在大家心里终是战胜了儿女情,疙瘩解开,刘向曹推婚姻,曹却要刘斩貂蝉。这便是作为长官在耍无赖了。于是貂蝉只好怀着满腔幽愤自刎。这是非常让人悲哀的。传说貂蝉是山西忻州人,那里现在还有貂蝉墓等遗迹。又说是陕西米脂人。陕北民谚说:“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据说米脂出美女当从貂蝉始。有说是甘肃人。到底哪家说的对,我看是无从确认的。我小时候,母亲于冬夜一边纺线一边给我讲“古话”。百听不厌的其中一个,就是貂蝉的传说:一是生貂蝉时,村上桃杏花三年不开,据说灵气都到她的身上去。二是关羽月下斩貂蝉,凡两次,都因见其微笑而不忍下手,最后是背对着才杀了的。可见其人之美。有说关羽为不受魅惑,不蹈前车之鉴才杀的貂蝉。她的结局,与王昭君、杨玉环、西施比,是更加惨烈的。从“连环计”起,先事董卓,后吕布,下邳一役,又被曹操许给刘、关。她的悲剧原因是始终作为一个政治工具被利用的。
《三国演义》许多地方是经不起推敲或有悖常理的。但不管怎样夸张与渲染,基本史实还是顾及的。像叙王允用貂蝉行使美人计一节,从心理逻辑上推说,普通民众还是信其有的。而《关》剧虚构的成分大概多些,内容仿佛《三国演义》收拾董卓的翻版,曹阿瞒“离间计”手段与王允的连环计细究起来并无二致。那么,貂蝉其人,包括该剧是不是凭空杜撰的呢?这也是不大敢肯定的。蔡东藩先生说貂蝉“不见史传”,但“传闻凿凿,谅非无稽”。《关》剧的由来,我想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陕、晋二省民间广泛流传的有关关羽与貂蝉的美丽传说;二是《三国志》虽未记载关羽对女人的态度,《三国演义》亦说他在曹操小伎俩面前,与嫂嫂前院后院分得很清。而裴松之注《蜀记》说:“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核心在“乞娶其妻”及他急迫的态度上。可见关羽并不是我们平常印象中的女人的“绝缘体”,这就证明该剧演绎的感情故事有其“依据”。而关注关羽的情感生活,关注貂蝉的身世命运与最终结局,由此而喜爱《关》剧,我想大概是读过“三国”小说的人们想求得的另一种心理补偿和慰藉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