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攀峰
一飛院的工程师们,在孕育了一支支“铁翼雄鹰”的同时,还给他们建造了一个花园般的“家”。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去。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
这是1933年不满30岁的巴金先生在游访广州新会县的一株榕树后创作的一篇散文《鸟的天堂》,入选在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的语文中。
今天我们来探访另一个“鸟的天堂”。
中国的西北,西安阎良的初夏已十分炎热。早晨,沉寂一晚的空气渐渐活跃起来。经过太阳的烤炙,水分一点点上升、消散。路上渐渐热闹起来,洒水车沿着主干道营造着凉爽。沿着人民路从西向东走,越过润天大道不远,路北出现一个绿树环绕的大院一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进入院子,正对着大门就是一条笔直的路,路两旁一棵挨一棵的大树延伸数百米,高大的树冠连在一片,为上下班的人们提供着阴凉。路的右侧是一片开阔的草坪,中间穿插着几条碎石铺成的景观小道,这是平日里忙碌的工程师们到达办公室前最惬意的一段。草坪的南头有一条弯曲的小道,沿着小道会经过一片樱花树,在开满樱花的季节,飞舞的花瓣总能带给人们愉悦。再走十几米,一个小小的人工湖出现在道路的右侧,几只鸭子惬意的在湖里游荡,工程师们晚上上班前,都会给他们带来食物。再往前走是一个荷花塘和一片竹林。靠近竹林,远远的就能听到上千只小鸟的叫声。小鸟飞起来的时候,像一片撒向天空的渔网,竹林给予了他们栖息的住所,但这还不是“鸟的天堂”。
在院子的正中,有一座壮观宏伟的大楼——一飞院科研大楼。它才是真正的“鸟”的天堂,只不过,这里所指的“鸟”,不是自然界中的小鸟,而是长着铁翼、翱翔在祖国的领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鹰”。
从三十年前“飞豹”战机的冲天一飞,到后来的“飞豹A”、空警-2000预警机、ARJ21新支线客机、小鹰-500通用飞机、运-20大型运输机——都是从这里孕育、诞生的,这里是这些“大鸟”的家。
其实,为这些长着铁翼的“大鸟”建家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一飞院建院早期,曾先后在南京、青岛、陕西户县、陕西凤翔县等多地辗转,直到1975年才落户阎良。刚来时,一飞院的前辈们在这块偏僻的土地上,用木板、油毡和草席搭建起简易的试验室,试验室里面灯光昏暗、仪器简陋,外面环境复杂。早晨阳光穿过“试验室”墙壁的缝隙,落在夯土的地面上,里面的工程师们经常一夜未眠。这样的日子习以为常,因为总有一些东西让他们牵挂。
为了给“大鸟”建家,他们栽下门前的小树、平整厂房的地面;用捡来的砖头,在废弃的猪圈上建起了强度实验室;还将一处简陋的豆腐房改成了振动测试间。一片砖瓦平房,即是厂房、试验室,又是医院、宿舍、食堂、活动中心。一切都是那么平静,一切又是那样火热。
时过境迁。如今,宏伟的科研大楼和一个个具有先进试验设施的试验厂房,早已取代了过去的小平房、小草房。一飞院的工程师们,在孕育了一支支“铁翼雄鹰”的同时,还给他们建造了一个花园般的“家”。
如今,一飞院早期的建设者大多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对“鸟巢”的眷恋愈发浓烈。时间跨越星辰,伴随改革开放,一飞院的办公和试验环境今非昔比,一批批新的工程师陆续来到这里,继续履行着航空人的职责,因为还有更大的“鸟”需要他们去养育。
初夏的早晨,温柔、热烈,这里就是“鸟”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