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婕茜
摘 要:作为英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和画家,威廉·布莱克的诗画早在18世纪就已经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浪漫主义作品寄托自由理想于优美崇高的大自然以及反思庸俗丑恶的社會现实的特点在布莱克著名的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吟咏理想世界的天真之歌
威廉·布莱克将自己的诗作分为《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两个部分。就整体而言,《天真之歌》描绘的是一个纯真、自然的世界。这些诗歌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作品的艺术特点:首先,诗人运用想象、灵感、热情歌颂自然风光,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面,田园牧歌式的景象创造出一个远离世间烦恼、幸福而快乐的理想世界。另外,在这些诗歌中,布莱克选取了一些简单而纯真的意象。最常出现的就是儿童(婴儿)和羊羔。儿童,特别是婴儿,他们还未受到尘世过多的影响,他们的内心是干净纯洁的,比起成年人更加简单美好。布莱克的诗歌常描写儿童或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使诗歌更具有想象力且有一种纯真的美感。羔羊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布莱克的诗中。羔羊在基督教中有特殊的含义。神派耶稣为世人所犯下的罪过赎罪,所谓“替罪羔羊”。布莱克为笔下的羊羔赋予了无比圣洁的地位和纯洁的象征意义。纯洁的羔羊、天真的孩子,在大自然中嬉戏。布莱克借用些意象,加以注重灵感和想象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创造出了一个纯净美丽的理想世界。
二、控诉现实世界的经验之歌
第一,《经验之歌》已经脱离了《天真之歌》简单的诗歌形式。例如,将两部诗集的序诗进行对比:《天真之歌》序诗的韵律规则而平稳。每小节四行,每行词数相当。整首诗结构饱满,情感柔和,朗读起来平稳顺畅。而《经验之歌》的序诗则显得韵律多变。每小节五行,行与行之间词数相差很大,长短句交叉,朗读起来跌宕起伏,情感铿锵而昂扬。诗歌个形式上的差异使得《经验之歌》更具有反抗的战斗力。
第二,《经验之歌》中仍有对自然万物和儿童的描写。然而这里的大自然并不干净美好,儿童也不再天真欢乐。生病的玫瑰、矫揉造作的百合花、流浪的孩子、悲哀的婴儿、做苦工的儿童……布莱克毫不留情地揭露英国社会中丑陋肮脏的一面,使其作品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创作了与《天真之歌》中同样题材但立意完全相反的作品。如《保姆之歌》等。《天真之歌》中的《保姆之歌》描写保姆听到玩耍孩子们的笑声,内心感到无比安宁。她对孩子们宠爱有加,甚至纵容孩子们“再玩一会儿”的要求。但《经验之歌》中,保姆内心不安,对孩子们充满怀疑。她听见孩子们玩乐的声音,嫉妒着孩子们的年轻与活力,哀叹自己已逝的青春时光。布莱克以同一题材从正反两面进行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以此反映了他不仅向往着欢乐慈爱的理想世界,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世界中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三、“图文并置”的创作模式
布莱克不仅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画家。这种双重身份为他带来了“图文并置“的创作形式[1]。布莱克通常以前所未见的个人体验作为灵感的来源,经过想象界定和情感色彩的渲染,调动人们的视觉想象[2]。
对于《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反向对应的诗,布莱克在插画上做了对应的处理。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升天节》二首。《天真之歌》中《升天节》的插画描绘的是男孩女孩们穿着节日的礼服行走的画面。整个画面为暖色调的橙黄色,孩子们的礼服鲜艳而美丽,队伍整齐,形成一片欢乐而祥和的气氛。
而《经验之歌》中《升天节》的插图的画面整体则以蓝绿色的冷色作为基调。画面的内容是枯树、死婴、悲伤的母亲和饥饿的儿童,形成悲伤而残酷的画面。幸福的理想世界和残酷的现实世界的对比被更直观地表现了出来,使得诗画具有更强烈的情感色彩,体现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风格。
参考文献:
[1]景雪竹.威廉·布莱克绘画艺术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2]陈晓珍.论《天真与经验之歌》的诗画复合艺术[D].广州:暨南大学,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