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

2018-01-03 16:15张露
求知导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汉语现象

张露

摘 要:文化空缺是由于各国社会历史形成、语言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某一文化现象或者概念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或者没有对等的意思。文章从文化空缺的概念、分类、原因、影响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翻译中文化空缺的现象。

一、文化空缺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注意到了文化空缺现象, 并在比较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时提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s”(偶然的缺口)的概念。之后,有许多翻译理论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巴尔胡达罗夫作为苏联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在他研究各个语言表达词汇的不同时,提出了“无等值词汇”的概念。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关于讨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语言表达习惯的时候总结出了“vacancy ”(空缺)的理论,文化空缺这个含义其实就是在每个历史的漫长岁月当中,某一民族形成和发展了其独特的文化,并且不同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意思和信息有所不同。翻译的过程就是语言转换的过程,由于语言是代表着某一独特的文化,所以语言中某些概念的文化意象和意思的不对应或不对等就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

二、文化空缺的分类

不同的研究者对文化空缺的分类也不尽相同。這种语言上不对等的现象或者语义上的差异根据邓炎昌教授的分类,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种就是源语的词语在目的语种完全没有这个等值的概念,如汉语里的“阴阳”和“属相”;第二种就是源语中的词汇和目的语的词汇的表面意思看似相同但是指的意思不同,如英语里的“dragon”与汉语中的“龙”的含义不相同;第三种就是源语中对某件事物或概念或许只有一种或很少的表示方式,但是在目的语中有很多表达,也就是更具体的表述,比如爱斯基摩人对白色的表达有很多种,但是汉语中白色的概念没有那么多;第四种就是目的语和源语词汇的意义大致相同,但是隐含的意思不相同,比如说英语中“farmer”与中文中的“农民”表面意思差不多,但是附加意义却不一样。总结来看,文化空缺现象可以分为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所谓完全空缺,指的就是两种语言中找不到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表达方式。所谓部分空缺,指的就是两种语言中能找到表层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但是该词的深层意思却不相同。

三、文化空缺的原因

首先,历史发展导致文化空缺。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历史任务和文化背景,而这些烙印着历史的词汇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例如,中国神话以盘古开天为开篇,而西方神话则以圣经作为世界形成的重要依据。通常某些特殊的表达,如果不清楚其文化背景,很容易导致意思的偏差和文化的误读,从而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了阻碍。比如汉语中“沉鱼落雁”“东施效颦”等成语在中国为大家熟悉,但西方人知道得非常少。同样,英语中很不少习语都是出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如果对西方文化背景一无所知的话,那么就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如“the apple of the/one's eye”“ feet of clay”等。其次,风俗文化导致文化空缺。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区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武术、太极、中医等,而且其中一些如“气”“把脉”“拔火罐”“刮痧”等在西医中是没有,同样的,英语中一些节日在中国文化中也是不存在的。最后,宗教信仰导致文化空缺。中国人作为以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的思想根深蒂固,而西方大多都是信仰基督教,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较深。如果把中国文化中的老天爷翻译成“God”, 那么宗教意味就很浓烈,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概念完全不同。

四、文化空缺的影响

文化差异的不同会带来语言转化的困难。例如,每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对同一种事物的表达就不同。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就译为“Black Tea”, 而英语中的“Dark Eye”却是汉语中的“黑眼睛”。如果直译的话,就会产生笑话。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化信息不能正确表达和被理解,世界各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传播就会停滞,无法得到合适的传播。

总之,文化空缺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是要选择适当方式进行处理,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达。

参考文献:

[1]黄 洁.翻译中的文化渗透[J].安徽文学(下半月刊),2008(10).

[2]李炜婷.文化空缺与英汉翻译[J].考试周刊,2009(30).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汉语现象
学汉语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与拼音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哈哈镜
哈哈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