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重构

2018-01-03 07:45秦元旭
求知导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城镇化少数民族

秦元旭

摘 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现代化建設的主要基石,城镇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贵州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城镇化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城镇化必然会带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变革,同时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现状也必将对城镇化过程产生反作用。必须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重构,使之与现代城镇化相适应。

一、贵州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一般特点

由于长期共同处于相似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中,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比较相同的社会生活特征:①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展,生活水平较低。②分布地域广,聚居地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和黔东南。分布地区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交通不便。③由于历史原因,文化较落后,教育明显落后于汉族地区。信息封闭,人际交往范围狭小,心理需求的满足显得较为简单、贫乏。④社会形态跨度大,阶级分化程度不高。这些相同的因素,使贵州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具有相同的特征。

第一,贵州少数民族具有相同的道德载体形式。由于长期居于封闭的大山峡谷中,除个别民族外,贵州少数民族多数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无文字。因此,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没有专门的著述,多靠口传文化和民俗传承,民俗文化、传统习惯就成为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载体形式。

第二,贵州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主流是传统美德。由于原始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延续的时间较长,贵州少数民族的道德基本上是劳动人民的道德,它直接继承了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纯朴美德。如孝敬父母宗亲、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行善积德,爱惜粮食、保护庄家、维护生产秩序和社会安宁,团结互助、扶危济困、喜好施舍,颂扬勤劳、善良、公正,鞭挞懒惰、贪婪、丑恶、集体主义思想,等等。

第三,贵州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有较强的道德行为认同感。虽然社会发展的层次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素质等也有许多差异,但在大多数的民族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同一民族是同根的传人。每一个民族成员对于自己属于什么民族,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形式、语言文字、道德规范等的自识性都非常强烈和亲切,并愿意将其作为精神财富传给后人。表现在道德行为上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如一人做好事,大家光荣;一人做坏事,则是族人的耻辱。

第四,道德评价的主要手段和标准是传统习俗。贵州少数民族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与传统习俗融为一体、密不可分,道德原则、规范深植于传统习俗中。传统习俗被视为一种不言自明的行为常规,凡是违背传统习俗的行为,就是恶的行为,就要遭到人们的集体谴责。反之,人们往往加以赞扬。在贵州的少数民族中都有团结友爱、互助互济、平等待人、热情待客、勤劳勇敢等的传统,而且形成了一种自觉行为,内化为一种观念。

第五,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交织重合。在贵州少数民族社会中,不存在纯粹的道德规范,也不存在纯粹的法律规范,二者难以截然分开。如榔规、款约是苗族和侗族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于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是法律规范,属于习惯法的范畴,对族人具有强制的法律效力;同时,又是道德规范,反映了苗族、侗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这些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又为这些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服务,在这些民族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很大的作用。

第六,贵州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贵州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既然以传统习俗为载体,同传统习俗密不可分,融为一体,自然不可避免地有许多局限和不足。因而,其社会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其朴素性、自发性和狭隘性较为明显。比如,侗族关于出行的禁忌:“忌初七出门初八归”“出远门或出门打猎七、九日”“凡煮饭夹生、野鸡横飞面前、乌鸦在头顶叫、走路频频顿右脚,都会出门不吉利”,这些禁忌会约束人的思想甚至误事。

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时代价值

1.有利于提高民族成员的道德素质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中蕴藏着大量的道德评价、道德典范和道德理想,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平等团结、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等传统习俗,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口耳相传、身体力行,到今天已经深深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意识,成为人们辨别是非、判断好恶的标准,这些道德标准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力,使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成员能够增强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自觉塑造道德形象和提升道德素质,从而维护和完善社会主流道德准则和规范。

2.有利于促进民族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团结

自古以来,共同的生产生活环境、共同的自然环境,使贵州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具有同质性和较强的道德认同感,能够使他们在平时的交往中容易沟通、接近和相互谅解,形成心灵的交融,使他们在平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中易于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协调行动、和睦相处,从而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

3.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是千百年来贵州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经验的积淀,融汇在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和传统的行为习惯中,能够通过感情、信仰、仪式、教义等具体的手段和途径有效地对社会进行调节,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三、城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碰撞

一方面,城镇化是对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颠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是在千百年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和优良传统美德的结晶,为了适应城镇化的发展要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必然要进行自我调适,使之更好地为推进和实现贵州的城镇化服务。贵州由于自然条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滞后,城镇化程度很低,城镇化建设的难度相当大,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城镇化不仅是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区域产业不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问题,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素质(主要指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加快贵州城镇化的步伐有利于调整贵州的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吸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素质;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贵州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伦理道德如群体意识和纯朴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克己为公的观念、崇尚勤劳、鄙夷懒惰、恪守信用、团结和睦、崇尚和谐、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等必然会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得以发扬光大,成为推动贵州城镇化的强大动力。endprint

但另一方面,城镇化毕竟与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一样,城镇化必然要求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某些方面进行调适、改造和重建。面对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汹涌大潮,为了使传统道德适应新生活和新体制,道德重建也就无法避免。“重建”并不意味着以往的所有的传统道德都已全然失去约束力和激励性,变成了废物或渣滓,需要彻底推倒重来,另立一套新的伦理准则和道德价值标准。这里所讲的“重建”,是仍以原有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体系为依托,改造旧规范,注入新内容,使其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某种结构性的变动。比如,作为市场经济生活的主体,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伦理道德的经纪人,他们必将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发展而逐步成为主宰社会经济生活的伦理道德主体。而作为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也必将通过伦理道德主体的主观意识,逐步把公平交易、公平竞争、诚实服务等道德观念转化成道德规范,使其从边缘性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转变成核心伦理道德价值,从原有的自发性转变成自觉性,从质朴性转变成理论性,从习俗性转变成规范性,从外在性转变成内在性,从权威性转变成内渗性,从他律性转变成自律性,从宗教性转变成准伦理规范性。

四、城镇化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重构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大部分是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对其不利于城镇化发展要求的部分要进行改造,那么,应如何来重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呢?

(一)继承、扬弃、创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重构的基本原则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和自身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受时空的限制,贵州少数民族传统道德里既有促进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华,也有封建的唯心主义的糟粕。因此,它只有经过发展以后,才可能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化、借用和涵化必然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发展的过程和途径,必然要对其采取扬弃的态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不断发展以适应城镇化要求的必然要求。创新是贵州传统伦理道德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吐故纳新、顺应变化、自我调节变革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其结果。

(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重构的基本思路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贵州少数民族道德文化的价值走向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其勤劳勇敢、吃苦耐劳、重义气守信用、淳朴善良的优秀道德品质和热心公益、友爱互助、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良好道德风尚,是贵州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摄和引领下,既要大力弘扬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又要站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这一新的时代高度,以开放和宽广的胸怀,对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加以提炼、改造、充实和提高,使之成为符合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求的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创造经济基础

实现城镇化,构建与城镇化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贵州少数民族伦理道德体系,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冲破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状态,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开阔少数民族群众的视野,解放他们传统的封闭的甚至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改造和发扬光大获得强大的动力和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

3.培育贵州少数民族的现代伦理道德意识

由于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历史条件,尤其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受佛教和基督教的影响深刻,大多数虔诚的少数民族信教徒的心愿都不在现世如何致富而在如何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不讲甚至羞于讲物质利益的道德观念。这种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从而影响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因此,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培育讲求经济效益、敢于競争和冒险、破除迷信、重视现世、积极奋斗的现代伦理道德意识。

另外,培育贵州少数民族的现代伦理道德意识,教育是根本。在推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必须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更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大力扶助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科学、文化、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智力支撑。

4.变革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要在自愿基础上进行

实现城镇化,变革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构建新型的伦理道德文化,外力的推动和支持非常必要,但使少数民族群众从内心深处接受变革、主动变革,建构本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更加重要。

少数民族变革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应该坚持从当地民族实际情况出发区别对待。在借鉴外地的、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当地民族的实际情况,不宜生搬硬套,而要建立具有当地少数民族特色的伦理道德文化。在情况比较特殊的地区,如果本民族广大干部和群众当时还没有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对变革还疑虑很大持消极应付甚至抵触态度,应该耐心等待,继续疏导,启发群众变革陋习和落后伦理观念的自觉性,直至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真心实意地接受、赞同,主动参与。

五、结语

城镇化是要从根本上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的全面深刻变革,是贵州实现现代化,同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的必然选择。城镇化必然会带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变革,同时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也必将对城镇化产生反作用。因此,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要随城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适、改造、创新,从而构建起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谢洪恩,熊坤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评介[J].道德与文明,1992(5).

[3]刘明华.贵州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的伦理道德[J].道德与文明,1991(6).endprint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城镇化少数民族
黄河文化对眷村文学的影响
Jiao Ayi| 《娇阿依》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