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云
(江苏省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江苏宜兴 214200)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
赵 云
(江苏省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江苏宜兴 214200)
新课标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体现育人精神和人文关怀,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彰显人文精神,凸现人文情怀,这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诉求。
高中数学;个性;理性;德性;人文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并把人文精神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内涵之一。其实,这不仅是数学学科的内在需求,更是学生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动力源。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问题和实际经验出发,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模型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价值观的渗透,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在数学教学中将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特征,都是富有个性的大写的人,其成长过程、思维角度、认识方向都有显性或隐性的唯一性。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观察、分析、假设都是一个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教师需尊重并承认学生的发展性,包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呈现出的各种样态。
很多教师上课都有一句口头禅,叫学生“不懂装懂”。但教师应理解学生的暂时不懂,包容学生的似懂非懂。这样,教师才能真正面对处于数学学习中的学生个体。以《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的教学为例,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学生尚未学习的一种运算,它与实数运算相异。对于实数a、b、c,有(ab)c=a(bc)。很多数学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干扰,习惯性产生了“迁移”,认为向量的数量积也遵循结合律。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对于向量a、b、c,(ab)c≠a(bc)。教师不要先将结论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演算实例,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直到学生发现“问题”,引起前后的认知冲突。这时,教师进行启发或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
即将颁发的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放在核心位置。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必由之路。但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好心办“坏事”时有发生。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师的代替式讲解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利,教师应适时放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品质。比如,以《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为例,教师可首先列举出30°、45°、60°、120°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然后让学生自主观察四个三角函数值有何内在联系,并猜想其规律,寻求证明途径。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进行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实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捷径。
学生的个体特质是客观性存在的,其认知风格、认知速度、情感成分都在潜隐地发挥作用,其内在的心理动机也有不同。然而,教师往往受应试主义的干扰,追求统一性和标准化,要求学生以预设好的答案为准绳,这种“单一化”教育手段加剧了学生的学习焦虑,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权利。教师应放慢脚步,放缓语速,放低心态,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和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纳要》(2010-2020)(教育部,2010)在第十一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要“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数学的理性价值诉求需要学生有一颗求真之心和好奇之问。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数学的归纳理性和演绎理性在生活中皆有体现,但教师往往只从生活中抽象出符号,让学生凭空归纳和演绎,这不利于学生求真意识和求真意志的培养。例如在《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中,我就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为案例,让学生搜寻飞船运用的轨迹数据,如进入距地球表面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为350公里的椭圆轨道,怎样求出它的轨道方程?以此实际案例为牵引,让学生“数学地”思考方程轨迹问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真意识才能得以发展。
“真理越辨越明”,传统课堂教师往往一言堂,以正确的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奔向正确的答案,但学生往往有自己的“先知先觉”,产生很多奇思妙想,这些“前科学概念”尽管离正确有一定距离,但它是学生在自主求真时的“原创造”,是在对现有固定结论的尝试批判,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教师要信任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呵护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比如,在“正弦定理”的教学过程中,以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为引题,让学生确定研究目的,发现三角形的边长和它所对角的三角函数值相关。为此,在直角三角形中,学生不难发现是成立的。然后教师再启发学生看此结论能否在斜三角形中同时成立,并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探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思维品质,提升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课改已步入深水区,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已由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深度转变,因此,教师要让高中数学课堂充盈德性,充满人性,从而丰盈学生的灵魂,健全学生的人格。当然,高中数学教师也应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育人观,时时渗透理想和道德教育,并将德性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做好奠基。
首先,教师要引入数学史,让学生零距离了解数学家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内涵,尤其要了解科学家在穷尽数学未知领域时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恒久追求,从而明白数学发展的人文味、道德味。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人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数学的发展离不开德育的力量和支撑,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就是明证。
其次,要洞悉数学之美,让学生从美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概念和规律的前世今生,数学的对称美、结构美、和谐美在教材中都有体现,例如,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教学中,若从集合角度看,它们是与定点和定直线距离比是常数e的集合。但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大有学问,它随着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三种不同曲线呈现不同的变量。教师可发挥多媒体作用,在计算机上演算,随着图形的变化观测e的变化,从而给学生视觉的震撼、美的享受。
最后,教师还需要努力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在用中学,为用而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品味到获得感,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发展积蓄正能量。
[1] 刘洪翔.高中数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调查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2] 冯燕林.高中数学教师人文素质的分析及提升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
作者简介:赵云,女,1980年出生,江苏宜兴人,现任江苏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数学教师,曾获宜兴市教育局嘉奖,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