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傅绍良
深化“安丘模式”推进共治共享全力打造食品安全城市
□ 本刊记者 傅绍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牢固树立“食安安丘”品牌形象,全面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近年来,山东省安丘市以打造绿色食安健康城为目标,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市为抓手,深化“安丘模式”,创新监管机制,有力地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
一是标准引领。坚持“有标贯标、无标建标”,推广实施了33个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制定安丘大姜、安丘肉鸡等6大类40个安丘地方标准综合体,参与制订的《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在全国实施。今年6月份,“安丘大姜”“安丘大葱”被纳入欧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全省共有10个。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成了169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开展良好生产规范标准化认证,全市有122家企业通过SC认证,67家企业通过HACCP、日本JAS、英国BRC等国际认证,培育起了“鲁丰”“渠风”“盛大”“万鑫”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
二是科技支撑。利用农业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农业110”专家顾问组、“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平台,加强对农户施肥用药行为的指导。与2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改良引进生姜、大葱等良种171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良法82种,良种化率在98%以上。今年以来,新规划建设了2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和18处为农服务中心,与中国蔬菜协会合作成立根茎类技术研发中心,示范推广农业良种良法,力争年内引进新技术102项、新品种90个。抓住被确定为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的机遇,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推广使用有机肥,在安全的基础上打造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区。
三是产地准出。坚持“你送我检、政府买单”,全区域、全品种、全产业链覆盖,实行产地准出“二维码”追溯制度,为安丘食用农产品贴上质量安全的“身份证”。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市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设立102个服务辐射半径2公里的社区固定检测站、20个畜产品检测站,购置17台流动检测车,公开招聘了106名社区检测员,全面增强了检验检测能力。对农产品从土、水、肥、种、药等各个环节全程监管,逐地块、逐品种建档立卡。
四是市场准入。在全市重点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学校食堂建设了28个快检室,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格林检测公司、凯瑞检测公司等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你点我检”免费检测服务。对有产地准出证明的食品农产品随机抽检,无产地准出证明的逐批检测,快检结果即时向社会公示。
一是网格化监管。整合原工商、质检、食药等部门,组建市场监管局,加挂食品药品监管局牌子。设立12个镇街食品药品监管所,人员编制平均达到15名,投入300万元资金配备执法装备。将全市划分为14个食品安全监管片区、103个网格、860个关键控制网点,配备检验检测人员460名,聘任村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1229名、村级动物防疫员706名,实行定岗、定责、定人、定事,构建起市镇村三级联动的监管网络。
二是信息化监控。设立与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互联共通、信息共享的市级和行业监管平台,市检验检测中心设立技术监测平台,把社区固定检测站、流动检测车、畜产品检测站全部联结,检测数据在线上传至市平台,利用大数据,实现了食品农产品信息采集、数据上传、质量追溯等管控信息化。建立食品监管电子档案信息平台,利用移动执法终端实时上传监管信息,实行“一品一档”“一企一档”“一店一档”,监管信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建设“阳光厨房”实时监控平台,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覆盖全市300家学校、幼儿园食堂和大型餐饮服务单位的“阳光厨房”云视频工程,已投入280万元,年底前完成100家。
三是常态化执法。一方面,保持对违法违规经营农业投入品的高压态势。对农业投入品严格实行告知备案、连锁直营、实名购买、联合执法等封闭式管理,并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另一方面,持续开展常态化、拉网式、全覆盖食品安全执法。深入开展守护舌尖安全、“六小”业态集中治理、“五项行动”等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建立起业户动态管理、问题跟踪查处、进度定期通报的长效整治机制。
一是广泛宣传。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电影下乡、科技下乡和食品安全“八进”等活动,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宣传栏等载体,大力宣传食品农产品安全知识、典型案例、公告通告等内容,真正做到了食品安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现场指导、外出学习等形式,组织举办食品安全普法、创城规范、产地准出等专题培训班256期。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部设立健康教室,发放《健康教育》课本。三是全民参与。依托市长公开电话、政府网站、举报箱等,及时受理食品农产品安全问题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