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孟尉校
建言陕西“民参军”
文 / 孟尉校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融合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是培育壮大追赶超越新动能的战略举措。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初步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发展格局,特别是在核、航天、航空、兵器、船舶、军工电子等行业形成了众多民口配套单位,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果和进展,但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陕西是军工科研、生产大省,但“民参军”发展缓慢,这是军民融合的“短板”,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所在。
陕西军工人才、技术、装备等综合实力全国领先,比较优势十分明显,现有军工和地方军品民口配套单位已有500多家,从业人员30万人。2016年,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实现总收入2476亿元,这仅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2.5%。数据显示,陕西军工这一最具潜力的优势资源,还未能引领民营经济发挥最大效能。
军工企业具有特殊性,关系国家安全、涉及国家机密。在调研中,民营企业反映,陕西军工开放程度不高,进入军品市场,获得“四证”审批难(“四证”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密资格证、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特别是同时获得“四证”资格认证时间更长、难度更大。
民营企业相对于军工企业自身实力较弱、条件较差,特别在用地、融资、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方面不足,制约着军民融合发展步伐。民营企业反映,渴望政府对民营单位提供政策指导支持,期待军工单位放下架子、扩大开放,引领民营企业承接军工能力,参与国防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民参军”,促进军民融合,壮大陕西民营经济,陕西应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做好指导服务,在促进“民参军”方面努力推动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以加快提升军工经济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为目标,高起点、大手笔谋划陕西军民融合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新形势下陕西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加快扩大军工开放,降低“民参军”门槛,明确发展任务,细化激励扶持政策。
以建设信息服务和合作交流平台为抓手,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军民技术供需对接双向转化、军民产业互动发展。
明确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民营企业参加“四证”办理。加强指导服务,引导更多民营单位有序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支持省内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承担国防预研、研制项目,使更多的民口单位发展成为军品承包制造企业。
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汉中等市设立军民融合示范园区和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组建若干个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联盟,发展一批军民共生产业集群。
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对新获得军工资质认证的民营企业在用地、融资、科研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和补贴,增强“民参军”发展能力。
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