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18年幸福生活更期待

2018-01-03 10:28张永军
西部大开发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发展

文 / 张永军

西部开发18年幸福生活更期待

文 / 张永军

青藏铁路

西部大开发18年来,西部地区经历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黄金时段,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演绎出一个又一个跨越发展的传奇神话,西部大开发有了新的格局。

西部地区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总人口约3.56亿,占全国的28.6%,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18年前西部的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7.1%,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的30%左右,农村贫困人口超过5700万。此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0%在西部,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也在西部……

必须补齐西部这块国民经济的“短板”!因为,没有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繁荣稳定;没有西部的科学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科学发展。

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并在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西部大开发吹响号角,这片占据中国半壁江山的广袤国土上,激起了多少人对富裕和幸福的渴望。18年过去了,这些美好的憧憬如期成为西部大部分平常百姓家的现实图景。18年的开发建设,西部地区实现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黄金时段,西部省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而最让人关心的生态环境和民生问题,总体上得到了极大改善。

18年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大开发成果显著。2000年—2016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亿元增加到156531亿元,占到全国的比重为21%。工业增加值由5946亿元增加到53977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111亿元增加到1540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954亿元增加到61313亿元,年均增长12%。2016年,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8%。

外贸和外资也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18年以来,国家累计向西部地区拨付外贸发展基金近200亿元以上,占全国总拨付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西部省份的外贸发展。2014年西部省份进出口总额达到3344亿美元,2016年因全球经济原因下降到2572亿美元,年均增长也在20%以上。18年来,西部省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6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接近6000亿美元。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夯实,以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为代表的大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2016年累计实施重点工程3 0 0余项,投资总规模63515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

西部地区的环境在改变,水土流失减少,风沙危害减轻,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截至2016年底,西部累计营造林接近50000万公顷,其中退耕造林3亿多亩;退牧还草工程累计安排草原围栏建设任务8亿多亩;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恶化土地治理面积260万亩。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优质棉、牛奶、苹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并在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善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此外,西部地区在严格环保标准的前提下,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为东部沿海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全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链接 2016年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经济发展大跨步重点工程大突破

从天府之国到陇上江南,从雪域高原到关中大地,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西部地区的面貌正在西部大开发的春风中焕然一新。

300项重大工程催生西部经济动能

我国电力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工程量最多的项目——西电东送工程三大通道全面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通车了……

穿越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禁区”,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破解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雪域金桥”青藏铁路堪称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正是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雪域高原才不再遥远。”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如是说。

青藏铁路只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基础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远眺西部山川,交通线路四通八达。2000年至2014年,西部地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00万公里,西部地区高铁营业里程近4000公里,新增铁路营业里程8000多公里。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3万公里,其中西部地区为45723公里,占比三分之一左右。到2016年,我国西部地区机场总数达到100个左右。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其中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万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的62.3%,西部行路难的状况正在得到根本性改变。

遥望西部江河,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四川都江堰、宁蒙河套灌区等200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相继建成,广西百色、内蒙古尼尔基等大型水利枢纽已发挥效益。

俯瞰神州大地,一条条能源大动脉,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勃勃生机。截至2016年,我国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12万公里,其中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累计完成输气量680亿立方米;西电东送工程新增装机8000万千瓦,在建规模8000万千瓦;西部新增长途光缆线路30多万公里。

2000年-2016年这17年间,西部大开发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300项,投资总额达63515亿元,奠定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基础。

西气东输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让古老的胡杨林焕发出勃勃生机。

3万亿基础建设投资让西部焕发生机

2000年至2016年,西部基础建设投资总规模接近3万亿元,完成投资之巨前所未有。经济基础薄弱的西部如何冲破资金困境?从中央到地方,一揽子优惠政策使资金、技术、人才汇成一江春水向西流,保证了项目起点高、资金足、质量硬。

从2000年至2016年,中央财政向西部地区下达中央建设投资累计达2万多亿元,并适当提高对西部地区项目补助比例,使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国债项目资金用于西部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截至2016年底,西部地区利率优惠面达45%,西部农村公路总里程的70%得益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倾斜性投资政策缓解了西部交通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调动了地方政府积极性,为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交通运输部规划司原副司长蔡玉贺介绍,西部大开发10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总量是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50年完成投资总和的8倍,增长幅度之快创历史纪录。

西部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资金“血液”,更离不开科技“脊梁”。从高原冻土病害到湿陷性黄土施工,再到特高压直流输电,一批世界级技术难题迎刃而解,一批“世界之最”拔地而起,不仅增强了西部基础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提高了相关行业的整体水平。

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仿佛打通了经济发展的七经八脉,让这18年成为西部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18年。

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保证了农业持续增产,加速了农民生活改善。18年来,西部农村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00多万亩,新增节水能力100多亿立方米,近2亿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得以解决。

城乡基础设施的建成,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18年来,西部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及回收、垃圾处理、供热、供气等建设项目相继投产,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带动了区域协调发展,为东中部地区注入新活力。西气东输工程于2004年12月30日投产以来,已向长三角地区输入清洁能源逾2000亿立方米,10000余家工业企业和近5亿人从中受益。

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还让西部山河更加秀美。累计投资逾85亿元的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让中国最长内陆河、南疆各族群众的“母亲河”青春常在,让古老的胡杨林在西部大开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资源优势新转化特色产业新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8年来,西部各省区市依托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当地的资源优势正逐步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内蒙古牛奶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之首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特色产业成为地区竞争优势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在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业方面,西部地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四川、内蒙古等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2.9%和32.8%,内蒙古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之首,广西、云南蔗糖总产量占全国的90%,甘肃金昌镍年产量占全国90%,陕西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近1/4。

在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业蓬勃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建成了一批天然气、煤炭、钾盐、磷矿、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广西氧化铝基地生产规模占全国的1/4;甘肃金昌镍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新疆罗布泊120万吨钾肥、青海柴达木100万吨钾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西部重大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德阳重大电力装备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西安、重庆、包头、柳州、天水重型工程机械装备和大型铸锻件加工生产基地等。

在高技术产业方面,西部地区依托军工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形成了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重庆、昆明、南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都、安顺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金昌、宝鸡新材料基地,西安、成都软件产业基地。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越来越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明显

调整产业结构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18年来,西部地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从重点行业来看,能源、化工、装备、冶金、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等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西部地区在全国能源化工和部分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地位不断巩固。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随着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宝钢、首钢、神华、中粮、华润、国电、华电、东方电气、五矿集团、北车等百余家中央企业参与建设,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入驻西部地区,这些大企业、大集团成为促进西部地区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

西部地区始终非常重视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考虑与本地特色结合比较紧密的绿色产业,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加大企业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行清洁生产,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污染集中治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西部各省区市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同发展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双赢。

生态建设工程同发展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百姓生活新变化社会民生谱新篇

经过18年大开发,西部地区的老百姓深切感受到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给他们带来的显著变化。如今,到西部各省市区去走一走,用“跨越”两字来形容西部社会事业的大发展,恐怕一点也不夸张。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经过18年大开发,西部地区的老百姓深切感受到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给他们带来的显著变化。

据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其中,居民人均收入,西部地区为1897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西部为28242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西部为9706元。

科教事业大发展

西部大开发,科技要先行。18年来,国家科技计划对西部的投入由2000年的4.1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6.15亿元。此外,中央还在农业、能源等领域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科技项目,累计安排经费114.8亿元。

通过各方努力,西部地区的科技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从总体上缩小了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西部大开发这18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地区科技发展最好最快的18年。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西部地区的营养和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在西部大开发的前10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共投入卫生专项经费达786.2亿元,此后每年都在240亿元以上,占全国的47%,比2000年的1.5亿元增加了160倍以上。

西部地区已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西部地区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均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际参加新农合农业人口2.64亿,参合率达到95%。

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实现了西部“普九”的突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增校舍面积近2000万平方米,“两免一补”政策广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中西部40余万所农村中小学校,使广大农村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并“学得好”。

据统计,1999年至2016年,西部地区累计培养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毕业生接近6000万人,其中高中阶段毕业生接近3500万人,高等教育毕业生达1200万人。扫除文盲2300多万人。每10万人口拥有普通高校学生数由2001年的422人增加到2000人以上。

民生实现大改善

统计显示,到2016年底,已有千名党政干部到西部地区挂职锻炼,同时有近万名西部地区的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地区挂职锻炼。东西部地区干部交流的深入推进,带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性进展,方便了西部人的生活。2000—2016年,西部地区新建西藏林芝、四川九寨沟等支线机场21个,铁路、公路、航运的建设日益加快,形成了立体交通网,方便了人们出行和物流的便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5亿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西部人还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2000年—2016年间,西部地区建成乡镇卫生院16440个,农村卫生室近18万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西部地区的三甲医院近300家。普通高校数量从1999年的251所增加到2016年的近1000所,在校学生数增加6倍。从985和211等重点大学,到现在的“双一流”大学有30多所。博物馆增加了200余个,综合文化站增加了近2000个。

史无前例的政策扶持和大规模投入,在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西部地区发挥了巨大作用,加速塑造着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西部新农村。

生态环境大改善绿水青山新西部

西部大开发没有变成“大开挖”,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制。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先后在西部地区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林业生态工程。

放眼中国版图的西部,或干旱贫瘠,或高寒荒漠,大多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18年前,当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之时,伴随着对西部美好未来的憧憬,人们也有一份担心,开发西部,会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进而影响国家生态安全?

1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收获西部大开发丰硕成果之时,这个担心也有了答案——西部大开发没有变成“大开挖”,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在部分地方,绿水青山已经变为现实。

区别对待服务监管同步推进

发展需要环境容量。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在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大盘子下,如何支持其发展?综合考虑西部各省区环境容量、排放基数、工程削减能力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环保部门对西部地区实行总量控制政策的倾斜,统筹解决了西部地区由国家审批环评项目所增加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这样的“区别对待”为西部的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

“‘区别对待’的是总量分配,绝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西部的环境保护放松要求。”正如环保部一位官员所说,对西部污染物减排的考核一刻都没有放松。从2007年开始,每半年开展一次总量减排核查核算工作,对减排工作进展缓慢的地区启动了减排预警通报机制。对没有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部分地市和单位实施了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

为从开发、建设源头控制生态破坏,环保部门不断完善项目环评审批工作,支持西部地区煤电、煤化工、石油石化、煤炭深加工、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加快审批进度。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涉及面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环保部门积极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了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资金倾斜环保水平全面提升

要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首先要增加对环保的投入。2000年以来,环境保护部配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西部地区下达了监测网络建设项目、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中央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等,资金总额达51亿元。从2004年到2016年,配备执法车辆、应急指挥车辆、取证监测仪器设备,西部地区的环保部门已经被全面“武装”起来,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与此同时,以项目带动治理的思路也日渐成熟,“以奖代补”是对西部地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和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项目补助的新方式。以三峡库区为例,中央财政给三峡库区污水处理运行补助资金就达4.2亿元。有了资金、项目的支持,三峡库区15年来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多措并举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先后在西部地区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大工程带动大治理,大治理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大改善,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改善了区域生态状况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毛乌素沙地沙化状况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已进入了治理利用的新阶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态势,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启动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在西部地区新建了395处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972万公顷,约占全国同期新建自然保护区的86.72%,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在保护西部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脆弱的生态环境、维护该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区域发展齐推进西部开发现新局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成渝——这三个重点经济区正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成为西部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西部地区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目前8个国家中心城市中,西部有2个;19个国家级新区中,西部有6个;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西部有3个。虽然在数量上比东部和中部地区少,但这些国家级中心和新区必将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大经济板块成为地方主要增长极

三大经济板块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重点经济区已成为东部和外资企业投资的主要落脚点。

北部湾安卧在南海西北部的弧形臂弯里,曾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但在历史变迁中,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其他沿海区域。2014年1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明确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北部湾经济区

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连接中国内陆和东盟10国两大扇面的枢纽,成为牵引中国与东盟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

关中—天水处于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是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给偏居一隅的西北地区找到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动机”。

按照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有了新的战略定位:将建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而成渝经济区作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具备了独特的产业基础、金融、科研能力等优势,将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我国东中西互动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承接传递作用。

目前,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成渝三大经济板块已现雏形,重点经济区已经成为东部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西部投资的主要落脚点。

谋势而动,风生水起。伴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对内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西部重点经济区将给西部大开发带来更多的惊喜,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发展
张丽敏:传承路上求新求变求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印刷术的发展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