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菲
佛经云:“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不起一念。”当岁月静好、万物和谐之时,我们往往能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安定,而一旦环境变化,内心的和谐与宁静立即会被打破。此时,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才会令自己坚不可摧,笑着与这个纷繁万变的世界周旋下去。
身逢太平盛世,生于小康之家,内心之静固然易得,然而若是不幸遭遇黑暗的时代,仿佛革命才是主流。梁实秋在动荡的时代中,顶着被写为“资本主义的走狗”的帽子和一身病痛,始终坚持着在追溯传统文化中,重拾温暖的记忆。他是温和的文人,信奉和谐中正才是他的本心,才是真正的自我。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有的文字中见出淡淡的血痕,也有的文字中孕育着如岩浆般涌动的力量。他却始终在文字中编织着闲庭落花,云彩似梦,在风雨中寻找到了内心之“静”。
可是太多人却没有这般境界,多少人被外界的风雨折断了羽翼。那些没能逃过文革浩劫的文人,在文革之前,能“春时赏盛花,秋而观落叶”,风度翩翩地把玩人间风景,拥有内心之“静”。而一旦风雨来临,这些平素柔弱善良的知识分子被打压得无处容身,尽管内心仍然相信未来,却早已难抵御眼前风雨,最终被灾难吞噬,更枉谈内心的安宁了!
导致他们的悲剧,固然是外界的摧折,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自我的灵魂不够强大。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能在苦难中被训练成黑暗中的猫头鹰,而一颗富有热情而生动的心灵也可能因内心的软弱而在苦难中变得或痛苦或麻木。孤独的波德莱尔生活在巴黎的底层,那里混乱,脏,世故,却让他浇灌出了恶之花。他保持着他的孤独,但同时也持有了一份心静。女性主义作家伍尔芙,却在二战中因为精神崩溃而投入了塞納河。
人生充满未知,境静可遇而不可求。若无“境静”,便只能选择“心静”。放眼如今,繁弦管急,繁华竞逐,人们缺少积淀,内心本就难以平静,而一旦遭遇挫折苦难,更是容易乱了阵脚,全然失去自我之静。如此,我们就更需要历练自我,不断修心,读书行路,安守好内心之静。正如王阳明所说,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太多的人执着于街上熙来攘往,而我宁愿安于书房一隅,独拥一方阳光,
【教师评点】文章思路严谨、结构清晰,长于说理。开篇引用佛经的话引出中心论点,紧接着用梁实秋的例子与没能逃过文革浩劫的文人形成鲜明对比,很有说服力。文章直击本质,“导致他们的悲剧,固然是外界的摧折,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自我的灵魂不够强大”,强调拥有“心静”能力的重要性。文章结尾点出“人生充满未知,境静可遇而不可求”,更是指出了“历练自我,不断修心”的必要性。文章以“我”的价值选择作结,暗含呼吁,颇为有力。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