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祝豪
摘 要:在柏拉图的《伊翁》中《伊翁》非常明显的表现着着多种不自知。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其与自身传统的断裂。本文主要是简述柏拉图对话《伊翁》中呈现来的几种断裂:身份与自我认识的断裂、身份与身份的断裂、身份与技术的断裂、当下与过去的断裂、人与神断裂。对于诸多"断裂",柏拉图提出了两种解决的途径:"神灵附体"的讲述与暗含的"知识"之路。
关键词:柏拉图;《伊翁》;断裂
众所周知,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正好处于古希腊民主制度由鼎盛到衰落的时代。对于诗教传统的理解虽早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前就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其面对的是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文明传统以及如何接续这一传统的问题。这一问题正好与我们身处当下中国的中国人的处境相似。
一、伊翁中的“断裂”
首先是身份与自我认识的断裂,这是苏格拉底首先要揭示出来的断裂,在文本的开头苏格拉底与伊翁相遇首先点出的是伊翁的身份问题,随后对伊翁进行一步步的追问并让伊翁发现自己并不了解自身以及自身身份为何。在伊翁的自我认识之中,诵诗人是一个非常光鲜亮丽的职业,通过诵诗表演来博得名声,但是在与苏格拉底的争辩中却发现自己并不了解诵诗人这一身份所应为之事,在诵诗人何为这一点上伊翁始终在与苏格拉底的争辩中处于下风。在这一层断裂中,主要是针对伊翁是否“认识自己”以及伊翁是否认识清楚自己的身份。
其次,身份与身份的断裂:这一层断裂乃是基于上一层断裂生发而来,在文章的开头中伊翁为自己确立了一个诵诗人的身份,但是在随后苏格拉底不断地质询之中,伊翁的身份被苏格拉底一层一层的剥掉,直到最后一个关于身份的讨论中,伊翁仍然处于下风。那么作为诵诗人身份的伊翁在其认知中不仅仅具有这一个身份而是同时兼具多重身份的角色。但是在其最为固执的“将官”这一身份的争论中伊翁对于苏格拉底的质问同样无话可说。就此,在伊翁从诵诗人出发的多重身份中相互之间发生了断裂。而这一断裂是由身份与技术的断裂引起的。
第三是身份与技术的断裂,在苏格拉底对伊翁身份不断地逼问中,其使用的方法是对伊翁是否具有技艺进行拷问。苏格拉底认为,每一种身份之下都拥有特定的技艺。但是在伊翁的身上技艺与身份之间却是存在着断裂。对于诵诗人的技艺而言,我们可以说“表演”确实也算得上是一种技艺,但是苏格拉底却对此不进行任何正面的谈论转而用一段对于诵诗时状态的追问来讽刺伊翁不过是一个虚有其表的诗人。与“表演”这种技艺相比,苏格拉底在针对伊翁的攻讦中使用的例子几乎都是城邦中非常普遍的职业。显然苏格拉底是在让伊翁反省自身可能拥有的某种技艺是否是与其身份相应的,这一断裂直接导致的就是接下来的两种断裂。
第四,当下与过去的断裂,荷马作为古希腊最为伟大的教育者,其诵诗人显然不应该仅仅是将荷马的诗作作为炫耀和博得荣耀的资本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一种接续的工作。这一点在伊翁的认识中显然是缺失的,但对于苏格拉底而言,对伊翁不断地诘难正是想让其重新认识到这一点。对苏格拉底来说,在其诘问中首先要求的是伊翁对于荷马的理解,即如何解读荷马的诗作,这对于如何将荷马诗篇的诗教意义接续下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格拉底使用的例子是技术性的,并且试图用技术性的话语来解读荷马,这或许是苏格拉底所暗示的一种解法,但是在这种解法的示范中苏格拉底却故意使用错误的诗句并且使之出现矛盾,面对这些矛盾伊翁不仅没有发现还显得无所适从。从这一点上来看,对于荷马文教意义的解读在苏格拉底这一绝不仅仅是通过技术化的方式来达成的。在诵诗人伊翁身上体现出的这种断裂显得尤为的重要,不仅是单纯的诗教意义上的断裂更为致命的是这一传统的断裂使得最后一种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种断裂出现即人与神的断裂。
最后是人与神断裂,在横向时间上的断裂不仅仅使得荷马伟大的诗教传統出现了裂痕在纵向意义上人与神之间发生了更为根本性的断裂。文本的一开场便通过对于节日的描写勾勒出了苏格拉底所面对的现实情况:诵诗人伊翁刚从医神的庆典上夺冠而来,准备到雅典参加泛雅典节的比赛。就仿佛是一个演员在不断的赶场参加演出并以此博得荣耀。据记载,这个时期希腊的诸神仅仅变成了纯粹的象征形象而敬神的仪式也仅仅成为一种仪式而已,而在这些仪式上的竞赛等也成为了希腊人展示自身以及博得声誉的场所。就文本所给出的线索,作为荷马的诵诗人的伊翁站在台上所表现出来的角色既不是缪斯女神在借诗人之口说话也并非像荷马一样在给希腊民众吟唱诗歌,相反,伊翁成为了一个为了博得观众眼球而极尽表演之能事的演员。台上台下应有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倒转而在这倒转之中,“神”也随之失位。面对这种断裂苏格拉底在其对话中给出了相应的“药方”。
二、《伊翁》中可能的两种“药方”
在《伊翁》苏格拉底给出了两种“药方”:
第一神灵附体的神话:苏格拉底在第一次神灵附体神话中强调的是诗人乃是作为神的附庸是神在说而非人在说,其一乃是在接续缪斯借诗人之口说话这一传统,意在让伊翁意识到作为诵诗人并非是自己在说,诵诗人的职责并非是站在舞台上利用自己关于表演和言辞的技艺来取悦观众相反,诵诗人要明白自己同诗人一样乃是受神安排在“说”。在这一次的神灵附体神话中所针对的是诵诗人与神之间的断裂,这一断裂是更为根源性的。随后在第二次神灵附体神话中苏格拉底的重点则转向了“赫拉克勒斯石”比喻,强调神、诗人、诵诗人、观众乃是出于同一个相互接续的链条之上,伊翁作为诵诗人乃是这个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上接诗人下接观众,诵诗人如何讲话、行动如何解读荷马均会传递给下面的观众,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将伊翁放入了诗教传统中并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环,也就是在提醒伊翁作为一个诵诗人应当承接和马的教诲并将之继续施行下去。在此苏格拉底几乎是一针见血的点出了上述第五种断裂的危害性与救治办法,并再次将神重新纳入到整个与人的联系之中;
第二作为指引的《伊翁》:第一个办法乃是苏格拉底在对话中比较明显的一种提示,但在这之中作为哲人的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的对话始终还隐含着一条暗线,亦即文本中“诗与哲学之争”的第二个层面:哲人苏格拉底与诗人荷马之争。诚然,在第一个药方中,苏格拉底已经给出了向荷马回溯的方法,但其中隐含的对荷马的批评也是确实存在的。在对话中,苏格拉底不断地在用“技术”肢解荷马的诗歌,一方面这是在对伊翁进行逼问的一种方式,但同时苏格拉底的的确确在其中提出了关于“知识”的问题。而通过对荷马的引用,特别是538b5-c5处对荷马诗歌的引用显示出在当时的情况下技术实际上在某些方面已经将荷马所讲的真实性证伪了。虽然对荷马的解读可以采用寓意解读的方式,但指出这一点对于荷马的诗歌作为知识的来源这一说法是一个相当大的冲击。就此而言,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针对上述断裂似乎还有其余的解决方式。通过苏格拉底对知识采用的探究的方式等线索其似乎是指向哲学之智慧的。而这些在《伊翁》这一文本里,并没有清晰的表达,也正是如此,在此文本中柏拉图向读者呈现出上述诸多断裂,同时也将这一文本作为一份其思想的指引。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伊翁》,王双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彭磊.诗人何为——赫西俄德古典诗学阐微[J].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1期: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