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
摘 要:技术是人类按照自身的愿望和意志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技术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技术活动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利用,因而技术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对自然本真状态的人为干预。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合剑,本质上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对技术的滥用导致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通过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杜绝技术滥用,推动技术的合理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滥用;人与自然;关系;哲学
1.现代技术的“原罪”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态。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不仅使人类通过现代技术开发利用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大大加强,而且直接导致了世界的“祛魅”,其结果是技术的定量分析、工具效率、知识专门化的标准支配着整个社会和文化,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技术时代。如果说古代技术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发展体系,只是一种融入到人类文化生活的经验实践的话,那么现代技术已经完全没有文化学和人类学上的生存论意义,而蜕变为纯粹控制自然甚至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工具。在现代社会,技术不仅是对科学的广泛运用,而且它自身亦具有自主发展的逻辑张力,技术活动的目的就是按照技术的规则、通过其具有的强制性力量使自然屈从于人类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就导致现代技术不顾自然的条件和承受能力空前膨胀,蛮横粗暴的促逼着自然,自然成为了纯粹的被征服和掠夺的对象。
2.技术滥用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科学、技术及其社会运用的一体化,人类社会通过技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于是,自然界的一个个神秘现象被人类所破解,人们开始毫无节制地开采、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使之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这一强大的武器征服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在工业文明下,科学特别是技术的功用被无限放大,科学技术被理解为驯服自然的最有效工具,于是,人们在通过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时越来越肆无忌惮、无所顾忌,把自然当作可以任意摆布的机器、可以无穷索取资源的原料库和无限容纳工业废弃物的垃圾筒。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打破了自然界本来的良性循环系统,大大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当人类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和破坏性利用时,自然界则以其铁的必然性,向人类社会实施了严厉的报复——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可以说,正是由于技术的滥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加剧,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调。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一方面人对之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对此,马克思有过精辟的论述:“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这就意味着,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时,自然界反过来也必然会对人类及人类社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主要表现在: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失衡和气候的反常。环境恶化主要指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等,其污染源主要是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汽车的尾气、农药等等。其实,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污染也接踵而来,比如因为更新换代而被淘汰、遗弃的电子产品所导致的电子污染;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手机、电脑等普及率越来越高,各类高频发射设备越来越多,辐射污染已初显端倪。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城市污染仍在加剧,并向农村地区不断蔓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继续扩大。我国的生态失衡现象更加明显,众所周知,我国西北地区有土缺水,西南地区有水缺土,部分地区水土皆缺,适于动植物生长的水、土、热等条件恶劣。生态一旦失衡,气候的反常就在所难免,当今,氣候反常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温室效应和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沙尘暴、飓风等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这些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决于技术的合理化
人以及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圈里重要的一环,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努力增强自然的再生产能力,至少要保持其原有的生态环境,不让其继续恶化。事实上,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近两三年世纪以来,技术的大肆扩张促使人们不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导致了自然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由此也危及到人类的生存。
技术的合理化意味着从哲学和社会学的维度来审视人类的技术活动,强调通过社会的规范力量来约束技术活动,尽可能地消解技术的控制性,杜绝技术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活动的积极作用,使之造福于人类。技术的社会建构在当今社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现代科学技术已经高度社会化、建制化了,由此而来,科学技术及其规则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甚至和社会系统的其它要素和规则融合为一体,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新的技术的产生及其社会应用又受到群体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力格局等社会因素的决定。当然,尽管技术是一种受到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等各方面因素制约的社会活动,但被社会活动建构起来的技术最终指向的是自然,表征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从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来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也一种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根本上取决于人类技术活动的合理化——技术活动被纳入到一种合理的社会规范机制之中,这种规范机制可以确保人类的技术活动处于一种合理的、可控的范围之中,从而可以使人类充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自然依然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最起码不至于恶化,以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
技术的合理化要求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这些社会规范机制可以确保我们既能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可以预防技术泛滥可能带来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危害。笔者认为,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的基本原则有:一是人道主义原则,技术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因而社会规范机制必须确保技术活动能够以人为本,服务造福于人,人不能被技术异化,成为技术系统的奴隶,技术只是人类自由意志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社会规范机制要促使技术活动公开化、公正化和公平化,技术不能成为社会阶层支配和压迫的工具,它应该是社会全体成员都有权利、有机会享受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必须确保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类是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样,在经济社会获得发展的同时,自然也获得了再生产的能力,生态系统依然在良性循环之中。三是技术进步原则,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不能成了阻碍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篱笆,它必须遵守技术活动的内在规律,适应技术发展的逻辑进程,在规范不合理的技术活动的同时,也具备了激励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从而可以推动技术活动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邹成效,孙天胜;论技术异化的必然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10期
[2]吕乃基;马克思“两条道路”的科学方法论意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年03期
[3]蒋劲松;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科学观念的负面影响[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