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廉
今年19岁的小悦,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是个对于自己的形象要求完美的女孩,而她由于比同龄的孩子发育的略早,体重在120斤左右,同学就给小悦起了一个外号叫“胖妞”。小悦对于同学的嘲笑十分在意,这也是导致小悦决定减肥的初衷。她采用的方式是吃过饭后用两根手指掏喉咙进行催吐和吃减肥药,由于父母平日忙于生意,疏于照顾她,小悦的减肥行为并未得到家长的注意与重视。小悦的身体由于长时间没有汲取营养,15岁时她已经从120斤降至60斤左右,并且严重阻碍了生长发育,导致其脱发、睡眠差、皮肤干涩无光、月经不调,还患有食道炎及胃炎。看见女儿短时间内惊人的变化,小悦的母亲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带她就医后最终被当地一家三甲医院确诊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青春期女性多发的内分泌疾病,常由于某种诱因而致进食量减少,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减轻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这个病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相当常见,在国内也越来越多见,属于精神科领域中“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一类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以强烈害怕体重增加和发胖为特点的对体重和体型的极度关注,盲目追求苗条,导致体重明显减轻,常有代谢和内分泌紊乱等问题,严重的患者可因极度营养不良而出现恶病质状态从而危及生命,5%~15%的患者最后死于心脏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继发感染、自杀,等等。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病前有一定的性格特征,比如自卑、完美主义、刻板固执、保守欠灵活、敏感多虑、严谨耿直、内向拘谨、胆怯退缩、多动好胜、自尊心强、好幻想、犹豫不决等,对成功或成就的要求非常高。临床资料证实,人际关系紧张,学习、生活遭受挫折,压力过大,新环境适应不良,家庭不和睦,家庭成员发生意外,重病或死亡,以及自身的意外事件导致的精神情绪抑制因素往往与神经性厌食症有关。另外,一些儿童平时有偏食、挑食、好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父母如过度关注子女饮食,反复唠叨,甚至强迫进食,反而降低了儿童摄食中枢的兴奋性,进而也可发展为神经性厌食症。
1.心理和行为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并非真正厌食,而是为了达到所謂的“苗条”状态而忍饥挨饿,其食欲一直存在。患者为控制体重、保持苗条的体形而开始节食或减肥。常见的方法有限制进食,为限制每日热量,通常吃得很少;还有进食后抠吐或呕吐,进行过度体育锻炼,滥用泻药、减肥药,等等。患者对自身胃肠刺激、躯体感受的认知也表现出异常,否认饥饿,否认疲劳感;对自身的情绪状态如愤怒和压抑亦缺乏正确的认识。
此外,神经性厌食症可伴有抑郁心境,会出现社交退缩、易激惹、失眠、性兴趣减退或缺乏、强迫等情绪不稳定的症状。还可表现为过分关注自身在公共场合的进食状态,常有无能感,或过度限制自己主动的情感表达。10%~20%的患者承认有窃食行为;30%~50%的患者有发作性贪食行为。
2.生理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因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导致能量摄入不足而产生营养不良的症状,从而机体出现各种功能障碍,最终并发症累及到全身各个系统。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常见症状有:畏寒、便秘、胃胀、恶心、呕吐、嗳气等胃肠道症状;疲乏无力、眩晕、晕厥、心慌、心悸、气短、胸痛、头昏眼花、停经、不孕、睡眠质量下降、早醒,等等。
1.支持治疗
目的是挽救生命,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主要包括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常,给予足够维持生命的能量,消除水肿,解除对生命的威胁。
2.营养治疗
目的是恢复正常的体重。营养治疗特别是饮食的摄入应从小量开始,随着生理功能的适应和恢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增加,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恢复其正常的体重水平。
3.药物治疗
目前的药物治疗手段主要通过缓解强迫、改善抑郁心境(各种抗抑郁药)、减轻某些躯体症状如胃排空延迟(西沙必利和甲氧氯普胺)及治疗对自身体重和体形的超价观念或近妄想性信念(选用抗精神病药)达到进食和增重的目的。近年来发现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可预防厌食症复发。
4.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18岁以上起病的慢性成年患者疗效较好,具体内容包括: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心理教育和营养咨询,使患者了解其疾病的性质,认识到科学、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其主动、积极参与治疗,最终战胜疾病。
5.家庭治疗
适于起病较早、病期较短的青少年患者。家庭治疗的观点认为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并非仅仅是个体的症状,而可能是整个家庭的病理问题在其个体身上的反映,家庭治疗的工作在于引发家庭的健康力量,将患者的进食障碍问题转化为家庭关系问题,改变失去功能的家庭模式,最终改善进食障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