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曙光油田是一个开发近40年的老油田,大部分区块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平均达到85%以上,但受地质条件、早期认识及技术条件限制,低品位石油储量动用程度较低。随着石油工业研究技术理论的提高、开发理念的创新及先进工艺技术的逐步普及,为低品位储量的二次开发拓展了广阔空间。近年来,曙光采油厂科技人员秉承了“二次评价”、“二次开发”、“分层开发”等多种开发新理念,率先对稠油老区低品位储量进行二次开发研究实践,取得突破。
1 项目实施背景
1.1 曙光油田低品位储量概况
低品位石油储量是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油价、不同的开发模式下,低品位储量有不同的界定。曙光油田低品位油藏1.29×108t,占30.7%,2012年曙光油田原油产量236×104t,低品位储量产量27.62×104t,只占到11.7%,2013年底低品位储量油藏采出程度只有8.31%,有很大挖潜空间。
1.2 低品位储量油藏类型及开发特点
曙光油田低品位储量分布范圍广,油藏类型多样,主要可分为4种油藏类型:
(1)低孔低渗透砂岩油藏:特点是电阻率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含油饱和度低,储量丰度低,直井开发效益差,典型区块杜48块杜0组、二区东杜家台等;
(2)复杂断块油气藏:特点是断裂构造复杂,断块破碎,油水关系复杂,典型区块杜68杜家台、杜67莲花等;
(3)薄层稠油油藏:特点是油层叠加厚度小,直井开发不经济,典型区块曙1-17-63大凌河、杜413杜家台、杜210大凌河等;
(4)易出砂稠油油藏:特点是储层胶结疏松,出砂严重,影响生产,典型区块杜68杜家台、杜210大凌河、杜212兴隆台等。
从2014年开始,遵循经济有效这一最根本原则,在深化地质研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集成运用前沿钻、采工艺技术,突破传统的开发模式,对曙光油田稠油老区低品位地质储量进行二次开发研究与实践。
2 对策研究
2.1 持续深化油藏认识,重新构建地下体系
(1)“井震”结合,精细构造解释
杜68块是一个断层数多,断层组合复杂区块,断层的组合和特征对成藏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杜68块应用精细三维地震资料重新落实构造后,断层组合发生变化,数量也有所增加;内部形态也更加复杂,在中部发育鞍形低部位。在新的构造背景下,区块油水分布更加合理,符合了油藏成藏规律。
利用 VSP资料,重新进行层位标定,应用三维地震资料,井震结合,精细构造解释。
(2)集成应用多种技术手段,精细储层研究
① 应用三维地震资料,追踪储层展布
杜413块杜家台油层杜O组、杜210块大Ⅱ11层只在局部发育,储层发育的区域在地震剖面上振幅较强,连续性较好,地震同向轴较多,通过地 震资料准确预测了储层的展布(图2-1)。
②测井二次解释评价,明确储层含油性
针对杜48块杜0组储层认识上的偏差,开展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研究,明确储层含油性。杜48块测井资料均为国产小数控系列,储层的物性、含油性主要通过声波时差和双侧向来综合解释评价。根据试油和生产数据,对区块杜0组储层进行重新分析,选取部分杜0组经过试油、生产证实具有代表性的测井值,制定杜0组的电性解释标准,确定油层最小电阻率为8Ω·m,最小孔隙度14%,完善了油水关系图版。
2.2不断加强试油试采,重新评价二次开发潜力
杜68块地质储量836×104t,1993年投入开发,采用100井距正方形井网,2012年底开井25口,日产油41t,平均单井1.6t,采油速度0.18%,采出程度3.8%,开发效果差。为进一步验证储层产能,2013年7月对曙1-36-56井进行试采此次试采采用高压蒸汽锅炉注汽,以提高注汽效果,注汽压力19.1MPa,注汽干度75%,注汽量1800t,初期日产液13.2t,日产油8.2t,证明储层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图2-2)。
2.3 深入应用二次开发理念 重新规划井网结构
根据油藏发育条件,采用不同井网井型进行井网重构。
(1)井型的选择:
水平井:平面上有一定分布范围(>200m)
纵向有一定油层厚度(>4m)
直 井:油层叠加厚度较大(>25m)
需进一步落实储层展布区域
断层边部构造变化大区域
(2)层系划分
水平井部署区域均发育稳定泥岩隔层,适宜分层开发调整,每一个小层为一套开发层系,独立开发。直井采用一套开发层系。
(3)井网、井距
考虑储量丰度偏低,井距主要根据控储需要(直井单控储量大于4.0×104t,水平井单控储量大于5.0×104t)及结合曙一区吞吐半径,水平井选用100~120m井距、直井选用141×141m井距。
(4)部署结果
共部署油井83口,其中水平井42口,直井41口,控制地质储量1047×104t。
3 实施效果
截至2018年5月底,共实施油井48口,水平井23口,直井25口。
(1)油层钻遇达到预期
水平井平均单井水平段长度360m,钻遇油层343m,钻遇率95.4%,直井平均油层厚度30.7m/13层。
(2)生产效果较好
单井初期日产油19.6t,阶段日产能力13.6t,阶段累产113657t,油汽比0.37,其中水平井单井初期日产油23.9t,阶段日产能力15.7t,阶段累产77072 t,油汽比0.35,直井单井初期日产油17.5t,阶段日产能力12.3 t,阶段累产36585t,油汽比0.40,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区块整体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规模实施区块日产油、采油速度均有大幅提升。杜48块杜0组日产油由开发前的26t,上升到最高122t,采油速度由0.29%上升到1.35%;杜68块杜0组日产油由开发前的21t,上升到最高87t,采油速度由0.09%上升到0.38%。
4 结论及认识
1)井震结合等多种地质体刻画手段,重构地下认识体系是低品位储量开发的基础。
2)针对油藏特点及开发矛盾,精心设计、优化部署,是低品位储量有效开发的关键。
3)优化了实施方案及采油工艺方案、采用适应油藏特点的开发模式是低品位储量实现有效开发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肖武.胜利油田低品位储量分类及潜力评价方法 [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2] 赵全文.浅析复杂条件下的石油开采技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 (12)
[3] 胡文瑞.论老油田实施二次开发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1)
[4] 乐友喜,王永刚,张军华.储层参数平面分布预测方法评价 [J]. 地质与勘探. 2001 (05)
作者简介:
向进(1986-),男,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从事油田开发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