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出现了很多新的行业领域,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餐饮、"互联网+"交通等。对于国有银行而言,这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工具给其盈利能力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国有银行快速适应新的经济形态,依靠自己原有的资源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新的领域有额外的加强。本文讨论了新兴互联网金融工具对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新兴互联网金融工具;国有银行盈利能力;影响
引言:
每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就像一把双刃剑,给国有银行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互联网银行因为操作环境的透明化和便捷性而受到了客户的喜爱,传统国有银行的金融业务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了。而且国有银行一般给大客户提供贷款,这就给互联网小额贷提供了生存空间,慢慢削弱了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国有银行必须创新金融业务,利用互联网,建立多元化盈利模式,保持银行的长远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一)信息处理成本较低
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处理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完成,与国有银行相比简化了流程和步骤,降低了信息处理的人工成本,网上操作节省了客户去银行办理业务在交通和排队等方面需要的时间,信息处理高效是互联网金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二)市场用户庞大
互联网金融面向的是所有互联网用户,互联网工具,比如支付宝、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网站等已经可以满足用户的日常生活。在大数据时代,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互联网庞大的市场需求增强了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粘度。
(三)实现长尾效应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前非银行主要客户的低收入存款人和中小企业主被纳入了信用体系,促进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储户和中小企业对于金融工具的利用[1]。互联网金融没有时空的阻碍,能够对资源进行跨地域整合,满足了中小微企业的需求。
二、国有银行的优势
(一)信用程度高
像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这类的国有银行,由国家直接掌控,有深厚的、专业的金融能力,对于风险的防范措施比较全面,社会信用程度极高,没有意外的情况下,客户不用担心银行破产给自己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已经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二)资本雄厚
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迅猛,但与模式成熟的国有银行相比其资本实力较弱。况且,国有银行也是国有经济的一部分,资本自然很雄厚。国有银行还可以凭借其专业的金融能力和极高的信用不断地进行资本的积累。
(三)防范风险能力较强
国有银行由于是国家主导,国家必须保证银行在金融业务方面的专业素养很高。专业的金融素养使得国有银行的风险规避系统比较全面和成熟,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即便是风险已经发生了,也能及时采取紧急预案进行处理安排。
三、互联网金融工具对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下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工具对国有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影响。
(一)对资产业务的影响
P2P网络借贷近似于融资,简化了贷款程序,国有银行贷款业务的市场份额流失了一部分,削弱了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通过银行进行低利率贷款的,银行会对客户进行甄别选择满足贷款要求的客户在银行贷款,那些优质的客户群对银行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这是个人网贷平台所不具备的一大优势[2]。这种“富贵客户”对国有银行的粘性很大,不会轻易接触互联网金融。而且,法律对P2P借贷的没有明确的条款约束,它的金融风险代价极高,而国有银行的信贷业务受到它的影响是比较微弱的,其资产业务的盈利能力只受到了很小的打击。
(二)对负债业务的影响
负债业务就是银行的存款业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和第三方网络支付业务的发展会使商业银行的个人活期存款部分流失,流失部分的存款主要转为定期或者第一存款形式,但是存款的总额是一定的[3]。这两种负债业务只是渠道和方式不一样,存款的回流使得在此流入另一方就存在着存款成本的提升。当前互联使用网金融工具存款占国有银行存款总额的比例不高,掀不起波浪,对国有银行在负债业务方面的盈利能力影响有限。但是这也为国有银行提供了多元化的存款理念,比如网上银行、国有银行APP的出现,可以让国有银行充分吸收互联网思维,拓展存款业务,提高盈利能力。
(三)对中间业务的影响
中间业务主要取得非利息收入,主要业务有信用卡、衍生金融工具、外币结算、票据业务等[4]。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应用打破了国有银行在支付业务方面的绝对主体地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成本低,安全性能很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手续费比国有银行低很多,发卡银行的手续费也因为这个原因把手续费降低了。此外,网络上各种理财平台的出现,也分去了部分国有银行的理财收入,国有银行的各种手续费也往下降了不少,无形中给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施加了一些压力。但这种压力可以在目前的情况下得到控制,毕竟互联网金融工具的使用还不是我国主导的经济态势,国有银行可以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合作,让二者之间互惠互利,避免不良竞争的发生,加强自己的盈利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如今,信息技术就像我们的“电子皮肤”,它的滲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互联网金融对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负面影响目前仍然很小,持续时间不长,影响力也在减弱。国有银行应该把握互联网背景下拓展金融业务的机会,尽可能地避免互联网金融工具对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不良影响,在银行原有的专业、客户优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改变传统的单一盈利模式,实现银行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国有银行各方面的盈利能力,促进国有银行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梁燕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基于第三方互联网移动支付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02:81-86
[2]吕加会.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4(181):237-238
[3]刘舒婷.互联网金融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7,03:100-101
[4]李明.国有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6):10-17
作者简介:
刘蕊(1979-)女,汉族,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经济学校金融与财政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