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毕烨
“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这是习近平同志2001年写给父亲的祝寿信中的一段话,是对父亲严格教育的感恩。齐心同志在回忆录中写道:“习仲勋同志尽管工作非常繁忙,但仍然挤出时间与孩子们一对一地交谈。”
习近平同志在很多场合强调过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在2018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同志引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语出《孟子》:“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是说,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而每一个家庭的根本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习近平同志从一名基层干部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根,是社会的细胞,而家风事关这细胞的健康和活力,是我们“到哪里去”的魂。家风,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行为习惯和处世原则,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家庭成员每一个人的人生走向。良好的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一個家庭真正的不动产,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
家风是一种情怀,家风是一种积淀,家风是一种信仰。习近平同志说过,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从历史上看,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望族,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家风、家训具有超越地域和时空的永恒价值。在清朝鼎盛时期以文风著称于世的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相传邻居吴家建房时,越界侵占了张家老宅的空地,家人驰书到京城,希望张英出面干预,可是张英只写了四句打油诗寄回:“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遂让地三尺;吴家感其义,亦让地三尺。这六尺空地,被后人称为“六尺巷”。张家不仗势欺人的做法和两家的礼让之举传为美谈,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齐家”是“治国”的前提,领导者要管好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先要管好自己的家庭,营造良好的家风。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周总理为防止亲属搞特殊化,定下了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不许动用公家汽车等“十条家规”;刘少奇同志除了管好家人外,还与身边的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不请客、不迎送、不准向地方提任何要求和接受任何礼物。无论是周总理的“十条家规”还是刘少奇同志的“约法三章”,都突出了“廉洁”二字,为当代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了表率,对领导者如何过好权力关、亲情关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官德引导民德,党风决定民风。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从社会这个总体上来说虽是少数人,但从影响力来讲却是关键的一环,其家风直接关系着党风、民风,甚至会影响到一个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风气,把“没事”当“有事”来看,把“小事”当“大事”来管,对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警醒、早纠正,防患于未然,从而以“关键少数”影响大多数人,以良好的家风带动党风民风向善向上,与千千万万个家庭共同筑起爱国爱家、崇德向善的精神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