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的绍兴,青石巷里的荷花香满十里,十七岁的鲁迅还在三味书屋里读线装书。私塾先生们捻着胡须写小楷,临摹碑刻,三月的落花在书案上招蜂引蝶。读完《三字经》《千家文》,磨墨的书童们爬上树梢看闹市和石巷里的行人、茶客。
古代会稽的私塾,红底青花的瓷器摆在案几上,雕花的窗棂,纯蓝色的细瓷花瓶,镶嵌玉石或描红着绿的笔筒里插着孔雀翎、白羽和青竹笔。阳光透过洁白的素纸慢慢渗透到残余的文字里,墨汁和油彩浸渍着衣襟。清香的朱墨、柔软的竹帛有豆荚和稻花的色泽。老先生手把手地教书童们念诵古书,一笔一画地描红,横折弯勾,点提撇捺,一尺见方的纸张上写满古旧的文字。书童们恭听先生圈点口哼,毕恭毕敬,散学之后却逼着老童生讲故事,叽叽喳喳不能罢休。
船儿悠悠地晃着,水声潺潺地响着。先生们和孩子们在私塾里、案几上描红、写生。私塾里读书的书童们,在春天的时候从油菜花丛中捉蝴蝶,在师傅的检视下读书写字,背诵古文。他们喜欢纸风筝、钓鱼虾,拥有细腻的情感和敏锐而又容易受伤的心。大红的宅门、青色的屋瓦、黑色的墨线,书童们笔下的汉字骨节突出,秀气而不失锋芒。秋叶散落在庭院的水池里,古代的文字和稚嫩的笔法竟然拥有如此新鲜的生命力。但是十七岁的书童,还是水中的莲子,有着清秀可人的笔迹。
私塾里的红草笺,稻花丛中的乌篷船,十七岁的鲁迅寒衣单薄。鲁迅也许是在私塾外面的茶楼下听评书吧,叫天子、何首乌、煮熟了的豆荚,热腾腾的气息,吸引着放鹅、牧牛、摘罗汉豆的孩子们,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孩子们嗅着香气,嚼着青豆,偷偷地读些笔记小说,学先生的样子抹抹嘴,扑哧一笑。
吃一粒茴香豆,写几个繁体字,想一想先生的爱憎感情,你会理解他的偏激与严厉。少年的鲁迅,懂得紹兴黄酒里那种绵绵不绝的趣味,豆荚的香味,说书先生嬉笑怒骂,私塾师傅的刁钻,民间艺人的憨厚与刻板。听一折戏,看着台上油彩浓妆的生旦净丑,人情的冷暖麻木。喝一坛绍兴酒,钓一只鱼虾,书童们眼中的水路,乌篷船总是有着呜呜噜噜的声音。私塾里的孩子散学后呼朋引伴,折纸鸢,吃酸杏,这是童稚之心。十七岁的鲁迅风华正茂,激笔挥毫,有着赤子之心。他恰是少年意气,单薄的衣衫,一叶轻舟,走遍东南几百里水路。
给我一坛绍兴十八年陈酿,敬给同学少年,一醉方休。
(作者刘卫东,选自《视野》2012年第7期,有删改)
读后一思
1.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选文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2.结合全文以及你对鲁迅的了解,
说说第五段的画线句子在全文有什么表达作用。
3.通读全文,概括鲁迅十七岁时的性格特点。
4.文章结尾“给我一坛绍兴十八年陈酿,敬给同学少年,一醉方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语境作简单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