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佳妮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
苍茫无际的沙漠里,一个车队整装待发。这个车队的阵势不简单——五辆大车载着二十九个大木箱,每辆都拴上三匹马来拉,车后还排着长长的驼队。领头的是一个书生模样的人和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二人眼下是一抹乌青色,依稀可见通宵忙碌后的疲惫,却难掩眼中渴望的光芒。他们跃上马,急不可耐地望着远方。一道士站在道旁,恭敬相送。車队浩浩荡荡地向日落的方向进发——带走了那二十九个木箱,只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
那个道士,是一片文化净土——莫高窟的“守护者”,名曰王圆箓;那个书生,是外国人的翻译,名曰蒋孝琬;而那个匈牙利人,受印度政府和大英博物馆的指派,来到中国西北“考古”,名曰斯坦因。他带走的木箱里,装着从莫高窟藏经洞中取走的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是中华文明长达数个世纪的文物。
天幕中出现了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他们揭开了莫高窟的面纱,带来的却是满目疮痍、伤痕累累。在她身上留下伤口的,是斯坦因,他用几十块马蹄银便收买了王道士,换取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场荒唐的买卖使莫高窟支离破碎;更是那些不懂得守望她的中国人——是王圆箓,这个不识字的道士,由于他的浅薄无知,中国几乎失去了半部文化史;是蒋孝琬,这个学识不浅的书生,他出卖自己的父母之邦时竟感受不到心灵的煎熬;是那些地方官员,无耻地进洞挑选经卷绘画并归为己有,剩余的草草地用麻袋装着运进京,却流失于战火……他们是遭人唾弃的,无数人在道士塔前驻足,投去鄙夷的目光;斯坦因的墓前阒寂无人,可这个名字越来越受到考古学界和文明社会的严厉谴责。因为,他们不懂得“守望”二字的意义,他们的罪行给这片古老的文明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疤。
然而,也有人曾向水深火热中的莫高窟伸出手,做些功效虽微却不容忽视的事情。来自哈佛大学的兰登·华尔纳曾向洞窟中精美的壁画伸出罪恶的手,却遭到十几个村民的监视和武力警告。最终,他带着几十公斤一滴未用的化学溶剂,被村民驱逐出境,没能揭走一寸壁画。暗中为村民报信的,是华尔纳请来的一位名曰陈万里的翻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知识分子和十几个不知其名的村民,他们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最渺小的存在,但他们为莫高窟做的事,难道不足以让那些不负责任的官员,那个助纣为虐的蒋孝琬羞愧地无地自容?他们是真正铁骨铮铮的中国人,他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守望着莫高窟。还有发出“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沉痛感慨的陈寅恪先生,他慷慨激昂的陈词,唤醒了更多学者投入到修复莫高窟的工作中……
再小的个子也能在沙漠中留下长长的影子,再小的人物也能在史册上添上风流的一笔。这些守望者,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共鸣,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肩负起这沉重却甜蜜的使命。我们穿越茫茫大漠,接受风沙的洗礼,去仰望石壁伟岸的高度;我们早早地关掉一切可能带有辐射的电子设备,小心地进入洞窟,远远地观望幸存的佛像、壁画;我们脸上的神情,无不是庄严肃穆的;我们心中唯有对莫高窟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朴实的念想——守望。守望这块文化瑰宝,守望这片文化净土,守望这千年不枯的笑容。
莫高窟的文物流于世界各地,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它们闪烁着中华文明亘古不灭的光芒,展现着中华文明永不褪色的风华,承载着历代中国人的信仰和悲欢。所以,我们始终守望着它们,总要赶到外国的博物馆与它们相会,隔着厚厚的玻璃,长久凝视。
在那片广袤无垠的沙漠,在地球的东方,一条巨龙已站稳了脚步。炎黄子孙将守望的目光穿越历史的尘埃,并互相叮嘱:莫失、莫忘。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