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
说起我国源远流长的鄙视文化,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三千太学生、一曲广陵散的嵇康,绝对是文人相轻这一最传统的鄙视链的开山祖师。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个个是翻白眼的高手,他们鄙视名教、鄙视假道学、鄙视俗人,谁料这场游戏千年后扩散到当代生活的各个层次,不管你是否在意,这些“链条”正如一根根隐形尺悄悄标注你的段位。想抽离这个游戏?几乎不可能,只要你还受别人评价,就无法从鄙视链中脱身。
中产焦虑副产品:育儿踩踏
“育儿踩踏”鄙视链常见于中产父母,以“给孩子最好的”为口号,进行教育隔离运动,“绝不让孩子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是一场以孩子为媒介,通过踩踏“低质量教育家长”而奋力爬上鄙视链上游的大型成人攀比行为。
报兴趣班学马术、高尔夫的鄙视学电子琴的,动画片看进口的鄙视看国产的,还有早教机构鄙视链等几乎覆盖了儿童学习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家长精准计算受孕时间“赢在射精前”“赢在子宫里”的故事更令人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森森恶意”。如今不会烘焙、陶艺,都不好意思去开家长会,你为孩子画定的人生蓝图,也许只是别人家孩子的起跑线。
林林总总的教育鄙视链,就像部分家长用虚荣编织成的“皇帝新装”,学一门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沟通,有英文名很牛?我的理发师傅叫Kevin老师,还有Tony老师、Peter老师,我的英文名是小沈阳(自带音效)。一学期2.5万元教出来一群公主病,也许那些没英文名的孩子未来会是你家Lucy和Eva的老板。
在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今天,最失败的教育,就是把孩子塞进鄙视链。那些家长在童年教育中,被剥夺得只剩自卑,他们找寻自尊的方式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鄙视他人。鄙视是榜样教育的报复性反弹。胡慎之说,“这就像是中国人的阿Q精神一样,这是无能为力的自我防御机制”。
领养流浪猫的“国际惯例”
领养流浪猫必须遵守这些霸王条款:一线城市有房有车、月薪过万、开放朋友圈并接受定期上门回访,令人怀疑领养流浪猫实际上是一种炫富行为,穷人都养品种猫去了。以后相亲时啥都别问了,直接问能不能领养猫吧,分分钟超大信息量。
晒高赛获奖猫的鄙视晒繁育级纯种猫的,晒纯种猫的鄙视晒田园猫的。猫想说:人略长得好看一点就喜不自禁,又要算计身价又热衷制造鄙视链,猫生来就没有丑的,个个都是“二次元”定制皮囊,一点没当回事。都是皮毛而已。
健身房里有一个鄙视矩阵
健身房里的鄙视江湖并不是一条链或者一个环能形容的,举铁的重量派看不上小道具练操撅屁股派,跑步机哼哧派看不上卧推拗二头照镜子派,韧带瑜伽派看不上全身文青筋的咆哮拉力派,CrossFit派看不上傻跑听歌掉耳机派,简单说就是各个区域的人互相看不起,然后大家一起鄙视连健身房都不去的人。
这几年健身房这么多,也许并不是人们生活习惯改善的体现,更多的是开发鄙视链的需求:胖本身被归因于自我管理失败,以瘦为美进阶为健美后成本投入更高,加上轻食的推广,饭后计算卡路里习惯的普及,某种程度上营造了低下阶层和弱者的标签。人性之皮毛,最暗的怨念、最黑的轻蔑,其实不可言说。
朋友圈鄙视链如七级浮屠
7层:谣言鸡汤震惊了
6层:微商代购晒转账
5层:晒包晒吃爱炫富
4層:日常晒娃秀恩爱
3层:自拍美颜九张图
2层:咖啡看书性冷淡
顶层:冷漠看戏呵呵哒
当然另有观点认为:最应该受鄙视的难道不是自己不发“票圈”,还每天“视奸”别人,用鄙视的口气说“我从来不发朋友圈”的这种人?最想不通的还是那些晒保时捷的土豪,为什么天天跟我借爱奇艺会员……
戏精横行的朋友圈就像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所说的“剧场”,每个人都在表演,每个人也都知道彼此在表演,难免想要在演技上碾轧对方,不希望露出华丽的袍下面的虱子。你一边鄙视说刷朋友圈就像看戏,其实“表演”早就是本时代的关键词了。还不都是一条鄙视链上的蚂蚱,谁都没蹦出这根绳,就别互相啐了吧。
这条真不是香烟广告
抽烤烟的和抽混合烟的互相看不惯,抽普通混合烟的看不惯抽薄荷烟的,抽惯薄荷烟的视其他口味为异端。你以为你抽的是烟吗?不,是身份。在阶层板结的今天,只有中南海能够逆袭,它是唯一可以穿越价格和地域鄙视链,让你跳脱出“网吧杀马特”“农村快手”身份的捷径。这个自带气场的名字天然充满着叛逆与反权威的基因,不管你是澡堂搓澡大哥还是刚刚得大奖的著名导演,一根纯白烟蒂的中南海就可以让你们变成自己人。
学科鄙视链就像围城
商科>法学/医科>工科>理科>社科>文科>艺术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早就将这种心理解说得非常到位:“在大学里,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说白了,就是一种“东方式嫉妒”。
中国人的生活是比较出来的
当有人开始报文身师名字的时候,鄙视的比拼也就到了最高级别,这都是身份的象征。
我师傅文过杨坤
我师傅文过柳岩
我师傅文过贝克汉姆(在香港文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歪的)
我师傅文过安吉丽娜·朱莉
晒食界:晒下午茶>晒火锅,晒米其林餐>晒五星酒店自助餐
秀恩爱:低调晒高级餐厅>简单粗暴晒名牌礼物>晒一起健身>晒车里牵手
生产方式鄙视链:顺产>剖腹产>不产
电影鄙视链:冷门文艺片>欧洲小众片>日韩小清新>怀旧老港片>好莱坞大片>内地圈钱片
咖啡鄙视链:COSTA>星巴克>左岸上岛>避风塘M记>KFC雀巢速溶
杂志鄙视链:《时代周刊》>《纽约客万象》>《新周刊》>《读者故事会》>《知音》
刚刚知道,共享单车也有鄙视链,骑摩拜的鄙视骑OFO的,骑OFO的鄙视骑其他的……
這一切鄙视都来自于一个典型的幻觉——我和我消费的商品在一个级别。消费从来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它从来都是融合了这个社会最复杂、最隐匿、最深刻的人性。它是披上了文明外衣的食物链,其本质是弱肉强食。人类为了整个族群的生存才演化出了道德机制,来降低群体的内耗,以免被其他种群消灭。然而人的生物本性无法消弭,于是将弱肉强食隐藏,以鄙视链的形式外显。一个社会的鄙视链越多、越庞杂,说明这个社会的内耗越严重。但同时也说明社会也丰富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容许各种小众群体的存在,而小众会无意间融入鄙视链条中,并以鄙视大众来彰显自己品位独特。
真正的牛人
是脱离赋值体系的存在
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会进行赋值,会表现出赋值,还希望影响他人的赋值标准,鄙视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鄙视不是统治者的游戏,而恰恰是游离于统治话语权周边者的意淫,用鄙视别人去显示自己与主流的贴近,同时亦是在透露身处边缘的无力。鄙视是一种向下的比较,本来有更高的追求,却转变成向下的冷眼。它是实现优越感的简单路径,不需要提高自己,只要贬低别人就能实现。人的价值提升是可以通过鄙视别人来实现的?不过是一种提着自己的头发妄图离开地面的尴尬罢了。
生命有许多种形式,有人追求物质富足和崇高的社会地位,他们需要最好的派头、外表的浮华和笃定,他们认为人活着就要有够赚钱的体面工作。而那些脱俗的凤毛麟角以追求精神富足和自我完善为人生目的。我们无法断言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更好的,就如毛姆所言,没有人能够认清真正的上帝,但前者只是在别人走过的路上不断重复着乏味无聊而嘈杂的历史,而后者,则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当代中国人的中产鄙视链无处不在,也只不过在重复一百年前西方人走过的路。对这个问题思考最深入、最“毒舌”的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刀锋》里成功塑造了脱离世界赋值体系的人物,他们没有所谓的远大前程和抱负,有的只是追随自己内心的旅程,毫不后悔地过完一生,他们不需要活在别人赋值的世界里。最终能拯救人的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心灵的激情和自由。
人生而不平等,否则命运无意义;人生而平等,否则修行无意义。当一个人,不再需要社会赋值来确认自我存在的时候,不再用外界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地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自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