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玲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农药、致病菌、肥料等污染物引起的水质破坏、大气破坏等问题。农业面源污染与人们的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大,隐蔽性强,而且很难监测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如果不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会造成严重的结果,会威胁人类的健康生存。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对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更为严重,已成为日益加剧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提高,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化肥、農药及其他农业有害投入品污染。这类污染在当前农业面源污染中面最广、治理难度最大。随着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等各种投入品大量施用,在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农业污染也随之加重。
2、畜禽养殖场粪便和污水污染。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畜牧业发展较快、人口密集的国家及地区威胁会更大,已成为畜牧业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全球性问题。
3、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经调查研究分析,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所导致的后果是:地表水质严重下降,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农村生活污水还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并且已成为水体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为应对日渐严峻的环境形势,近几年来,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目标,深入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等重大工程,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环境污染得到初步遏制。
1、有效控制农业有害投入品。通过推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来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开展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双禁”工作。对被列入“双禁”的“两高”农药进行全面清出市场,在农业生产上禁止使用。二是在农田中实施农药化肥减量控害示范工程,控制农药以及农田氮、磷用量,减少农药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培训以及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使得一些标准技术规程在生产中得以运用。
2、坚持发展和治理并重,发展生态畜牧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畜牧业污染问题越来越关注,畜牧业面临着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调整畜牧业生产布局,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在科学的布局规划基础上,彻底搬迁禁养区、限养区内的养殖场,同时,减少农村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发展现代化的生态养殖场,提高畜牧业规模化程度。其次,要狠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
3、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针对农村发展中环境公益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问题,开展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示范村建设,在推进治理建设中,坚持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点面结合、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原则,从技术上、源头上入手,建立不同技术模式,实现治污决策科学化、治污技术普及化。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为确保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全面、有效地推广实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目前,在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整体效益,把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纳入年度计划之中,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加强项目工程建设的规范管理。要加强项目施工单位资质管理,项目主管部门在做好专业技术队伍的培训的基础上,能够建立符合条件的专业施工组织,促进项目施工规范,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项目主管部门要严格项目的施工承包管理,监督项目建设单位签订规范的施工承包合同。
3、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和完善项目综合利用机制。从调查情况看,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开发利用还未能充分发挥,除回收沼气全部用于场内生产、生活用能外,特别是在沼液、沼渣的后续开发利用方面,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绿肥种植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推动种植、养殖结合的生态农业。
4、科学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监测。着眼长远,做好村镇建设的合理规划,既要结合各农村特点,兼顾农村之间较大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到城市与乡村发展的非均衡性与高度关联性,强调城乡发展的整体性、互补性和协同性。在科学规划基础上,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5、整合力量,积极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针对当前财政支农资金存在多头管理、使用分散、交叉重复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各地政府及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清晰界定各部门的职责,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各项专项资金的整合,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加大投入。结合实际,广泛宣传,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制定保护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有章可循,用法律及行政手段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切实增加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进一步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
(作者单位:150090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