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蕊
摘要:随着小学生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期的提前,现代科学环境的影响,活动范围和方式的不断拓广,他们对知识、对信息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而电化教育是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关键词:电教;信息技术;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034-01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成为一门工具学科,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方法和手段。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特点,使传统的以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教师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以适应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1.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99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把期望变失望,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齐,教师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色彩鲜明,呈现动态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多媒体的图像、动画等,可以利用生动的动态形象信息来展现事物的变化过程,放大微观,缩小宏观,很好地解决学生由直接感觉到形象思维,由直觉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在学习使用"粘贴"命令的过程中,为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片段:同学们每点击一次手中的小鼠标,就会请出一位快乐的小动物。
2.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教材的不断更新,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作为小学教师来说,已很难通过简单的介绍、片面的几句话来让学生在内心世界形成完整的认识。而能让学生比较形象了解的实物模型、鲜明的彩图,完整的文字介绍,也很难比较完整、全面的找到,因此,在传达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教学资料、知识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所造成知识盲点,造成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传递上的阻塞。而计算机能够全面满足教学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它通过网上传输获取教学中的所需资料,有力的弥补了教学器材数量与质量的不足,提供了丰富的教辅工具,并且运用各种动画、图解、音乐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系统全面的传输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获取知识的绝对途径则完全依赖于教师课堂的传播,他们心理和思维的发展所要求的形象性资料,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估计和全部满足的,而计算机教学则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灵活性、多样性,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的选择,能把书本上简单或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深刻、形象,很好的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快而抽象思维发展缓慢的心理特点进行信息的多元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精选一些有一定趣味性、娱乐性的学习软件,创设寓教于乐的实践环境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一些需要学生反复实践操作才能掌握、形成技能的教学内容,更应创设寓教于乐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例如,在教学鼠标的单击和双击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在哪里单击和双击,学生练习一会儿,就会觉得枯燥。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单击和双击的用法,我就利用纸牌、扫雷等游戏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学得自然,而且也能掌握所学内容。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4.运用电教手段,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練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随着电化教学深入课堂,它已开始逐步取代传统教育方式,其先进性和作性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浓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了、新了,师生间的氛围和谐轻松,教学效果必然明显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化教学必将成为课堂教育的主宰,成为推动现代教育巨大的动力和武器。
参考文献:
[1] 郑敏 姚本先 《论师生心理关系的理想建构》 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9期
[2] 成尚荣《课程o教材o教法》2004年第7期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 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
[4] 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 《外国教育资料》 199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