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智敏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目,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基础,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在物理课堂上的动手能力较差,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摒弃旧思想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动手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提到,高中物理课程应该注重结合物理学知识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新课标对高中物理课程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实践。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目前仍有少数教师不愿花时间从事实验教学,即使做实验,也只是为了收集数据,验证理论,应付考试而已。或者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看,或者教师在台上怎么讲,学生就在下边怎么做,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至于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甚至不顾实验过程,去任意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最终使学生养成不畏挫折、乐于探究、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物理课程标准》十分突出一个重要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说物理实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力求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物理课中的抽象理论,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精选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的事物进行实验教学。例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一个纸片和一个小石头或小铁球或琉璃球。然后学生上台做实验:让一名学生一手拿个纸片,一手拿个小铁球,在我的口令下,同时两手松开,让其他学生观察纸片、小铁球同时下落的情况,发现小铁球很快落地,而纸片飘飘悠悠才落地。我问:大家发现了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很容易得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结论。于是,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为什么会出现小铁球比纸片下落快的现象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我又指导学生做第二个实验,这次让学生把纸片揉成一个纸球,让这个纸球和小铁球一起落地。结果学生发现,两者几乎同时落地。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空气的阻力作用非常小时,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的观点。此时,我对实验进行总结:“我们现在知道了物体下落的规律: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当空气的阻力作用非常小时,物体下落的一样快”。再引导学生得出“没有空气时,纸片和其它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的推论。然后教师出示“牛顿管”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结论:可见导致物体下落有快有慢的原因是空气有阻力。在真空条件下,物体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对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大家明白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最后让学生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三、对高一新生“物理课与物理学认知”的调研
笔者每年都会对历届高一新生做一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为什么上物理课(多选)、物理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多选)、学生对物理课程是否有兴趣及各项选择的原因等。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教师可以科学地安排教学活动,灵活地传授物理知识。笔者从2011级高一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上物理课是为了应对考试的,竟然占有48%;因为对遇到的各种物理问题好奇而学习的,仅占25%。而对于物理学的认识,竟然有72%的学生选择了物理学主要是对物理公式的掌握。有52%的学生选择了物理学与数学有密切关系。最让笔者担忧的是,多数学生对于“物理学”需要“科学精神”的选项竟然置之不理,选择这一项的人只有9%。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以下原因造成的。首先,在初高中物理的銜接问题上,2011级的学生,多数在初中没有形成对物理学的认知,学习方法刻板,想象力和联系实际情况的能力不足。其次,此次调研中发现,有的学生对选择答案的原因不予填写,这部分学生明显对物理课程热情不足,教师在培养兴趣方面应给予特别关注。再次,从学生的选择和他们给出的选择原因,可以看出学生对物理学的重要意义没有很深的领会。最后,笔者针对问卷中对物理的“好奇”,认为需要“想象力”和“科学精神”的学生的物理成绩进行了观察,发现很大一部分选择这些答案的学生,物理成绩并不突出。但是笔者认为,他们是有最大提升潜力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要在“保护”他们对物理的兴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高中阶段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时期,物理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变化,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各种教学技巧去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物理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侯明英.物理导课方法的艺术性[J].学周刊,2011,(01).
[2]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