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盛会 观众的节日
——首届山西艺术节戏剧演出述评

2018-01-02 02:38王越陈卓
戏友 2017年3期
关键词:艺术节剧目山西

王越陈卓

戏剧的盛会 观众的节日
——首届山西艺术节戏剧演出述评

王越陈卓

丝竹声腔献经典,秋风送爽尽欢颜。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季节,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太原市委和太原市人民政府主办,山西省高等院校工作委员会、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广播电视台协办的首届山西艺术节,于2017年8月18日盛装开幕,9月26日隆重落幕。其间,组织上演了55台省内外优秀剧(节)目。省城太原像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戏迷票友欢欣雀跃,整日穿梭在各个演出剧场,观看丰富多彩的舞台表演。规模大,时间长,剧目多,可谓戏剧艺苑的节日盛典,令观众喜在心田。本届艺术节是山西省委、省政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即将胜利召开的十九大献上的一份厚礼。

首届山西艺术节戏剧演出剧目一览表(55台)

*为“一剧一评”剧目(26台)

在这55台剧(节)目中,有28台参评第十五届山西省戏剧“杏花奖”评比演出,其他剧目为展演剧目,其中有26台剧目进行了“一剧一评”活动。参演剧目中,有14个戏曲剧种,即山西地方戏曲剧种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耍孩儿、眉户、二人台、襄武秧歌,外来戏曲剧种京剧、豫剧、越剧、淮剧、黄梅戏、楚剧。艺术门类有戏曲、话剧、舞剧、音乐剧、歌舞剧、音乐舞蹈史诗等。演出传统戏3台,新(改)编历史剧20台,现代戏23台,其他9台。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符合戏曲艺术发展规律。继承好传统戏是发展繁荣的根本和基础;新(改)编历史剧,以史为鉴,借古喻今;现代戏反映现实生活,贴近人民,尤其是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以多样的表现手法,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深受观众欢迎。

一、山西本土创作队伍实力凸显,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和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讲道,“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在首届艺术节上,我省艺术创作题材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如,宣扬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生命如歌》《热泉》《火花》《党的女儿》《沙枣树》《大道无垠》,这些作品以流畅的结构、细腻的表演、感人的语言,深情表现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根据山西大同龙泉镇司法战线劳动模范李培斌真人真事创作的《热泉》,剧中台词“党员干部今天不用再枪林弹雨,不用再勒紧裤腰带,不就是为老百姓办几件实事”“在这大泉山上,常年喷涌着一股热泉,之所以在寒冬也不减热度,就是因为它来自地心的最深处。我们为老百姓做事,就得像这股热泉一样,把他们放在心底”。这些接地气的语言,朴实感人,令百姓温暖。《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它的县委书记们》艺术化地再现了“执政为民、尊重科学、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还有颂扬晋商创业守业、虚怀若谷的《日昇昌票号》《王家大院》,歌颂山西历史清官廉吏的《于成龙》《陈廷敬》《孙嘉淦》《河清海晏》,反映抗日战争、歌颂太行精神的《谍杀》《太行娘亲》《太行小八路》,反映海峡两岸骨肉同胞血浓于水的《老鹳窝》,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孝道忠义的《枣儿谣》《劝孝》《宁武关》,反映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甲午祭》,表现民族团结、构建和谐反对战争的《平城赋》《汾阳王》,反映励志奋斗、追求实现梦想的《山里娃》,精准扶贫的《情满塞北》,大禹治水的《河魂》,西天取经历经磨难、弘扬佛法惩恶扬善的《法显》,以及传统戏《劈殿》《打龙袍》《清风亭》等等,流芳溢彩,成为艺术节系列璀璨活动的靓丽风景线。

从这次艺术节的题材体裁均可以看出,我省有戏剧创作的丰厚土壤,而且创作队伍人数之众在全国排在前列。2013年山西编剧大约有60名左右,其中,文化厅创作室特聘创作员40名,荣誉创作员9名,年龄45岁以下者8人,年龄结构开始趋向年轻。这些中青年编剧经过实践培养和锤炼,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办发〔2015〕52号)及《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山西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的意见》(晋政办发〔2016〕75号)文件精神,政府对戏曲事业给予扶持的政策相继出台,山西的创作人才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起来。近几年通过公开招聘,一批戏曲专业研究生显露才华,创作队伍呈现青春活力。在首届山西艺术节上创作出了一批优秀剧目,涌现出一批本土中青年优秀创作人才,如编剧王辉、杨华等,导演崔向英、孙昌、韩瑞鲭、刘丽华等,音乐作曲岳永明、杨峰、孙宏旺、秦书瑞等,他们已经成为我省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

二、“梅花”“杏花”绽放异彩,一代呵护一代

山西目前有9所文化艺术学校,一所戏剧职业学院,多年来培养出了一大批戏剧表演艺术人才。山西“梅花奖”演员45名,49人次,包含四位“二度梅”。本届艺术节有23朵“梅花奖”演员绽放舞台,他们是谢涛、任跟心、郭泽民、武俊英、吴国华、张保平、张爱珍、杨仲义、王艺华、景雪变、郭明娥、成凤英、张建琴、武凌云、胡嫦娥、陈素琴、王珍如、张彩平、苗洁、梁桂星、潘国梁、贾菊兰、栗桂莲。他们在“梅花奖”专场演出中个个出类拔萃,在舞台上展示出各具特色的魅力和无限风采。“梅花奖”演员在本届艺术节中分两种演出形式,一种是有展演剧目的,如谢涛的《于成龙》、王艺华和贾菊兰的《枣儿谣》、陈素琴的《太行娘亲》、张彩平的《平城赋》;一种就是“梅花奖演员精品集萃晚会”。另外,参加“梅花奖”专场演出的还有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晋剧青衣里程碑人物王爱爱老师,她的演唱令老戏迷和新观众大呼过瘾,如此高龄却依旧嗓音清脆甜美,为艺术节演出锦上添花。

我省还有“小梅花”演员196朵,有些当年的“小梅花”也陆续获得“杏花奖”。“梅花”光彩耀眼夺目,“杏花”春色也关不住,第十五届“杏花奖”评出表演奖得主8名:冯斌《日昇昌票号》饰高盛魁、董小琴《打龙袍》饰李蕊贞、白雪剑《火花》饰高君宇、单娜《陈廷敬》饰陈夫人、席武英《党的女儿》饰玉梅、李瑞星《劈殿》饰程咬金、李静《木兰从军》饰花木兰、贺燕茹《烂柯山下》饰朱买臣,他们不负众望,取得专家的认可和观众的好评。我省自1989年10月设立山西省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杏花奖”以来,出人出戏出作品,成为山西戏剧的最高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在培养人才方面,蒲剧走在了“四大梆子”之首。临汾蒲剧院当年最困难之时,在首届“梅花奖”得主任跟心院长带领下,创办了蒲剧院定向班,在危机中求生机。成立小梅花蒲剧团,现在平均年龄28岁,这批青年演员嗓子好,形象好,唱念不惧文武不当,基本功非常扎实,舞台经验日渐丰富,演唱技巧日渐成熟,深受观众喜爱。其中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演员25名、中国“红梅奖”4名、“杏花奖”演员11名及各种大奖赛多名。演出传统戏《窦娥冤》《杨门女将》《火焰驹》《麟骨床》《薛刚反朝》《白蛇传》等,现代戏《杜鹃山》《土炕上的女人》等,经典折子戏《挂画》《表花》《杀府》《跑城》等40多出剧目。实践证明,培养青年,建立青年团,是尊重戏曲发展规律、出人出戏出效益,是戏曲良性发展的一条最佳之路。小梅花蒲剧团是全省一个典范,它的成立带动了山西省的戏曲发展,也为全国的青年团作出了示范,必将在山西戏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省城观众之所以对小梅花蒲剧团的到来充满期待,因为这是一个优秀的青春团队,全团阵容齐整,汇聚了一批优秀难得的戏曲人才。整齐青春的队伍,齐全的生旦净丑,漂亮的演出阵容,“大梅花”带着“小梅花”,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摸索出自己的艺术院团管理经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艺术成就。小梅花蒲剧团的成立意义深远,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益事,使蒲剧艺术这一非遗保护项目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剧团也呈现出青春朝气,如长治市豫剧团的《太行小八路》,剧中有一批青年演员饰演小八路儿童团,他们是2008年剧团招收的20名定向班学员,2013年毕业后留团,此次担任主演的两个小八路演员都是19岁,通过担纲本剧主演,表演技艺突飞猛进,信心倍增。观看他们的表演,令人十分欣慰。山西戏曲艺术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人才不断青出于蓝,艺术精神代代相传。

戏苑园丁也必须书写一笔,他们奉献了自己照亮了学生。如运城艺校教师李炳淑在《河魂》中饰演大禹,他在1996年参加第五届全省戏曲教学剧目调演时,以饰演《杀府》中伍员获得第一名,成为最受评委专家好评的难得的男须生之一。毕业留校任教后培养出了多名“小梅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默默奉献的老师,有了他们的辛苦培育,才有戏曲的美好未来。

三、戏剧评论广为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点击量猛增

本届艺术节亮点之一,是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和山西省文化厅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创作室共同承担的“一剧一评”活动,针对26台剧目,组织我省戏剧专家进行交流座谈研讨。每天晚上演出后第二天上午即展开研讨,从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座谈,好的方面给予肯定,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受到剧院团的欢迎和好评。这些座谈会内容,都在第一时间以简报的方式发送到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微信公众平台,并配发相关剧评,同时整理座谈会纪要。在艺术节举办40天中,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了24万字,130多篇文章。山西戏剧网40天点击量达到50万次。“互联网+”这种形式为宣传山西古老的戏曲艺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同时编辑首届山西艺术节专刊,将每一出戏都配发剧评,留下了珍贵的戏剧史料。

文艺评论是文艺天空的雷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这些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文艺繁荣发展的内在规律。戏剧评论工作者严格遵循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观看剧目是否从群众中来,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吸取丰富营养而创作,创作的剧目是否真正把人民的实践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表现出来。本着对作品负责,对主创人员负责的态度,专家们坚持评论时说真话的操守和定力,谈剧目主题思想境界,谈艺术创作手法,真诚交流,倾心交谈,尽到了戏剧评论工作者的责任。

为什么说本届艺术节的戏剧演出,是戏剧的盛会,观众的节日?因为,戏迷票友们呈现空前的热情和兴奋。他们在看完演出后,热情地讨论着戏剧情节,争执着哪个演员唱得更好。或者交流演出信息,哪一天演出什么剧目,关注点极高。有的戏迷跟着剧团从基层来到省城,义务拍照宣传。有的成立戏迷微信群,有的编辑戏曲期刊。充分展示了戏曲在民间的旺盛生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通过观看我省的剧目,对比外省邀请来的8台精品剧目,对我省的戏曲演出水平充满信心,有些剧目的确是达到了国家级水平。有数量就有质量的基础,有高原就会创造高峰。在目前戏曲政策越来越好的环境下,我省的戏曲创作必将出现更多精品。

但是,本届艺术节也让我们看到了今后有待加强之处:一、虽然出现了一些人才,但是出类拔萃的人才极其少。在四大梆子中,北路梆子剧团最少。根据2016年全省剧种普查数据平台显示,北路梆子只有5个剧团,相对于蒲剧有30个,晋剧有96个,上党梆子有27个来说,北路梆子人才培养不可忽视。二、现代戏廉政剧目创作有待加强,目前看我省的廉政剧目反映的都是古代历史人物。三、观众虽然有一些热情的戏迷票友,但是演出市场和年轻观众需要培养。四、民营院团整体实力较弱。五、正剧多喜剧少。文戏多武戏少。

首届山西艺术节已经落下帷幕。然而,观众的热情没有减弱,他们依旧沉浸在美好的回味中,期待着下一次戏剧盛会的到来。

王 越,女,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副所长,《戏友》副主编,副研究员。陈 卓,女,中国国家京剧院,四级编剧。

(责编:荆 晶)

猜你喜欢
艺术节剧目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遇见艺术节
舞台剧目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