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营口市盖州市国土资源局 陆晓辉
运用哲学思维认识国土资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文/营口市盖州市国土资源局 陆晓辉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际情况,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科学的方法论,从哲学方面认清、吃透、把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特殊性和价值取向,才能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做到胸中有全局、行动有章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对象和事物的过程中应注重把对象和事物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了解其历史背景,认清其历史方位,将改革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统一起来。从历史方位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国土资源领域出现了需求与供给错配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房地产用地政策,以前强调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加大住房用地供应,导致目前房地产库存过大,而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以及养老、医疗、旅游等民生项目用地满足度不高。这些问题已经由社会可承受的阶段进入到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所以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发挥理论性的指导作用。因此,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供求关系错配问题,通过优化生产关系的内部结构最终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平衡相统一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的开篇就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辩证思维就是注重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注重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注重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看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原理的体现与应用,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特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当前,国土资源领域的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闲置土地、低效用地已成为制约经济转型的资源瓶颈。另一方面,资源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中低效供地库存过剩,新能源、高科技、保民生领域供地不足。针对这一特殊矛盾,通过改革推进用地结构调整,优化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以国土资源领域为例,改革全面兼顾了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投入结构、排放结构、动力结构、分配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把供给侧看作是各个要素、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将灵活供地、差别供地、复合用地、稳定平衡供地等政策综合利用,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盘活闲置土地,挖潜低效用地,节约集约用地,实现用地结构的平衡统一,从整体系统上把握经济发展内在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补经济发展的短板。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和关系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有机过程,要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致力于补系统内的短板就成了至关重要的节点。在国土资源领域,去年国土资源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政策支持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严把用地用矿审批关,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应急监测,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坚持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统筹去库存和防过热,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多措并举、细化措施,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加强督察督导,推动闲置土地处置,盘活利用率达到93.6%。通过“补短板”打通新的发展路径,形成推动发展的新动力,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毫不疑问,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同时也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拿国土资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其首要任务就是制度创新,深入推进“放管服”,营造合法经营、公平竞争、高度法治的资源市场环境,激发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有深厚的基础,才能充满底气和力量,才能最终取得实际效果。另一方面,改革包含各种各样的关系,但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满足人民需要、提升人民素质,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因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从判断改革的成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评价标准,所以其必将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