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洪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1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青年杂志》与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陈独秀1915年思想评析
朱 洪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133)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有多种原因,如江南乡试的失败、“安徽爱国会”、办《安徽俗话报》、“二次革命”失败后的生活贫困生活,以及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等。他创办《青年杂志》的宗旨,一是主张人权说,反对被奴役;二是宣传生物进化论,反对宗教迷信;三是信奉社会主义,反对私有制。他办《青年杂志》的突出贡献:主张伦理革命,吹响了冲击孔家店的号角;举起科学民主大旗,为新思想鸣锣开道;但也存在时代局限性。
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会第一届至第五届总书记(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1929年被开除党籍。1932年被国民党逮捕后,在法庭上继续宣传反蒋、爱国思想。1937年出狱后,曾要求回延安工作,因王明、康生的阻扰,不得不到四川度过余生。他在1915年三十七岁时创办《青年杂志》,标志了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由闭门读书转向关注现实。陈独秀1879年出生,1896年在安庆考取秀才,1897年参加江南乡试落榜;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影响,他在乡试落第后,放弃了科举考试的道路。1897年冬,在江南学堂读书的陈独秀木刻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扬子江形势论略》,虽然放弃了科举道路,他仍以维护清朝政府统治的国家为目的,提出自己撰写此文,“举办诸端,是引领于我国政府也”[1],说明他此时还未把推翻清朝政府作为革命对象。他提出防御扬子江的一整套军事方案,是希望引起清朝政府及海内同志的关注,防止列强入侵长江流域。本文是陈独秀第一篇传世文章,内容是研究长江军事防御。此文反映了陈独秀的两个思想:反帝、爱国。
由迷信清政府转向“勤王”革命。1903年,陈独秀因为参与剪日本学监姚昱的辫子,被日本政府驱逐回国。他在5月17日安庆藏书楼发表了《安徽爱国会演说》,号召民众起来,参加拒俄运动,保卫东三省的权利。陈独秀提出“消息”“思想”“体魄”三个要件,但他仍然是反帝不反清,目的是替国家和政府分忧。他的视野,已从扬子江军事防御,扩大到了东北领土不被俄国人侵占。由于“安徽爱国会”被安庆知府解散,陈独秀本人遭通缉,促使陈独秀走上了反清道路。8月,他发表诗作,有“勤王革命皆形迹,有逆吾心罔不鸣”句,已有“勤王革命”志向。
办《安徽俗话报》积累办刊经验。1903年,陈独秀参与的《苏报》《国民日日报》被相继查封。回安庆后,陈独秀与几个朋友1904年2月在家乡创办了《安徽俗话报》。他办此报目的,一是传播信息,如披露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情况,宣传爱国思想;二是传授各种知识,提高国民的素质。由于刊登芜湖反对英国的消息,加上吴越刺杀五大臣牺牲,陈独秀在办了22期《安徽俗话报》后停刊。这个时期,陈独秀思想活跃,眼界开阔,纵目几千年中国历史,关注西洋、日本各思想潮流。他爱国、反帝思想坚定,主张教育和戏曲改良等诸多思想,已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他后来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积累了办报经验。
杭州教书未泯灭其革命志向。1909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教书,因新婚,加上西湖环境优美,吟诗近百首,存五十余首。这十年,是陈独秀一生中相对沉寂、积蓄力量的时期,也是他以诗浇漓胸中块垒时期。虽然其诗的内容上主要是闲愁、言情、悼亡、怀念、感愤,但也流露出革命的志向与理想。如吟诗:“闭户弄朱弦,江湖万余里。”(《感怀》一)[2]。“瘦马仰天鸣,壮心殊未已。”(《感怀》二)“八骏虽神逸,绝尘犹可追。”(《感怀》三)[3]。“莫就枯禅饮,阶前水不穷”(《游虎跑二首》之一)[4]。杭州生涯,是陈独秀奋斗一生的短暂的小憩,为他后来创办《青年杂志》,丰富了人生阅历。
创办《青年杂志》的经济原因。“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被北洋政府通缉,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一年左右,家中无任何收入,全部靠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私人支助,才不至于一家人饿死。1914年夏天,他只身到日本,协助章士钊办《甲寅》,只能解决个人温饱,而丢在上海的妻子高君曼与一儿一女,仍然靠汪孟邹支持。1915年,高君曼患肺病咳血,陈独秀的家庭面临巨大的危机。陈独秀办刊物,出版商同意给每月200元编辑费,不仅解决了陈独秀与高君曼及一儿一女的生活,也可以支持一点陈延年和乔年兄弟。因此,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有经济诉求。
创办《青年杂志》的政治原因。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一度思想悲观。康有为、梁启超的路子走不通,国民党的起义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杨笃生自杀,许多同志遇难,陈独秀的思想陷入低谷。因为饥饿,他甚至希望“外人之分割”中国了。[5]1914年9月,他在为章士钊的《双枰记》写《叙》,说:“今以不祥之人,叙此不祥之书,献于不祥之社会”,表达了陈独秀对于社会和个人状况的不满。[6]1914年秋,陈独秀在日本写《爱国心与自觉心》,发出“国家国家,尔行尔法,吾人诚无之不为忧,有之不为喜”的感叹。另一方面,陈独秀提出国家消亡的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工人没有祖国”的思想异曲同工,目的是让被压迫阶级觉醒,进行推翻旧的国家政权的革命。[7]很快,陈独秀走出思想低谷,决定创办《青年杂志》,宣传西方的先进思想,直接担负起唤醒民众的时代责任。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在上海问世。1916年2月15日,陈独秀出版《青年杂志》第一卷第六号后,因为上海青年会的干预,《青年杂志》不得不延期出版。在《青年杂志》上,陈独秀发表了文章、书信十六篇。他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一文中,探讨了近代文明的三个特征,代表了陈独秀办《青年杂志》的宗旨。
主张人权说。陈独秀在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认为近代文明的特征有三个,第一即人权说。过去,人们都没有独立自由的人格,直到法兰西人lafayete(拉法耶特)参加美国独立战争,欧洲人才觉悟争取人权独立与自由。陈独秀认为,人类获得人权,不为奴隶,是法兰西人的第一个贡献。[8]
陈独秀在1916年1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号发表《一九一六年》,提出二十世纪文明不要因袭十九世纪文明。他希望中国人在一九一六年,一是自居征服地位,不要自居被征服地位。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自居胜利国地位;二是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不做他人附属品。[9]
宣传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反对退隐,认为生存竞争,不可避免。欧洲风俗赞扬向前的人,亚洲的风俗鼓励闲情逸致是美风。他认为,隐士无益于社会,与游惰无别,应该形成国民奋斗、生产等好的风气。[10]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一文中,陈独秀认为,生物进化论是近代文明的第二个特征。宗教劝善,是对的,但讲迷信,是其短处。欧洲人信耶稣,与中国人信纲常名教一样。英国达尔文宣传进化论,主张优胜劣败,以人胜天,反对神造,以致欧洲进步迅速。生物学成为十九世纪文明的特征,追本溯源,达尔文受法国人拉马尔克《动物学》的影响,也是是法兰西人的贡献。[11]在《答李平敬》的信中,陈独秀认为,克鲁泡特金的《互助》与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是人类都不可缺少的,二者合一,才能说明世界为什么始终进化。达尔文讲生存竞争并非损人利己,因为达尔文认为,爱他之心是团体间竞争的道德。[12]
陈独秀在1915年11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三号发表《答李大魁》,谈佛教问题。他认为,佛法是广大精深的哲学,自己对一切宗教都是尊敬,但他反对迷信,不赞成盲从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觉。陈独秀曾在《绛沙记》在谈到佛教宣传生灭原因是无明,而无明怎么来?没有解释。此外,在《今日教育方针》中,陈独秀认为,佛教至少有两点弊端,一是魏晋以来,佛教流入,否定世间一切法,导致世法大坏;二是佛教为了护法,献媚贵人,如尊武则天为菩萨,以致人心堕落。[13]
信奉社会主义。陈独秀在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认为社会主义是近代文明的第三个特征。他认为,社会不平等,不仅是封建社会的贵族政治,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的压制同样是不平等。如何去此不平等,即实行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法兰西人巴布夫即主张反对私有制,实行财产共有制。其后有德国的拉萨尔、马克思主张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呼声越来越高,虽然未推翻欧洲资本主义制度,但统治阶级不得不谋求调和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缓和贫富差别,提出保护劳工的政策。现代的经济学,无不涉及生产分配,即是宣传社会主义的结果。这是人类的幸福,也受赐于法兰西人。[14]陈独秀在1915年秋天即宣传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反对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是无源之水。
由宣传反帝爱国到实业救国。1904年,陈独秀在第一期《安徽俗话报》上发表《瓜分中国》一文,指出俄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等正在瓜分中国,号召大家起来,不要做亡国奴。[15]在《安徽俗话报》第二期,陈独秀发表《瓜论安徽的矿务》,指出矿山是中国人命脉,外国人开采安徽煤矿是灭中国的步骤。[16]在第五期《安徽俗话报》上,陈独秀发表《说国家》一文,介绍国家的要素是有一定的土地、人民、主权。宣传人民要爱国家,起来保卫国家。[17]在第七期《安徽俗话报》上,陈独秀发表《地理略》,介绍中国的海岸、地势、气候、物产、商业、交通等,指出“大权落在外国人的手里,真要制中国人的死命。”[18]在第八、十、十三、十五、十七、十九期《安徽俗话报》上,陈独秀发表《亡国篇》,介绍了土地、利权、主权灭亡的现象,得出中国实际上已经亡国。[19]
1914年,陈独秀在《甲寅》上发表文章,对国家灰心失望。办《青年杂志》时,陈独秀提倡实业,反对虚文浮礼。他不再泛泛谈爱国,而是具体谈救国的方法。在《敬告青年》中,陈独秀认为,约翰·弥尔《实利主义》和孔特的“实证哲学”使欧洲的社会制度焕然一新。德国因为提倡科学,物质文明、国家制度、政治、教育、文学技术等,日新月异,都集中于厚生利用。德国的培根、法国的柏格森,都以生活为立言之本,欧洲人的虚文主义被扫荡一空。陈独秀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崇实际,薄虚玄。直到周代,中国开始崇尚虚文,汉代尊儒重道,罢黜百家,民心、名教与社会现实生活背离。这些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现实生活的事,都是诳人的,而祖宗遗留、圣贤垂教、政治提倡、社会崇尚的这些虚文的东西,都一文不值,应该抛弃。[20]
由宣传革命到反对专制制度。1904年,陈独秀的反清革命的思想是通过写历史故事,创作小说等形式,曲折表现出来的。如他在《安徽俗话报》第六期发表《中国历代的大事》,介绍成汤灭夏桀,武王灭商纣王,周公、召公实行十四年共和制,以及周宣王征服异族的故事,宣传反清。[21]1904年9月起,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第十一、十三、十四、十五期发表《黑天国》四回章回体小说,借小说宣传俄国革命党反对沙皇政府的故事,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人反对清朝政府。
1915年,因为已经发生了辛亥革命,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南方革命党与袁世凯代表的封建保守势力的矛盾。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号召大家觉悟起来,赞成资产阶级的共和立宪制,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制度。
在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六号,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他总结近几百年中国人觉悟的历史,认为东西文化冲撞一次,中国人就觉悟一次,至今已有七次:(1)明代中叶,徐光启一个人觉悟西方“器”的先进;(2)清初皇帝接受西方火器历法,开始了中西先进与落后之争;(3)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等提倡洋务运动;(4)清末甲午战争后,国人大梦初醒,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倡变法维新;(5)民国初年,新旧争论,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思想被先进的知识分子批评;(6)最近三年,共和制受到专制制度压制;(7)当前新旧思潮大激战。即陈独秀本人主编的《青年杂志》为阵地的一方主张新思潮,与旧思想的战斗。陈独秀希望眼前的第七期,中国人有两大觉悟:首先是政治的觉悟:即关心政治,反对袁世凯的专制政治,支持共和立宪。[22]
由启发民智到推行新式教育方针。作为现代教育家,1904年陈独秀即关心教育问题。他在《安徽俗话报》上,关心的是《国语教育》问题,反对封建迷信,推崇戏曲是“世界上第一个大教育家”,“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世上人都是他们教训出来的”[23]1904年10月23日、11月21日,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第十四、十六期发表《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一文,宣传王阳明的教育思想。重忠孝节义,轻学写文章;重视歌诗、礼仪、读书三样教育儿童顺其自然,不要压制其天性;要潜移默化,不要雷厉风行;要疏导,不要围堵;不随俗见,改良教育。[24]此外,1904年11月21日,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第十八期发表《西洋各国小学堂情形》一文,介绍了俄国办小学堂的情况。
在办《青年杂志》时期,陈独秀宣传西方新式教育,尤其强调学生强身健体,反对传统教育方式。在1915年10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号,陈独秀发表《今日之教育方针》,提出教育家整理(改革)教育,从三点入手:教育对象、教育方针、教育方法。他提出中国应该实行新的教育方针:一是现实主义;二是惟民主义;三是职业主义;四是兽性主义。日本人言,儿童十岁前,实行兽性主义,十岁后实行人性主义教育。指培养儿童意志顽强、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等。陈独秀目睹中国人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特别提醒青年,要锻炼身体,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竞争中,承担救国兴亡大任。[25]陈独秀在1915年11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三号专门发表《抵抗力》一文,认为抵抗力是人类战胜天道自然的力量。中国人的国民性是卑劣无耻、退隐苟安、诡异圆滑,根本原因是无抵抗力。老子的退让,佛教的空无;封建制度宣传良知,集权统一代替列邦制,豪杰消失,等等,都是中国人抵抗力薄弱的原因。陈独秀号召大家,世界一战场,人生一恶斗,一息尚存,绝无逃遁苟安之余地。[26]
由争取妇女解放到向西洋民族学习。作为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启蒙思想家,陈独秀1904年即已认识到,中国妇女生活在最底层。只有解放妇女,才能逐步的改变中国人的长期形成、习惯的恶劣习俗,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陈独秀利用报纸,提出、宣传了一系列改变陋习的新观念和新方法。1904年5月15日、5月29日、9月24日,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第三、四、六期发表《婚姻(上中下)》,批评中国传统社会婚姻规矩(不是自己做主)不合理、成婚规矩(淘气、伤心、受罪)不合理;不准退婚的规矩不合理。[27]1904年9月24日,陈独秀《安徽俗话报》第十二期发表《妇女的装扮》一文,反对妇女包小脚、戴手镯、挂耳环、挂项链、穿披肩、搽胭脂等等,认为所有这些都是作为男人的玩物造成的,是让中国妇女苦恼几千年的恶习。[28]
1905年办《青年杂志》时期,陈独秀已由争取妇女解放,上升到整个东方民族要向西方民族学习。在1915年12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四号,陈独秀发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认为东西民族有三大差异:一是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二是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三是西洋民族以法治、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虚文为本位。[29]
主张伦理革命,吹响了冲击孔家店的号角。陈独秀在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六号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希望眼前中国人在要在新旧思潮大激战中有两个觉悟,第一是政治的觉悟;第二是伦理的觉悟。他认为,儒家的三纲本质是阶级统治,名教、礼教都是叫卑贱者服从统治阶级;西方的道德政治,是以自由、平等、独立为根据,这是东西文明的又一个分水岭。政治上要实行共和立宪,伦理上必须反对三纲五常。[30]
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儒家学术等相形见绌。既然政治上是抱残守缺,他认为只有希望中国人伦理觉悟。这是中国人的最后觉悟中的最后觉悟,即与政治觉悟比较,伦理觉悟更重要。这样,他把政治诉求与伦理革命结合在一起,认为伦理不是单纯的个人修养,而是为政治服务的。没有伦理的革命,不打破三纲五常,中国人就不能脱离皇权思想,不能追求自由、平等、独立的政治地位,不能从被压迫的地位解放出来。
伦理革命的本质是冲击传统的六经,用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关系取代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三纲五常。在当时的思想家,陈独秀的观点惊世骇俗,引起了思想的剧烈震荡。在袁世凯企图复辟皇权的时代背景下,陈独秀把革命对象定位于维护封建制度的儒家思想,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举起科学、民主大旗,为新思想鸣锣开道。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认为,科学指主观符合客观,想象指主观脱离客观、理性,没有实证。过去的蒙昧时代、今天的浅民、宗教,都是想象时代的产物。欧洲近代发展快,原因是人权说和科学,二者为车之两轮。科学、理性兴,则无知、迷信、妄作之风息。中国要追赶世界先进国家,必须人权与科学并重。士不知科学,必相信阴阳五行、地气风水,惑世害民;农民不知科学,不知道择种去虫;工不知科学,货弃于地,所以急需物质都依靠外国;商不知科学,取不到眼前的利益;医生不知科学,不了解身体结构,不懂药性,不知道细菌传染是怎么回事,只用想象的“气”去解释一切。科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虽然速度慢一点,但因为得到证实,结果踏实。陈独秀认为,科学在中国的应用空间很广阔。
陈独秀在这里举起了科学与人权(民主)两面旗帜,切中了中国的时弊,开对了治疗中国顽疾的良药。此声汹涌澎湃,如山崩水吼,振聋发聩。一时间《青年杂志》成为中国人,特别是青年的前进方向,陈独秀被万人瞩目,成为中国思想界的泰斗人物。
提出了许多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在《青年杂志》上,陈独秀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如妇女解放方面,第一次提出计划生育的观点;提出社会主义是近代文明特征的观点;文学上推崇写实主义、自然主义;教育上主张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的观点;针对国民党的弊端,提出党不适用于今天中国的观点;佛教导致世法大坏、献媚贵人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冲击了传统的风俗、信仰、文学思潮、教育风气以及宗教等,对于活跃民众思想,追求新的风俗,起到了引领世风的巨大作用。
西方思想泥沙俱下。在《青年杂志》上,陈独秀宣传西方文化,尤其是宣传法兰西精神,既赞扬生物进化论,互助论等,又赞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他的思想呈现出泥沙俱下的特点,但总的思想是赞扬西方文化,批评东方文化和传统。
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看问题,向西方学习应该是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剔除其短处,但在上世纪最初二十年,国人思想一片混乱,既有残余的封建思想,又有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还有社会主义的思想,而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主义思想。为了新思想迅速代替旧思想,陈独秀采取赞扬西方文化,全盘接受的方法,便于宣传和启迪民众的思维,具有时代进步意义。
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时代背景。在《青年杂志》上,陈独秀赞扬西方文化和西方民族,批评东方文化和东方民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矫枉过正,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由于封建制度长期培育下,传统文化为封建政治服务,中国人的思想亟待西方新文化来冲击。因此,陈独秀全盘反对传统文化和东方文化,包括儒家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从思想方法上,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故其思想方法在当时和后来都引起争议。因为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危亡,陈独秀以思想方法服务于政治目标,是完全正确的。
形成鼓吹新思想精英团队雏形。陈独秀办《青年杂志》,每期约十四期文章,基本队伍二十人(包括陈独秀自己)。这支队伍,以其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逗留在上海的知识分子为骨干。有的作者甚至一期撰写数篇文章,且多期撰写。第一卷第一期作者:陈独秀、高一涵、陈古叚、汪叔潜、彭德尊、李亦民;第二期:陈独秀、高一涵、李亦民、薛琪瑛、陈古叚、易白沙、汝非;第三期:陈独秀、高一涵、薛琪瑛、谢无量、陈古叚、谢鸿、刘叔雅、李亦民;第四期:陈独秀、高一涵、李亦民、薛琪瑛、方澍、谢无量、高一涵、陈古叚、汝非、刘叔雅、孟明、潘赞;第五期:陈独秀、易白沙、高一涵、高语罕、陈古叚、刘叔雅、孟明、潘赞、易白沙、李穆、萧汝霖、李亦民;第六期:陈独秀、易白沙、高语罕、薛琪瑛、陈古叚、高一涵、刘叔雅、孟明、谢鸿、澍生、李亦民。
但除了陈独秀、高一涵、易白沙、谢无量、刘叔雅、潘赞化等少数人,其他人大都在中国现代史上没有影响。
虽然如此,由于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宣传了西方文化,冲击了东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半年后复刊的《新青年》杂志团结一批真正的文化精英打下了基础。如出版第六期后,陈独秀收到了胡适寄来的《决斗》(翻译)。正是因为第一卷《青年杂志》的影响,胡适得以加盟《新青年》。
总之,《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了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它开启了《新青年》的时代到来。陈独秀经过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到“二次革命”失败后思想走入低谷,此时终于走出灰心失望时期。他创办的《青年杂志》给处在迷雾中的中国人带来了希望,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1][2][3][4][5][6][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115.115.135.143.145.164.197-200.160.165.177-178.188-189.165.23.25-27.44-45.51-53.54-67.161-162.46-50.201-204.82-85.87-90.170-175.170-175.31-36.39-41.193-196.201-20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0.
K251
A
1673-7725(2017)12-0143-07
2017-09-30
朱洪(1957-),男,安徽安庆人,教授,主要从事桐城派、新文化运动史、中共早期党史、皖江文化史等领域研究。
王崇】
汉 千秋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