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静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落文化展示:马厩村墙体画*
许 静
因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现阶段政策导向首先是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及其提升,所以与此相关的多学科的研究占据大多数,其中虽然也关注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但大都以列举一些民俗事象点到为止。所以,在美丽乡村研究中基于民俗学立场的有关民俗文化利用的探讨还有很大空间。为此,通过描述和分析在国家、地方政策背景下马厩村墙体画的具体样貌,并从文化展示的视角,阐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利用民俗文化进行文化展示的实践状态以及今后走向,为基于民俗学立场参与在其他领域兴盛的论题尽微薄之力。
文化展示;民俗利用;美丽乡村;墙体画
马厩村位于浙江嘉兴平湖市西南部,隶属曹桥镇,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历史古迹主要有马厩古文化遗址、马厩大桥、马厩大王庙以及大坟山遗址等。在“金平湖•美丽乡村”建设中,马厩村在2010年被列入平湖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村,2012年获嘉兴市美丽乡村先进村称号。在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方面,就目前而言,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以文化宣传为主,利用显示屏、黑板报、村内广播、村级网站、村级简报和宣传橱窗等进行宣传;后期主要以文化展示为主,通过绘制墙体画、制作文化长廊等进行展示。另外,位于马厩村西南部的建成于2009年的奥多奇农庄,是马厩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农业观光休闲的一部分,不仅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马厩村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
图1 马厩文化长廊(陈志勤2016年4月8日摄于马厩村)
图2 马厩村墙体画(许静2016年5月28日摄于马厩村委门口)
现在,当你走进马厩村,除了庙、桥等历史古迹以及马厩村史、马厩民俗等文献资料之外,还可以通过新近形成的三大文化展示区来了解马厩村的历史和民俗。这就是:位于马厩大桥(也称马厩庙大桥)附近的“马厩文化历史长廊”(图1)、位于马厩村西南的奥多奇农庄,还有遍布于村委会周围的墙体画(图2)。
关于美丽乡村的探讨和研究,仅从知网检索可知数量庞大,与其他因国家各类政策而兴起的研究一般,其中有很多趋向提出对策和建议。但因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现阶段政策导向首先是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及其提升,相关的建筑、规划、环境、法律等领域的研究占据大多数,其中虽然也都关注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但大都以列举一些民俗事象点到为止,这在基于民俗学立场的民俗文化研究领域早已经过时。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关民俗文化利用的探讨还有很大空间。为此,本文将以马厩村的墙体画为个案,从文化展示这个视角,通过描述和分析在国家、地方政策背景下马厩村墙体画的具体样貌,阐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利用民俗文化进行文化展示的实践状态以及今后走向,以补充在建筑、规划、环境、法律等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领域对于传统民俗文化利用的探讨,为基于民俗学立场参与在其他领域已经兴盛的论题尽微薄之力。
马厩村在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方面,在前期利用显示屏、黑板报、村内广播、村级网站、村级简报和宣传橱窗等进行的文化宣传,还是以往的老方法为主。而后期通过绘制墙体画、制作文化长廊等进行的文化展示,使用了较为时尚的方法,并具有软硬件兼备、传统现代结合的特点。新近形成的三大文化展示区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奥多奇农庄。其展示区分为三部分:行知文化园、科普馆、孝文化区。行知文化园主要是以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和实践为主,例如育才中学的十四诀、书呆子莫进馆等,针对青少年的学习方法以及一些教育理念,同时也进行了中外教育文化的对比。科普馆是一处类似窑洞式的建筑物,内部展示着农具等一些生产用具,但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建筑物走廊中张贴着平湖籍院士的图像,还有对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教育图片。孝文化展示区主要是以二十四孝图为主,宣传孝道文化。从以上展示内容可知,奥多奇农庄的文化展示部分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有关教育、科学的内容;二是有关孝道的内容,基本上与马厩村的文化特色没有直接关联。这是一个独立于村委会经营的农业观光休闲设施,但因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来此度假的外地游客非常多。在我们调查期间,大巴车排成龙,如果进行适当利用,有可能成为村落历史、民俗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
第二,马厩文化长廊。这是一个新建的建筑物,主要以照片、图片的方式展示马厩村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图3),从长廊入口开始依次张挂的图片为:马厩村村域图、马厩村概括、文化遗产(手马灯)、千年马厩庙、马厩石桥札记、历史古迹大坟山、铁牛的传说、青龙港传说、马厩特色产品、马厩小学历史沿革、马厩企业、农耕文化、行知文化园、美丽乡村、文体活动、马厩人文、马厩新貌。最后的“马厩新貌”部分,展出的是美丽乡村建设之后的照片,包括油菜花开、马厩庙大桥等,其中有反映“领导视察”美丽乡村的场景(图4)。从文化长廊图片展示的内容来看,基本上包括了马厩村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马厩村村志的缩略版。虽然在这些图片中不可能反映完整的信息量,但其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倾向性:
图3 文化长廊-马厩村历史民俗
图4 文化长廊-领导视察美丽乡村
1.与历史资料相结合,民俗资料部分还是有较多体现的,足以彰显马厩村的文化积累与沉淀。在马厩村有几位爱好历史、民俗的文化人士,如张灿明老师、潘法官老师等,他们勤于笔耕,出版了《古镇马厩》及散文、诗歌等,在村落文化宣传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在有关生活、生产等民俗资料部分,反映历史特色的同时,当下状态的书写比较欠缺。如作为非遗项目的“手马灯”,除了历史演变以外,今天的现状其实也是可以用几句话说清楚的,如可以进一步说明利用“手马灯”这个传统民间艺术,已经衍生创作了作为现代舞蹈的“手马灯”民俗舞的现状。当然,关于现代的呈现也是很多地方民俗资料书写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对于“民俗,是当代社会的民俗”这句话的含意,除了学界范围的认知之外,也有必要在社会上被认知。
3.在“美丽乡村”这一内容中,因为展示的还是建设初期的状态,后来所作的很多工作如河道整治、文化墙、绿化种植等还没有反映进去,但从“领导视察”这张照片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内容,可能人们对于“美丽乡村”的理解还是仅仅局限于“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上。这虽然是事实,但如何转化为村落自身的一种能动力还需假以时日。
第三,马厩墙体画。马厩村共有23个村民小组,其中自然村有13个,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围绕马厩村的老集镇以及相邻的方家村(自然村) 、沈家浜(自然村)展开。墙体画也主要分布于这一带,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马厩集镇、方家村(自然村)、沈家浜(自然村)。墙体画表达方式图文并茂,从文字内容分析,基本上可以归属于两大部分四个内容:第一部分是与马厩村当地文化无关的:一是国家政策法规、二是中国道德传统;第二部分是与马厩当地文化相关的:一是马厩历史,二是马厩民俗。其中,马厩村墙体画中有关历史民俗部分,反映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形象和事迹的较多(图5),因为这是马厩村村名的来由,据传说齐景公曾经在此驻军养马。从马厩村墙体画中到处是齐景公的形象可知,这段关于马厩村由来的历史是颇为马厩村民所自豪的。
图5 墙体画中的齐景公
在马厩集镇一带,总共是十七幅墙体画。关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有七幅:有“践行群众路线”“加快建设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等文字;关于中国道德传统的有三幅:是关于二十四孝的内容,与奥多奇农庄二十四孝图属于不同的版本;关于马厩历史的有五幅:介绍古镇马厩以及齐景公事迹等;关于马厩民俗的有一幅:介绍手马灯、钹子书、摇快船;还有学生涂鸦墙一幅。在方家村一带,墙体画总共有九幅,国家政策法规类的文字描述共有四幅,关于中国道德文化的有三幅,关于马厩民俗的有两幅。在沈家浜一带,一共有八幅墙体画,如关于国家政策法规的:“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关于中国道德传统的:“德孝马厩”“文明马厩”等。在方家村一带和沈家浜一带的墙体画中,其中很多是和马厩集镇一带的内容相重复。
通过对马厩村墙体画中文字内容可知,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是占据最大比重的,文化方面的宣传相对较少,而其中又以反映普世价值如孝文化的中国道德传统的比重为大;而对于和马厩当地文化有关的内容中,历史方面的内容较多,民俗方面的内容较少。当然,这仅仅是以墙体画的文字内容而言的,而且,也不能避免历史、民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
马厩村墙体画的落实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组织村里文化人士和一些老人进行墙体画内容的讨论,村民统一意见之后,进行资料整理;二、需将资料送到马厩村上一级行政单位——曹桥街道进行审核,审核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历史人物面貌和文字的考证、政策方针的控制和把关、考虑美丽乡村中的“标语”是否可与民众产生互动;三、再将曹桥街道审核好的资料送到墙体画公司进行设计和绘制,期间会进行资料确认、修改等几次反复的过程。
在墙体上作画的这种形式,有不同的名称,除了墙体画以外还有文化墙、墙绘、墙体彩绘、涂鸦艺术等,甚至有的追溯到古代的壁画等。从知网检索到的一些文献可知,关于“墙体画”较早的报道见于2004年《浙江日报》的《美丽的墙壁会说话》这篇文章,报道了杭州上塘路一面70米长墙体彩绘,以展现“往来商旅如织”古运河风貌的一段上塘历史。①施晓义、沈宇翔、甘恬:《美丽的墙壁会说话》,《浙江日报》,2004年9月3日。而“文化墙”的较早报道见于1997年《瞭望》中《值得提倡的“文化墙”》的文章,主要报道的是河北邢台曹演庄300多米长的主干街道两侧墙壁,画满了30多种近百幅彩绘浮雕壁画,内容涉及勤劳致富、军民一家、一孩光荣、尊老爱幼、科技兴国等诸多方面。②崔巍:《值得提倡的“文化墙”》,《瞭望》,1997年第44期。有学者认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墙应该是在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主要以倡导文明、宣传公益、健康运动、绿色环保、宣传新型城市文化、推动城市品牌建设为己任,巧妙地把墙景美化与改善城市街景结合了起来。③雷若欣、齐先文:《CIS理论视角下的户外文化墙与城市形象塑造——基于巢湖市文化墙的研究》,《巢湖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而现在,这种方法不仅仅在城市,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中。马厩村村委书记和主任就提到过,村里运用墙体画这种方法也是吸收了外来的经验,他们在2010年就曾经组织人员去外地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关于马厩村的墙体画,在一篇《马厩村把村里“美景”搬上墙》的报道中,马厩村党委书记吕新提到:通过把村里美景搬上墙,希望在美化老街环境的同时,也能给村里旅游资源打广告。④王锃栋、施怡:《马厩村把村里“美景”搬上墙》,浙江在线平湖网,http://ph2009.zjol.com.cn/phnews/system/2015/11/03/019887652.shtml。
马厩集镇、方家村、沈家浜三个区域的墙体画是在不同时期绘制的,因为不同时期的政策方针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其反映主题也有所差异:马厩集镇一带的墙体画重点是马厩历史和二十四孝图;方家村一带的重点是优美庭院;沈家浜一带的重点是美丽宜居。
马厩村墙体画的形成过程最初是和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联。2010年开始在马厩村展开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因为看到别的地方出现了墙体画,就把这种形式导入进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内容。马厩大桥、马厩遗址、马厩大王庙均分布在马厩集镇上,因此,马厩集镇在进行墙体画绘制的时候侧重点是马厩历史文化底蕴、二十四孝图和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呼应周围的历史景观和美丽乡村的主题。如图6展示的马厩历史,文字部分的内容是“人文马厩”“一代明君齐景公”,图片部分的内容则丰富多样,有江南风景图、齐景公人物图、马头等,呈现出江南宜居的元素和马厩历史元素,也由此交代了齐景公与马厩村历史的关系。同样展示马厩历史的还有马厩庙大桥和马厩大王庙两边的墙体画,内容有对马厩大王庙、马厩大桥的简介以及齐景公的介绍等。
图6 马厩历史 (许静2016年5月28日摄于马厩村)
马厩村在2013年以后开始进行农房改造,展开美丽宜居建设,2014年又开始嘉兴市优美庭院建设,所以,这一期间的绘制主题都是优美庭院、美丽宜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主要在方家村和沈家浜一带。如图7所示,是2014年进行嘉兴市优美庭院建设时所绘制的优美庭院宣传图,在这幅墙体画的左上角有“美丽乡村”的文字;如图8所示,是2014年绘制的美丽宜居的宣传画,图画的背景展现的是江南水乡的风景。据马厩村文化专员王老师的介绍,他们在绘制墙体画的过程中,很多墙体画版本是可以互为通用的,也就是说推行优美庭院和美丽宜居时的墙体画同样适用于美丽乡村这一主题,反之亦可。无论是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美丽宜居、优美庭院等等,重点都是“美丽”二字,所以,大多以注重生活环境的改善为首要。
图7 方家村的墙体画(许静2016年5月28日摄于方家村,)
图8 沈家浜的墙体画(许静2016年5月28日摄于沈家浜)
这里除了发扬光大的马厩历史、政策导向的“美丽”“宜居”之外,在两个地方用大量空间绘制二十四孝图是马厩村墙体画的一个明显特征。如图9所示,马厩集镇也绘制了二十四孝图的墙体画,和以上提到的奥多奇农庄的二十四孝图版本不同。关于连绵一整墙的二十四孝图,根据当地村民所说,除了推进孝文化传播之外,当地还传说齐景公是一个孝子,所以说也是为了纪念齐景公而作,但似乎又没有可靠的依据。虽然不一定能够说明孝文化在当地文化展示中的重要性,其价值取向还是有些倾向性的,从最近主流文化大力倡导的孝文化来看也是不难理解的。
图9 马厩集镇二十四孝图(许静2016年5月28日摄于马厩村)
从墙体画所绘图案来分析,由于每一幅画中包含着多种元素,因此将每一幅画中出现的元素进行统计后得出,关于中国道德传统的元素有25个,关于马厩历史的元素有17个,关于江南宜居的元素有13个。虽然统计不尽科学,但大致可以反映一定的特点:墙体画图案部分所表达的内容首先注重的是中国道德传统,其中主要还是孝文化,当然,因为二十四孝图其数量比率就已经居高了;其次是马厩历史,主要是马厩村、马厩庙的历史由来以及齐景公的生平事迹;最后是江南宜居的内容,而这13个江南宜居的元素中,又基本反映美丽乡村、美丽宜居、古镇马厩等不同主题,作为插画的江南小桥流水画面居多,可以说江南景观是“美丽”“优美”“宜居”的代言。但反映当地民俗文化的画面比较少,这一点与墙体画的文字内容分析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可能地方的文化展示并不一定是以“地方”为要,朝向整体中国文化的展示在现阶段仍然是其中的一个手段,这在关于江南古镇的研究中已经有所揭示。①陈志勤:《文化选择和“地方”的再生产——“泛中国文化”的建构》,《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百六十四册,第232—254页。无论是从文字内容还是图案元素,相比于马厩村民俗资料中所反映的丰富内容,其文化展示似还有很大的挖掘和开发的空间。
从马厩墙体画这个例子中,有两点是值得引起关注的:一是硬件建设带动了软件建设,首先基于马厩村环境整治上的考虑而导入的墙体画,同时也成为了村落历史文化展示的主要阵地,说明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整体性提升的必要性;二是深受行政政策的影响,所以墙体画中所反映的主题基本上政策性多于文化性也是必然的了,但从这一点来说,在行政性、政策性导向的活动中,比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进行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提示了在村落文化展示中有必要关注国家与地方、传统与现代等关系的平衡性。
通过对马厩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展示特别是墙体画内容的分析,关于村落民俗展示的实践状态以及今后走向,可用以下三点加以概括:
1.涉及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展示,国家政策宣传和普世价值传播份量比较大,相比之下,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反映显得比较薄弱。从马厩村墙体画形成过程可知,是深受不同时期政策导向和行政活动所影响的,也就是说一开始它就不是以反映和展示马厩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所以也并不出乎意料,反而是理所当然的了。但因为很多政策也是为了改善村民生活和村落环境为主,并同时会激发当地文化的对外宣传,所谓硬件的建设会带动软件的建设,今后如何注重软文化的建设,反之以软件的建设带动硬件的建设,仍然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2.马厩村墙体画以及“马厩文化历史长廊”、奥多奇农庄这三大新的文化展示区,再加上原有的历史古迹,使得马厩村本身也成为了被展示的场所。正如贝拉•迪克斯在《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中所说的那样:“今天,场所本身已经成为了展览”“文化是生产可参观性的核心,因为它使得某一场所成为可能观赏的去处”①贝拉•迪克斯(Bella Dicks) 著,冯悦译:《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第1、2页。。同样,马厩村也因为探索文化的生产正在成为可参观性的、被展览的场所,正在成为一个“会说话的环境”。对这一层次的理解,于今后美丽乡村的建设可能是具有可操作性意义的。而“会说话的环境”如何为自己而说话,自己的历史和民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源泉。
3.在文化展示的实践中,历史和民俗是不易被区分的。虽然本文极力以马厩历史和马厩民俗来区分墙体画的元素,但就像以上提到过的那样,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当然,从历史学和民俗学的渊源关系来说是不难理解的,但同时也自然有应该区分的必要,对于“民俗”的理解,高丙中曾提出“民俗是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②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所以,如果马厩村要强化民俗文化的展示和传播,除了马厩村厚重的村落历史之外,或许还可以把更多地反映村民传统和现代的日常生活的内容作为重点,以真正体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民生、人文的关怀。
K890
A
1008-7214(2017)06-0110-07
许静,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2015级研究生。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小城镇传统文化创新与上海城乡文化重构》(批准号14ZS097)阶段性成果。
* 本文得到“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
冯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