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头痛”与“头疼”辨析❋

2018-01-02 06:28曹克刚付高爽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民卫生出版社头痛北京

曹克刚,付高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理论探讨】

中医“头痛”与“头疼”辨析❋

曹克刚,付高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与西医对其理解存在差异。中医领域中,“头痛”与“头疼”的使用较为混乱,不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故查阅《阴阳十一脉灸经》至《中医内科学》的大量医籍,从病名由来、发病部位、起病特点、病名演变4方面进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头痛”作为病名使用,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时期已经较为成熟;中医“头痛”的内涵较广,包含西医的“头痛”和“面痛”;头痛起病特点各异,伴随症状多样,对于一些特殊的头痛临床当引起重视;“痛”和“疼”有不同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从“头痛”到“头疼”有其特定历史演变过程,“头痛”更适合作为病名。

头痛;头疼;部位;临床表现;疾病名称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既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之一。西医所指的头痛通常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如偏头痛、从集性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也包括高血压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源性头痛以及感染、外伤、肿瘤等导致的继发性头痛,而连线以下的疼痛多属于面痛[1]。

中医所指头痛是以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而中医所说的“头部”包括哪些部位,病名中为何用“痛”而不用“疼”呢?笔者通过查阅文字及医学古籍,对中医“头痛”的内涵及其与“头疼”的区别进行了探讨。

1 头痛的命名

“头痛”一词最早是作为症状出现的,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钜阳脉……目内廉。是动则病:肿, 头痛……其所产病:头痛, 耳聋, 项痛。[2]”《内经》时期,“头痛”仍用于症状描述,但也开始作为病名使用,如“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甚则入肾”[3]。另外除了“头痛”,还有“头项痛”“脑风”“首风”“头疾痛”等诸多不同的病名,其具体内涵虽有差异,但都是以头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由此可见,头痛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在《内经》时期已经比较成熟。

2 头痛的部位

西医中有“头痛”也有“面痛”,二者常同时出现合称“头面痛”。而中医的“头痛”具体指哪个部位疼痛,是否也有必要单独列出“头痛”和“面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头”的造字涵义上看。“头”,繁体写作“頭”。《说文·頁部》“頭,首也。从頁,豆声……指头脑的总称。”而頁从,又同首。“頁”的甲骨文(首)+(人)。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古文頁,首当为一字。頁象頭及身,但象頭,首象頭及其上髮,小異耳。[4]”虽然后世许多字典都遵照《说文》认为“豆”是声旁,但我们看到“豆”这种高脚的容器,像极了一个细长的脖子上连一个头,故我们认为“豆”不仅仅是声旁,同样也是形旁,而头的造字本义就是人的头部和面部。《新华汉语词典》中“头”是指动物的最前部或人体的最上部,分布有口、鼻、眼等器官。

其次,从病名的发展来看。《内经》指出“头项囟顶脑户中痛”[3],包括整个头部的疼痛。头痛与面痛的概念,在具有较高地位的医学古籍中,常将头面二者并列而论,但“头痛”常涵盖“面痛”,而“面”的条目下所列病证多与痛无关。如我国古代最大的方书《普济方》[5]中列有《头门》和《面门》,《头门》中神效麝香散和神圣散均可治疗头痛“连眉项颈,彻腮项疼痛者”,即包括面痛的治疗。而《面门》中均是治面疮、粉刺、体疣、癍痣及泽面的美颜方子,未提及其他面部病症,对于面痛更是只字未提。《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6]整理了《内经》至清初的医学文献,同样列有《头门》和《面门》。《头门》中收集《素问·刺热》的内容:“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涵盖了“面痛”。而《面门》中所列多是面肿、痄腮、发颐、癣疮、粉刺等外科病症,与单纯的面痛无关。

有意思的是,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杂病·诸痛门》[7]中分别列出“头痛”与“面痛”章节,且将“面痛”从胃热论治,并强调“诸方书无面痛门,今补之”。可见他曾试图将“头痛”与“面痛”分别而论,却未被后世广泛沿用。较可能的原因是二者在中医临证时没有大的区别,如《医宗金鉴·头痛门》中记载胃热头痛伴随“鼻干目痛齿颊疼”[8]的特点,以加味茶调散清之,即包含王肯堂“面痛”的特点和治法。故前世医家未将二者分别,后世医家亦不认为有分开的必要,包括近现代按照疾病分类的图书目录中也可见“头痛”而不见“面痛”。

最后从分类学的角度讲。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断细化和深入的过程,分类便于了解事物且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临床对疾病分类是以诊断、治疗和预后为目的。以目前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有限的治疗方式,面痛的治疗无出于头痛,所以至少在临床上将“面痛”归入“头痛”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还有一些特殊的面部疼痛也会引起头痛。如鼻窦炎引起的鼻痛、头痛,中耳炎引起的耳痛、头痛,青光眼引起的眼痛、头痛,牙髓炎引起的齿痛、面痛、头痛等,则不包括在“头痛”范围内。另外许多颅内病变也会引起头痛,亦不应与独立的头痛疾病混为一谈,鉴别方法在此不加赘述。

综上,从“头”的字义、病名发展以及疾病分类三方面讲,中医的“头痛“当为颈部以上包括头脑及颜面的整个头颅的疼痛,涵盖西医学“头痛”和“面痛”的内容。

3 头痛的发病特点

头痛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程可长可短,具有发作-缓解的特点,发作前可有一定的诱因,性质可为跳痛、胀痛、刺痛、空痛或隐痛,部位多不固定,或在偏侧,或在巅顶,或在后枕,或在两侧,或在前额及眉棱骨,或为全头疼痛。如脑痛:“风湿热头痛,上壅损目及脑痛”[7];眉棱骨痛:“夫头痛不止……攒竹痛,俗呼为眉棱痛者”[9];颔痛:“头痛颔痛,目锐眦痛”[10];颊痛:“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3],都在“头痛”之列。

头痛还常伴随许多其他症状,其中伴颈、肩、腰痛较为常见,且多与太阳受病相关。如“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3];肝病头痛伴见胁痛及耳面病症,如“肝病,则头痛胁痛”,“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11];伤风头痛可见“鼻塞眼胀,自汗”;实火头痛“口干目赤”;食郁头痛“呕吐恶心,心下痞闷,或痛或寒热如疟”;痰厥头痛“恶心吐清水,昏重”;湿热头痛“身重肢节重或四肢面目浮肿”;气虚头痛“四肢怠堕无力,饮食不思,口淡无味”以及“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12];头痛还可伴随眩仆,“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10]。

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头痛,临床也当关注一下。如偏头痛“头半边痛者是也[7]”,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 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 耳颊痛”[13],“额角上痛,俗呼为偏头痛者,是少阳经也”[9]。当然,中医与西医的“偏头痛”内涵并不相同。如厥头痛“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14]。真头痛“手三阳之脉,受风寒……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14],“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10]。其疼痛剧烈,病情凶险,临床定当引起重视并及时救治。

4 “头疼”还是“头痛”

临床中,我们还常听到“头疼”与“头痛”可以通用吗?哪一个作病名更合适呢?

首先从字典中的解释来看。东汉5《说文·疒部》[4]:“痛,病也……他贡切”“痋,动病也……徒冬切”。王孙念[15]认为“疼与痋同”,“疼”是“痋”的俗语,语音也发生了变化,发“腾”的音。成书稍晚于《说文》的《释名》[15]中见“疼”字,是关于疼痹的解释:“疼痹,痹气疼疼然烦也。”三国时期的《广雅》[16]:“疼,痛也”,认为“疼”与“痛”同义。虽然后世许多字典中“疼”“痛”二者互参,但二者的原义及演变过程不同,所以我们认为其内涵也是有区别的。

其次纵观《内经》至明清医学典籍我们发现,起初“痛”字使用频率很高,而“疼”字很低。随着时间推移,“疼”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且用“疼”还是“痛”变得随意。“疼”修饰头部,是魏晋时期出现的,唐代开始可见明确的“头疼”一词,在后世医籍中,涉及头部疾患时始终是“头痛”居多。

《内经》中“痛”和“头痛”十分普遍,如“头痛员员”“头痛不堪”“头痛少气”“阳迎头痛”“热病头痛”“烦心头痛”等不计其数。而“疼”字则寥寥无几,且无“头疼”。仅《素问》[3]中见“身热目疼而鼻干”“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足胫酸疼”几处在伤寒、痹病和厥逆中使用了“疼”字。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见多处“疼痛”并用或“疼”字单独使用的现象,但形容头部仍用“痛”字未见“头疼”。如 《伤寒论》[17]中“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金匮要略》[18]中“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气冲急痛,膝胫疼烦”。“疼”字用来形容身体、肌肉、骨节、四肢等部位而非头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疼”字可见于多种病症,也开始用于形容头部疾患。《刘涓子鬼遗方》[19]中可见“金疮痛不可忍,烦疼不得住”,“耳聋痛风肿脚疼”,“疼”字用于形容外伤的感觉。《脉经》中可见膝疼、骨疼、足下热疼、骨肉疼、小腹疼、脚疼、阴疼、身体疼、关节疼、四肢疼,涉及头部时统一用“头痛”。《肘后备急方·治卒心痛方》[20]:“治久患常痛,不能饮食,头中疼重方。”可见一处头“疼”,仍是以头“痛”为主。

至唐代,“疼”字使用频率继续增加,亦可见“头疼”二字。《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中·心腹痛》[21]:“治产后余疾,胸中少气,腹痛头疼,余血未尽,除腹中胀满欲死方。”宋5《普济本事方·头痛头晕方》[22]可见“治气虚头疼方”。金5《河间六书·素问宣明论方·诸症门》[23]:“肾虚犯大寒,头痛,齿亦痛。”

有学者考证[24],至元明清时期在各类书籍中,“疼”的使用频率开始超越“痛”,“痛”表达“身体疼痛”义的用例大量减少,而转指心理层面的负面感受。而在医书当中,“疼”字用来修饰头部的现象虽较前普遍,却始终未超越“痛”字。而且何时用“疼”,何时用“痛”,没有明确的规律,时常存在前后不统一的状况。如《伤寒六书·伤寒家秘的本·头痛》[25]:“三阳虽有头疼……三阴无头痛,惟厥阴有头痛”,一句话中“疼”“痛”并见,却没有表达出含义上的区别。不得不承认,陶节庵在写这段话时用词前后不一致,是不够严谨的,但因其不严谨也足以反映出在这一时期“疼”与“痛”单纯表达疾病所带来的不适感时,未做严格的区分。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起初“痛”字的使用较“疼”字更为广泛,用来形容身体各部位的不适感觉且沿用至今;其次“疼”字最早用于形容除脏腑及头部以外的躯干、四肢、关节、皮肉等处的疼痛感,后来在仅表达感觉时就不严格与“痛”做区分了;其三头痛往往伴随心理上的不适感受,较一般的肢体疼痛更痛苦,故有“头痛如破”“头痛,年深不愈”的形容,此时“痛”表达的含义是“疼”无法替代的。

再次,站在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现代汉语中“疼”指痛的感觉,而“痛”指疾病、创伤或身体受到刺激引起的不适,包含身体上的感觉和心理上的感受[26]。现代医学认为,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它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常伴随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头痛除有头部疼痛的症状,还伴有恶心、呕吐等内脏植物性反应以及抑郁、烦躁等心理和情绪变化,由此来看“头痛”作为疾病的名称较“头疼”更为确切。

最后,从《中医内科学》[27]的疾病命名来看,除“头痛”外,还有“心痛”“胁痛”“胃痛”“腰痛”“腹痛”等疾病,均使用“痛”而未使用“疼”,这也印证了“痛”比“疼”更适用于疾病名称。

5 结语

在我国浩繁的医学古籍中关于“头痛”有大量记载,其内涵包括“面痛”,治疗时亦可将二者统一而论,因此头痛的中医内涵应包括“面痛”在内。头痛的临床表现各异,许多疾病也会继发不同表现的头痛。随着医学进步,我们对于“头痛”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关于“头痛”症状的原因也更为明晰,临床医师应利用现代诊断技术鉴明头痛原因,以指导治疗和预后。“头痛”病名之所以用“痛”不用“疼”,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选择,二者的内涵存在一定差异,作为疾病名称“头痛”更合适。

[1] Headache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3rd edition(beta version)[J].Cephalalgia, 2013,33(9):629-808.

[2] 周一谋, 萧佐桃.马王堆医书考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23.

[3]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

[4]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1199.

[5] 朱棣,等.普济方5身形(第二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6.

[6]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5脏腑身形(第四册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01-950.

[7] 王肯堂.证治准绳5杂病证治准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82-191.

[8] 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597.

[9] 张子和.儒门事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4.

[10] 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

[11] 中藏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

[12] 张三锡.医学六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75-677.

[13] 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

[14] 凌耀星.难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7.

[15] 刘熙.释名[M]. 北京:中华书局,1985:128.

[16] 王孙念.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49.

[17] 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

[18] 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

[19] 刘涓子.刘涓子鬼遗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3.

[20] 葛洪.肘后备急方[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2:85.

[21]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4.

[22]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6.

[23] 刘完素.河间六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6.

[24] 颜玉君. 常用词“痛”“疼”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J]. 国际汉语学报,2014,5(1):184-196.

[25] 陶节庵.伤寒六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2.

[26] 新华汉语词典编委会.新华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959.

[27]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Analysisof‘TouTong’and‘TouTeng’inTCM

CAO Ke-gang, FU Gao-shuang

(DongzhimenHospital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700,China)

Head pain, a common disease, the work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nd western medicine hold different concept of it. In area of TCM, the words “head pain” and “head ache” are used in mass, that is not beneficial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nsulting the medical books fromMoxibustionCanonofElevenChannelsofYin-yangSystemto TCM Internal Medicine, we discuss in aspect of names, parts of body, characteristic and name evolution. Come to conclusion that “Head pain” has been a disease name in the period ofInnerCanonofHuangdi; “Head pain” has wider implication in TCM area than in western medicine, containing “cephalalgia” and “prosopodynia” from western medicine; “Head pain” has various acompanied symptoms, and some special disease with headache should be in concern; The words “pain” and “ache” are in different meaning and using. There is a certain historical evolution from “head pain” to “head ache”, and “head pain” is better to be disease name than “head ache”.

Head pain; Head ache; Parts of the Body; Clinied Manifestation Disease Nam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3688)-桂枝-白芍对时相性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流及血管内皮的调节机制研究

付高爽(1992-),女,黑龙江鹤岗人,在读博士,从事中医脑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曹克刚(1976-),男,山东青州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脑病的临床与研究,Tel:010-84018631,E-mail:kgdoctor@sina.com。

R255.9

A

1006-3250(2017)11-1516-03

2017-04-15

猜你喜欢
人民卫生出版社头痛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春暖花开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的河
头痛怎样保健
北京,北京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