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问题情境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2018-01-02 04:55:55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2期
关键词:轴对称笔者情境

谢 芸

(淮南第七中学 安徽淮南 232007)

数学作为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其理论性较强,许多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和无聊。而数学的灵魂就是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因此,为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平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合理的问题为学生创建课堂,为数学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建问题情境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一、借助典故,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针对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的现状,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小故事的力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时,可以利用数学基础概念和公式形成的典故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追根溯源的欲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为学生讲述了有关方程的中国古代数学的故事。笔者告诉学生,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天文历法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变,古代的数学家为了编制历法,就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方程的解答方法。之后,又出现了《九章算术》,在这本书中就出现了方程这个名词,并且解答了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笔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都听得很认真,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也产生了极强的兴趣。有的学生当即表示自己也要好好学习数学知识,促进数学历史的发展。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了解了数学的历史和文化,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内涵。

二、设计悬念,引发思考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熟和幼稚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极强。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创设情境。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以学生的状况为基础,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习的效果。

比如,在《画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望,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蝴蝶等动物图片。紧接着笔者提出了问题:你们发现蝴蝶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吗?学生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对轴对称知识产生兴趣,而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相应也就会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到人的左右脸就是对称的。为了让学生能够产生清晰的认知,笔者让学生以同桌两个人为小组,互相观察对方。最终学生得出:人的左右部分身体是不完全对称的,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最后,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轴对称图形和概念,让学生掌握画对称轴的方法,笔者又为学生提供了多幅轴对称图形,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共同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同学们经过亲身实践后,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把握就更进了一步。

三、联系生活,强化认知

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而言,掌握应用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理论是数学教学的目标,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才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就要联系生活实践,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与生活情境相关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笔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建了生活化的情境。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案,并让学生回答:这些图案的形状和大小是否一样?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构建起了日常生活与全等图形之间的联系。紧接着,笔者又提出了问题:一张底片洗出来的两张尺寸相同的照片能够重合在一起吗?很多学生在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后都得出了正确的答案。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作业:在你周围的事物中寻找和发现全等三角形。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会细心地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这样,学生也能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只有把握好基础的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生活。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和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设计悬念,让学生自觉地投身到数学活动中来,引发学生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轴对称笔者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说说轴对称
不同情境中的水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