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设计者
——记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

2018-01-02 08:15倪大桥
科学中国人 2017年16期
关键词:创造力教育部思维

本刊记者 倪大桥

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设计者
——记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

本刊记者 倪大桥

2012年获得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专家简介:

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主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致力于教育心理、科学教育及创造力的研究。

曾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政协第十一届陕西省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副组长,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长等。山西省高等学校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陕西省“三秦人才”,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联合培养的心理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不会消失。在璀璨的教育历史星河中,那些被后辈尊称为“先生”的教育思想家,如同夺目耀眼的星辰,熠熠生辉。国民意志薪火相传,有赖“先生”,“教书育人,开启民智”的教育活动仍在继续。

当代中国,一批教育研究者在传承先辈教育理念的同时,正在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理念,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就是其中一位。他多年致力于教育心理、科学教育及创造力的研究与探索,目前已颇有建树。

多学科交叉 思辨实证并存

多次邀约后,胡卫平终于从忙碌中暂时抽离,在北京师范大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怕谈话打扰到别人,他特意将采访地点选在室外的一处小花园内,声乐系练习美声唱法的唱腔不时飘来,为采访营造出轻松生动的氛围。

谈起自己的工作,胡卫平用一句话做了概括:“我是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学的问题,但我的思维方式又是物理学的。”多学科交叉,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游刃有余地驰骋,除天赋外,更多的动能来源于他孜孜不倦地追求。

胡卫平于1984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教过近10门大学物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效果优秀。但他并未止步,为寻求教学上的更大突破,他选择了一边教学一边继续深造,在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物理教学)攻读硕士学位。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心理学知识,他成为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联合培养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从物理学、教育学到心理学,胡卫平跨越了三个领域,旨在为培养学生寻找科学的规律。“我16岁上大学,大学期间,我的学习时间并不长,但成绩还不错。我喜欢看科学史、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等书籍,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特别着迷,越来越意识到内在动机和思维能力是科学学习和科学研究最需要的素养,如何获得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有规律可循的。”

回首求学往事,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那段日子,是胡卫平思想提升的关键期,更是他未来研究方向的确立期。博士论文以“创造力”为研究对象的胡卫平,曾因缺乏研究资料,一度陷入困境。“开题时,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一无所获。如果没有导师的鼓励,我差点就放弃了。”

一筹莫展时,在英国的留学,为他的研究打通了关卡。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因麦克斯韦尔方程组的提出、DNA螺旋结构的验证和青霉素的发现而闻名全球。那里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成型的研究领域、大量的实验学校,为胡卫平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支撑。

他的英国导师Philip Adey教授,对胡卫平思想的转变与提升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hilip Adey长期从事科学教育的研究工作,他开发的旨在通过科学教育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课程,得到广泛的推广,除英国十分之一的中小学外,实验基地遍布全球。这为胡卫平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来自实验学校的数据资源,由此他在英国一年期间完成了从设计量表、收集资料到测试学生的全部工作。从导师那里,胡卫平更是学到了西方教育科学注重实证研究的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普遍以经验为主,分析是我们的弱点。先前我对创造力的理解,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去考量。Philip Adey教授提醒了我,他说,如果把什么都归于创造力,那创造力的研究将无从下手。”一句话,使他彻底改变了对创造力的理解。

数据的充实,思路的转变,为胡卫平带来的不仅是博士论文的顺利完成,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上的完善。“中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以思辨为主,如果我不出国,会按照中国的主流,用思辨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而现在我采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思辨与实证的结合,有思辨的方法,但更偏重于实证,所有的观点都要得到证据的支持。最近几年来的研究不仅有行为学证据,而且有脑科学的证据”

2001年结束英国的学习后,胡卫平有关中英两国学生创造力对比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两国学生在创造力上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媒体争相报道,并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库恩教授讨论合作

在北京师大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作报告

开发“学思维”活动课程 创新教师培训新模式

回国后,从2001年到现在,胡卫平一直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创新素养的研究。

他开发的适合中国学生的“学思维”活动课程,自2001年以来,已在300多所学校应用。课程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了区域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最近几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胡卫平研究了“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学生创造力影响的神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年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的大脑功能有了明显的改善。

课程实施后,相关理论获得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北师大资深教授林崇德和北师大校长董奇认为,该课程是一套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活动课程。美国霍普金斯大学Jonathon Plucker教授、美国康涅狄格大学James Kaufman教授、英国伦敦大学Justin Dillon教授等,对此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课程是思维和创造力领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贡献。

台湾师范大学张俊彦教授将“学思维”活动课程、思维型教学理论与他的桌游相结合,在台湾开展教学实验,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我国千人计划获得者、美国孟菲斯大学胡祥恩教授也利用思维型教学理论改进他的智能机器人教学系统;瑞士国际学校International School in Zürich Switzerland已有引进学思维活动课程的计划。

2011年9月21日《光明日报》用专版发表了题为“问教:创新教育如何追赶世界步伐”的文章,对该课程进行了专版报导,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在美丽园丁基金会的资助下,甘肃临夏20所学校和庆阳10所学校使用“学思维”活动课程,《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16日发表了“美丽园丁浇灌花儿之乡”,报道了实验效果。中小学“学思维”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获得2015年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与推广课程同时并进的是另一件大事的开展。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全国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平台作为配套政策也开始实施,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就在计划建设之列。通过提高教师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胡卫平学思维课程推广的关键模式,模式推广积累的丰富经验,正好为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所用。2009年,胡卫平被引进陕师大任中心主任,由此正式拉开了中心建设的序幕。

基于前期的研究和实践,胡卫平提出了“理论指导+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自主反思+行为反馈”的集中实训模式和“网络学习+自主反思+互动点评+行为反馈”的网络平台学习模式。之后,又根据教师能力发展包含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五级结构,设计了教师能力中心的5大实训平台25个实验室,并建设了教师培训资源库,开发了系列配套软件,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指导,开展了高校教师的分层实训。

培训模式实施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0多所大学来中心学习,广东、北京、浙江、陕西等多地的1万多名教师利用该模式进行了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心由此获得了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及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称号。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教育部多位司长和国内外专家前来指导工作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2014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更将培训模式写入国培计划文件,开始全面推广。

在陕西师大曲江讲坛作报告

“春笋计划”落地生根 聚合实验室文理交融

2009年,胡卫平教授成功获得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招标课题“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并对陕西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学校环境等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鉴于此,借鉴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胡卫平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创新素质结构及其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办法是根据创新人才具备的素质结构,制定科学的选拔程序和方案,选拔少数具有创造性潜质的高中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由高校专家与高中教师联合指导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实施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春笋计划”。

2010年,西安市7所大学和9所高中的38名学生首次进入大学重点实验室进行研究。从2011年起,该计划开始在陕西省推广。2016年,陕西省10个市(区)的38所中学的156名学生到大学重点实验室参加研究。除此之外,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近40000名,参与专家报告及参观实验室的学生达10万人之多。该成果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获得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与此同时,胡卫平提出并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建立了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是基于聚合科技的思想来设计的,利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认知科学、生物技术,来支撑教育问题。从以研究老鼠为主的神经生物学,到以研究人为主的神经教育学,再到心理学行为研究、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实验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一直到产品的开发,跨度非常大。”胡卫平介绍,“我们整合学校不同专业的力量开展研究,打破了一般意义上实验室单一的理科属性,实现了文理的交叉融合。”重点实验室成立后,在胡卫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引领技术理念的指导下,实验室已经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开发出一系列基于教学内容的教学产品,初步实现了技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

提出思维型教学理论、开发学思维活动课程、建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推动“春笋计划”的实施、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只是胡卫平工作的主线条。除了这些,著书立说、发表论文、承担项目,胡卫平样样干得精彩。

出席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2001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等专著5部,教材12部。其中《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并获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获朱智贤心理学奖,并获山西省第五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胡卫平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已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SCI刊物20余篇。“‘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初中生创造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获2006年度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百部工程奖一等奖,“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系列论文获2007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他还主持并参与了国家级及省(部)42项,横向课题30多项。通过这些项目的完成,胡卫平已对儿童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有了非常系统的了解。特别是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力量表》(2002年)和系统(2011年)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创造力量表。他提出的思维型教学理论,被国际思维教学手册收入。“现在有很多学校在使用,预计在两年内新建实验基地300多所,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离不开这个理论。”

多元团队交融 助力未来发展

不倦的追求,勇敢的探索,打造出来的是多元优秀的多圈层团队。各圈层团队的交叉融合,是胡卫平团队的优势所在。

谈起构建这支团队的经验,胡卫平认为,团队建设靠文化也要靠管理。“学习、思维、创新、奉献”是胡卫平为团队订立的文化准则。“要做好事情,不思考不行。别人做机器人,我们也做机器人,别人做创客,我们也做创客,但我们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来做的。思维与创新,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奉献里暗含了合作,合作是生成团队凝聚力的因素之一,所以奉献也是我们一定要追求的。”

“一视同仁,善于平衡”是胡卫平作为团队负责人的管理原则。他说:“不同学院、机构之间合作,摩擦常常有,我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要照顾好每个团队的情况。作为团队负责人,一定要付出很多,要不怕吃亏。现在,看到团队间和谐相处,通力合作的场面,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对于团队未来的工作,胡卫平早已有了计划。“1990年代,我写了一本书《物理思维论》,当时提出了‘灵感产生的量子跃迁’的假设模型,我想带领团队从脑科学的视角做进一步的深化,使理论更完善,这是第一件事。其次,这些年我提出的思维型教学理论得到不少证据的支持,但脑科学证据的支持还不够,我们要在神经教育学的研究方面,取得真正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成果;思维型相关理论的成果并没有形成实际的专著,希望能够把研究成果做个梳理,出一本专著,这样研究成果的影响面会更广。第三件事情,我想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学思维游戏和智能测评系统,开发系列资源和学具,建立更多的思维型教学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另外我国的科学教育现在还比较落后,我想充分发挥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长的作用,呼吁国家重视科学教育,力所能及地推动我国的科技教育向前发展。”

对于胡卫平团队来说,进一步加强创造力的整体研究,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正在推进中。作为中国创造力研究协作组组长,胡卫平带领组员已成功收获中国第一本《中国创造力研究进展报告》。接下来,打造强有力的国际联盟,共同推动创造力的发展,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大事,被提上议事日程。

目前,关于这件大事的各项事宜,正与国际知名专家探讨中。“我相信会有好结果的。”胡卫平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猜你喜欢
创造力教育部思维
教育部: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思维跳跳糖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思维跳跳糖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