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张恒
“扶”出群众好日子
——安顺市西秀区推进产业扶贫增加群众收入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张恒
为突破发展桎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安顺市西秀区紧紧抓住扶贫这个关键,把产业作为发展的强有力抓手,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助力脱贫攻坚。
安顺市西秀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脱贫攻坚任务重,所辖23个乡镇办事处及新型社区中有8个贫困乡(镇),109个省级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89万户,贫困人口3.75万人。
如何突破发展桎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西秀区紧紧抓住扶贫这个关键,把产业作为发展的强有力抓手,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助力脱贫攻坚。
走进西秀区羊边城村精准扶贫项目——林下养殖场,一栋栋标准化“鸡别墅”散落林中,数百只鸡正在林下啄食。“鸡别墅”旁边,鸡苗育出室整齐排列,鸡苗长到半斤以上就会分配给贫困户养殖。
“我们的工作很简单,就是负责喂养。鸡蛋由公司进行回收,不用担心没销路。”羊边城村贫困户蒙兰英说,除了喂养土鸡,自己还可以在周边打临工,收入来源比以前多了不少。
“免费为贫困户提供鸡苗,同时提供技术支持,订单回收产品,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鹏睿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志平说,仅这个养殖基地就有70个鸡棚6000多只鸡,带动贫困户40余户,每户每年增收2万多元。
同样的模式,在西秀区七眼桥镇鑫旺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地理位置、发展状况、养殖习惯和特点,鑫旺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东屯乡、岩腊乡、新场乡、七眼桥镇发展林下禽蛋生产,建设林下鸡养殖基地10个,整合资金500万元,带动贫困户200户。
今年,西秀区依据各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村为单位,引导扶持“村社合一”合作社,并建立“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养殖模式,由合作社定价回收,形成“合作社-市场”的直销模式,扶贫产业成效持续稳定。
不仅如此,西秀区还明确蔬菜、茶叶、精果、中药材、烤烟、林业、生态畜牧“七大产业”为农业脱贫产业,并在规模奖励、用地保障、金融信贷、科技人才等方面制定多项扶持政策,助推全区脱贫产业发展。
“通过大户种植、壮大农业合作组织、捆绑使用资金、整合部门资源,西秀区带领贫困群众逐步致富。”西秀区扶贫办主任曾海平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农业脱贫产业面积达到72.17万亩,带动65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及就业,惠及贫困人口22871人。
“在外打工不上万,不如回家种大蒜”“管理有创新,黄腊变黄金”……走进西秀区黄腊乡兴达园专业种养殖合作社蔬菜基地,数条横幅在田间格外醒目。1500亩农田里一片绿油油的蒜苗长势已旺,十多位农户正在田间忙着除草施肥。
“这一茬蒜苗再有十多天就可以收了,月底直接运到贵阳的大超市。”兴达园专业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郭明远笑着说,合作社的种植基地是根据市场需求来种植,所以销路基本都已经确定。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黄腊乡有300多户贫困户享受着“菜单式”扶贫带来的福利,今年65岁的郭锦成是其中之一。“每天照顾蒜苗,不仅活轻松而且还有工资拿,知足了。”郭锦成一家不仅用4亩土地入股,还能优先到合作社务工,每月光劳务费就有近2000元。
这仅仅只是西秀区“菜单式”产业扶贫的一角。在“菜单式”扶贫引领下,西秀区建立龙头带头、利益联结及合理分配的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2017年1月,由西秀区注资成立的贵州绿野芳田有限公司,与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各大食堂、“营养午餐”实施学校等精准对接,根据市场和贫困户需要,科学制定市场所需的“菜单”和合作社生产“菜单”。
“‘菜单式’扶贫主要是摸清市场需求,企业根据市场出‘菜单’,然后让合作社和贫困户点单,形成‘各炒各的菜、共坐一桌席’的良性互动。”安顺市委常委、西秀区委书记郭伟谊说。
自实施“菜单式”扶贫以来,西秀区累计培育引进广东温氏集团、青岛荣昕牧业、华夏中璟、黔龙科技等61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村社合一”发展模式,成立合作社876家;鼓励和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流转、贷款入股、资源资产入股等方式参与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生产,累计带动贫困户2640户6758人,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以贫困户脱贫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贫困户参加生产为重点,西秀区构建“市场需求菜单+服务平台订单+合作社组织贫困户生产”的“菜单式”精准扶贫体系,走出一条精准扶贫新路。
12月4日,从早上到中午,黄腊乡龙青村村民伍金元一直在河边巡查。今年43岁的他,一个月前成为“一村七岗”的一员,每天的工作是负责管理村里十多公里长的河道。
安顺市西秀区通过产业扶贫,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图为精准扶贫林下养鸡项目。(安顺市西秀区供图)
“平时工作是清理河道,有了这个岗位,基本可以维持生活。”伍金元的儿子因为车祸导致生活无法自理。如今,每个月固定的工作能领到800元工资,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同样激动不已的还有53岁的韩顶祥,由于妻子去世,女儿还在上学,家庭的重担全落在他身上。为了帮他缓解家庭压力,借助“一村七岗”的机会,村里给他安排了“护林员”的岗位,对于这个岗位,韩顶祥格外珍惜。
像伍金元、韩顶祥这样的贫困户,在西秀区有一千余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西秀区采取“一村七岗”脱贫模式,在全区193个行政村中每个行政村设立7个岗位,共计1351人从事环卫保洁、林业护林、水务河道保洁、交通道路护路等工作,多举措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
“‘一村七岗’的衡定,一是要考虑他能不能适应岗位,二是必须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找。”西秀区龙青村村支书李国富说,“一村七岗”主要解决建档立卡未就业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不仅让从业人员能照顾家庭,改善生活,还能解决当地村庄的环境卫生问题。
此外,西秀区还调整109个指标专用于109个贫困村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点代办服务工作,零距离为贫困村群众提供服务,确保每户(有劳动力)贫困户中至少有一人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如今,在多维脱贫路径的引领下,西秀区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科学治贫,助力贫困户增收,同时为贫困户调整优化产业奠定基础。出实招、求实效,号准贫脉、切断贫根……西秀区各级各部门团结带领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高歌猛进。
(责任编辑 / 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