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山,王太海
引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思政教育既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从社会主体和学生主体相互间的关系出发,坚持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加强二者创新沟通渠道的建设”[4];“倡导微观互动交流阐释研究方式的质性研究,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思维与研究视域”[5];“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应用于高校思政工作,从供需平衡出发,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6]。然而,在当下社会价值观念和思想取向日益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何扎根广大青年学生“心田”成为高校思政教学的艰巨任务,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唯有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才能更加有效地改变相关理论研究总体上存在的“解题低效”的范式困境[7]193。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必须坚持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就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挑战、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11。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具有完整和严密的科学理论才能够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诸多困境,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不能完全融合统一,高校“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在队伍建设上,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升;在人才培养上,各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管理机制上,多部门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9]。上述种种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水平不高造成的。因此,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政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响应十九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号召的重要举措。
首先,西方后现代主义等不良思潮冲击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已经逐渐进入世界舞台。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本身就处于信息发达的环境中,再加上国外文化的干扰,使得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环境更为复杂,国外不良文化干扰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西方工业化的进程比我国快上许多,大部分西方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这些国家依靠自身科技与经济的软实力,不断向中国渗透他们的价值标准、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内容,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应对西方不良思潮的干扰方面,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缓慢导致相关教学工作被动适应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育人功能的认识出现偏差,尤其是高校教师在传授思想教育内容时采取被动单一的灌输策略,而忽视学生、教学以及教师三者之间的动态协调性。在全球化思潮冲击之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并没有与时俱进了解受教育者自身日趋多元的思想状况,进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以及效果评价等日趋僵化,甚至认识不到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对现代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这就进一步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式,导致大学生需求错位和教学效果的弱化。“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优秀建设者的重要任务”[10]。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当前,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采取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保守灌输方式,过于强调思想的统一性和政治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当前大学生自身的多样化的自主人文需求,造成大学生普遍抵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当前大学生的高校生活相对开放、独立,然而网络不良信息的泛滥等也加剧了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价值迷茫和心理失衡等问题,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对学生千差万别的复杂思想状况时亟需提供多样化的个性服务,如心理疏导、人文关怀以及解惑答疑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之魂、质量之本”[11]。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脱离大学生成长所需,这种教育内容与教育需求的错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为削弱。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不足,制约了大学生内在成长的需求扩展。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手段层出不穷,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展迅速,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因而其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大学生对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认知不再依靠高校教育者,而是更多地从网络信息中吸取知识,这也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向多元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影响力呈现弱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质量需要改进提升。当下高校不能再采用传统的灌输性教育方式,应该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面进行创新,通过创新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来丰富高校思政文化的教育内涵,把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思政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力。一直以来,高校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可以说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更应该与时俱进,承担教育人才的社会责任,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求,培养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此外,高校大学生具备好奇心强、思想活跃等特点,也存在社会阅历浅、知识储备少、生活经验少、个体思想素质差等不足,尤其是上述劣势容易干扰学生的主观判断力,让他们在面临不良文化侵蚀时不能深入地进行理性思考并容易陷入困惑或迷茫。此外,一直以来,我国都将教育列为国家管理的重点工作,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国着眼全局、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路,也指明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战略布局,体现了国家社会发展长久的需求,同时体现教育改革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之需。由此可见,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不但是国内外环境的现实需求,还是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十九大精神理念,并以十九大精神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实践。从国内外环境看,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论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五大发展理念,都推动了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还存在不充分不均衡问题。因此,新时代中国需要高校思政教育来巩固大学生思想阵地,指引其社会价值观导向,凝聚集体社会共识,坚决与不良思想做斗争。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提升需要十九大理念的引领,要以“四个意识”为根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四个意识”落实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强化大学生的“四个意识”,要让大学生承当其社会责任,对社会尽责,承担起社会的义务,为社会分忧。大学生要牢记政治立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思想,用邓小平理论指导自己的头脑,用十九大精神推动自己学习,让大学生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提升需要大学生具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首先,政治意识。强化大学生政治意识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国政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正确看待政治问题。政治意识是大学生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关键。“政治意识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有着巨大的思想规范和理性指导作用。政治意识具有形塑政治制度、凝聚政治信念、教化政治人物、引领政治生活等功能。一旦政治意识分裂,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解体,政党政治和国家制度就会瓦解”[12]。高校思政课程讲政治就是为了突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与特点。大学生通过学习高校思政课程内容和十九大精神,能够理解政治意识的表现形式,从而接受和服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意识是大学生对当今政治现象的评判态度。新时代中国不仅面临着全面决胜小康的重要任务,还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保持头脑的清醒,保持观察力的敏锐,要明确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牢固民族精神,坚守共产主义信念。
其次,大局意识。强化大学生大局意识,让大学生对中国社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做到从社会大局出发,自觉遵守大局意识,维护社会大局。大局意识的重点就是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综合考量各种社会问题。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对时,如何正确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当公司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对时,如何正确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上述种种矛盾关系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素质的重点内容。当前,大学生思想观念受到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在不断的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面对这种情势,高校思政教育想要在短期内纠正大学生思想认识存在着不小的困难。而十九大关于大局意识的理念,为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从大局意识出发,能够看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内在实质,并能够指引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坚守初心、去伪存真,谨记十九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大局意识出发,在面对新事物时与时俱进,要学会适应并从新事物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此外,大学生可“以人为镜”,比照他人查找自身不足之处,从而改正完善自身。从大局意识出发,还可以解决主要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
再次,核心意识。强化大学生核心意识,让大学生对中国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思想上向核心价值观靠拢,在行为上接受核心价值观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坚持党的领导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遵循主流文化导向与融入方法创新原则”[13]。高校思政教育核心意识要求大学生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上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动上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大学生要在思想上虔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认知,才能够坚定信仰,坚信核心价值观。高校大学生要在生活上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怀二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在是非曲直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高校大学生要在行动上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纸空谈,而要在实际行动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看齐意识。大学生要在思想上保持看齐意识,坚决向党中央看齐,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充分认识思想看齐的重要性。强化大学生看齐意识,让大学生对中国战略部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向国家政策方针看齐,向国家战略部署看齐,响应国家提倡的号召,国家禁止的不去碰触。看齐意识不是只关乎个体,而是关乎整个社会,不仅要求大学生品行优良,还要求大学生具备毫不动摇的信念。大学生要在行动上保持看齐意识,看齐意识不是小事而是大事,它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意志,也汇聚着整个民族的力量。中国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向共同奋斗目标看齐,向共同奋斗目标努力。高校思政教育中看齐意识培养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具备、必须培养的。要培养大学生在生活中自觉看齐的意识,按照党章来要求自己;要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中有主动看齐的意识,为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 502。从现实来看,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融入十九大精神,践行“四讲四有”是培养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只有不断地强化思政教学,大学生才会在“学”与“做”之间融会贯通。大学生思政教育想要取得实际效果,就需要十九大精神的指导。高校思政教育通过践行“四讲四有”,让大学生在意识上检视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与他人存在的差距,不断地改造自身意识状况和提升自身观念水平。“四讲四有”指的是“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这是新时期合格党员的标尺和要求,同样也是高校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四讲四有”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首先,讲政治、有信念,让高校大学生固守精神高地。“讲政治、有信念”是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思想观的首要前提。高校大学生要讲政治,要对国家忠诚,跟着国家政策走,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来面对不良信息的侵蚀,坚定政治观点,遵守政治纪律,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要具备敏锐鉴别力和高度的一致性。高校大学生要有信念,要保持理想不偏离,坚定思想不动摇。习总书记提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4]。理想信念是骨架,是最为重要的支撑点。没有理想信念的人,就如同一摊烂肉,怎么都扶不起来。大学生走入社会后总会面临着各种诱惑,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各种错误思潮和观念就会乘虚而入。有的人会深陷其中迷失了方向、动摇了信念,最终在思想上堕落、道德上腐化、心灵上荒芜、经济上贪婪、生活上变质,更有甚者直接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讲规矩、有纪律,让高校大学生强化底线意识。纪律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是规范人们的手段。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南宋时期岳飞的岳家军就以军纪严明著称,他要求军队不得擅自动用百姓的一针一线,这才有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号。“讲规矩、有纪律”,应该是大学生做人的底线。明纪守规靠的是大学生自觉的意识,高校大学生应该以更强的政治意识约束自己,按规矩做人、按纪律办事,做知行合一的明白人。规矩和纪律能够告诉大学生什么事情可以做,如何做。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该教导大学生“讲规矩、有纪律”。知之而后行,有方向、有重点、有方法地做个明白人。高校思政教育应该旗帜鲜明地做大学生“讲规矩、有纪律”的领路人。只有纪律严明,才能凝聚向心力,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高校思政教育要带好头,辅导领学,把“讲规矩、有纪律”带入到学生生活中。
再次,讲道德、有品行,让高校大学生提升人格魅力。一直以来,中国都主张“讲道德、有品行”,不论是三字经还是儒家经典名著都倡导道德的重要性。可以说道德品行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大学生未来投身工作中立身处事的根本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要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处着手。大学生只有注重小节、谨小慎微,才能守住大节。“讲道德、有品行”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追求。我国儒家文化中提出“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人生追求,其中将“立德”作为人生追求之首。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应该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积善成德。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战略目标,也是我国民众共同的远大理想,更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向导。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将国家理想作为个人的理想,将实现国家理想的过程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奋斗过程。每个大学生都应有社会公德,政治品德,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为净化社会道德风尚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讲奉献、有作为,让高校大学生担负起职责使命。讲奉献就是让大学生有奉献的精神,它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高校思政教育就是要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情怀,通过学习“讲奉献”来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优秀人才。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社会,而人具有群体属性,不能脱离社会单独生活。因此,社会需要人们有奉献精神,承当奉献义务。只有“讲奉献”,社会才能快速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应该教育大学生要有以国家安危为己任、以科学与技术进步为己任的奉献精神。此外,还应该教育大学生“有作为”,以爱岗敬业为职业目标,尽心竭力地办事,不但能够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还能够在错误面前勇于担当责任。高校大学生只有做到“讲奉献、有作为”,才能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做出贡献。
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提升,不仅要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表象着手,更应该从理念上深入发掘。通过对十九大精神的研读,将“四个意识”、“四讲四有”贯彻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让十九大精神撑起教育工作内部运转的骨架,引领高校思政教育走向新高度。“只有建构好基本制度体系,才能使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本质属性得以全面体现和发挥”[2]。高校要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激励学生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融入国家的事业中,让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10]。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但需要十九大精神的引领,更需要将十九大精神融入到工作中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15]。高校思政教育要在十九大理论指引下,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从高校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