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田宝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开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举措的推进实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后,各省级政府、各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实施路径等。我国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涌现出众多的创新创业成功典型,追求创新、崇尚创业的氛围逐步形成,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明显增加。但相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更高质量创业就业,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来说,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有许多问题和困境亟待破解。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很多高职院校延用传统观念来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概念模糊、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均衡。学校领导层面都高度重视,但具体管理部门条块分割,各自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多数部门、单位没有硬性指标,学校中层管理干部表面上应付,思想上不重视情况严重。而学校师生、学生家长从实际创业学生人数少、创业风险大、创业成功机率低等出发,产生了创新创业也就是个别部门、个别老师和少数所谓精英学生所为的想法。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学生,经过十几年的以学习掌握知识理论为主的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数学习选择上理论知识优于动手实践,缺乏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培养的自觉。
创新创业教育是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始终,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从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多由就业指导中心、学工处或者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具体负责,缺乏全面协调的工作运行机制,往往是这些部门的单打独斗。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事项,又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作为创新创业实践形式之一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也是衡量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重要参考之一,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学校根据竞赛的类别,分别由团委、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等不同部门指导组织“挑战杯”竞赛、创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不能将创新创业竞赛纳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发展,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多年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引下,形成了围绕市场、职业、岗位进行技能训练和专业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对照现在的岗位需求进行培养以满足未来“就业”的需要,专业课程中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渗入。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或职业规划课,讲授的是就业政策、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主要是为了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就业岗位和对未来职业进行科学规划。在就业指导课中一般也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但也只是创新创业知识的介绍,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多数单独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关注的是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程序,理论说教多于实践锻炼,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不足。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主要由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担任,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把握能力,往往从学校到学校,较少创业经历与创新实践,在创新创业实战方面缺乏经验。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以传统的课堂授课为主。学校选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重在依据比赛规则精心组织,以夺取大赛名次为目标,常常是纸上谈兵的多,赛后落实的少,弱化了创新创业的风险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锻炼与提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专业教师偏重于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1],跨专业、跨学科探索的不多,而且大多数双创教师的本职工作与双创教育无关,本身缺乏教学热情和动力。[2]
随着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类创客空间大量涌现,创客群体队伍日益壮大,创客人群涉及各行各业,创客运动蓬勃发展,创客文化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基础和培育土壤,其作用影响日益深远。
创客文化是基于创客创造、创客运动的创新文化。从广义上讲,创客就是那些具有奇思妙想并能动手实践,努力将创意变为现实的人,人人可以成为创客,“如果你喜欢烹饪,你就是厨房创客”“如果你喜欢种植,你就是花园创客。”[3];而通常所讲的创客特指利用开源软件、开源硬件、3D打印、互联网等,将构思想法付诸于实践,制造出成品。创客心无旁骛,专心专注于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创新制作,创客身上体现出的是执着的做事态度和永不停息追求创新的精神。这种创客精神提倡自强进取与个性开放,协作分享与融合创新,重工尚器与民智国强。[4]结合我国创客运动的实际,我们不难得出创新创造创业、开放协作分享、既激情梦想又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等为创客文化的典型特征所在。[5]创客文化注重学以致用,从“做”中“学”,“学”“做”结合、知行合一。
创新、创业、创客三者中,创新是创业、创客的核心。当创新变成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执着,那么就萌生了创客;而当创新的结果顺应了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客户的要求,则可能导向创业。[6]创新创业教育是“理实一体化”教育教学活动,既注重创新的理论教学,又培养创业的实践操作,既注重创新理论与思维的启发,又关注这种理论与意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转化与产出,使学生能够在此理论指导下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事物,在学校多种教育实践活动中内化巩固所学的创业理论,并激发创新激情,提高创新技能,转化创新成果,[7]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创客文化因其特有的品质特点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改革路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应积极作为,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创客活动,倡导创客精神,培育创客文化,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知识不太扎实,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不高,随着招生考试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学生来源也复杂多样(有高中生、中专生、复员军人等),高职院校必须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更新观念,依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来看,2013届高职高专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3.3%自主创业(本科为1.2%),三年后有8.0%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3.8%)[8]。不管是毕业半年后还是毕业三年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都高出本科生两倍多。虽然高职大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创新创业的意愿强烈,学校应因势利导,除了创业技能的锻炼外,重在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大力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9]。不是每个人都能创业、每个创业者都能成功,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创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客。
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中,防止“两张皮”。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应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上,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尝试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自身传统的工科专业和商贸类专业,长期探索培养跨专业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通“工”“商”专业界限,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1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高职院校大学生是重要的生力军,学校要挖掘其中的典型,大力宣传、正面引导。选择学校实训室、图书馆、创业园等可利用的物理空间,购置3D打印机、电脑、桌椅等必要的设施设备,建立和完善创客空间。依托学校创客空间,跨院系、跨专业、甚至跨学校组建创客社团、创新创业项目小组等大学生社团组织,围绕项目协同攻关、经验分享,在“做”中“学”,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积极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成果展、创客论坛、经验交流会等,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文件精神,制定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11]。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首先要加大对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培养培训,支持教师结合专业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促进教师把握前沿的信息技术、专业发展,提高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其次,注重对引进教师实践能力的考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招聘新教师也水涨船高,动辄要求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有的还有副教授、教授等职称要求,这是提高学校教师整体高学历占比和优化职称结构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今天,应结合学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引进师资时,除了要求学历、职称等标准外,更应该加大对学业经历、工作经历的考察,特别是降低企业的能工巧匠进入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门槛,优先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合格人员。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新进教师要求有五年企业工作经验。最后,建立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库,创新授课方式,利用互联网建立网上授课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 〔2015〕36 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
[3]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萧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5.
[4]祝智庭,雒 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7):5-13.
[5]彭田宝.创客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7,(6):42.
[6]匡 瑛,石伟平.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17,(2):98.
[7]李 永,段琼辉,等.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历史由来浅析[J].职业技术,2017,(8):11.
[8]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率稳定满意度上升.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613/c1053-29336215.html
[9]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 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6/content_9855.htm.
[10]同[1]
[1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 41 号).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2/t20170216_296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