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例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

2018-01-01 10:00:13王栋石泓哲寿建忠李长岭
癌症进展 2018年9期
关键词:上皮腹膜免疫组化

王栋,石泓哲,寿建忠,李长岭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北京100021

原发于肾脏的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最早于1994年由Martignoni等[1]报道,后 Mai等[2]总结了当时报道的相似病例,并将其称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上皮样亚型。后来也有学者将EAML归类于血管周细胞瘤。在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肾脏肿瘤的病理学分类中,明确将这一类肿瘤界定为AML的特殊亚型,单独分类于肾脏肿瘤中,并统一命名为肾EAML。肾EAML较为少见,文献报道,肾EAML占手术切除AML的4.6%[3]。近10余年来,这一疾病逐渐被国内泌尿外科医师所认识和熟悉。目前报道中的肾EAML多数为良性,但部分病例临床表现为侵袭性肿瘤,术后很快出现复发和远处转移,恶性程度高,为致死性疾病。2016年WHO对肾脏肿瘤的病理进行了新的分类[4],首次定义了肾EAML中的上皮样细胞成分至少占肿瘤成分的80%,并指出这类肿瘤中毫无疑问存在恶性可能,但目前恶性肾EAML尚无明确的病理诊断标准,转移后的治疗也处于尝试阶段。本研究通过对19例肾EAM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肾EAML的诊断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0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9例肾E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2例;年龄28~65岁,中位年龄47岁;临床首发症状:肉眼血尿2例,患侧腰腹部疼痛7例,腹部包块2例,发热2例,消瘦疲劳贫血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8例;均无结节性硬化症病史及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肿瘤均为单发,其中肿瘤位于左侧9例,右侧10例;原发性肿瘤CT或MRI测量最大径3~15 cm,平均7.8 cm;术前通过B超、CT、MRI影像学检查,诊断AML 4例:其中影像发现肿瘤内少量脂肪密度2例,瘤体内无脂肪密度,但根据病变CT平扫时,密度高于正常肾实质、增强扫描后呈现“快进慢出”的特点及MRI检查病变在T2加权相上信号较低,诊断EAML 2例;诊断肾癌15例。术前诊断肾癌的病例中,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侵犯腰大肌1例,侵犯肾周脂肪囊2例,侵犯肾盂2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肾静脉瘤栓2例。

1.2 原发性肿瘤治疗

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7例。

1.3 病理检查

术后标本病理切片均经HE染色及HMB45、Melan-A、SMA、S100、Vim、CD-10、EMA、CK-7、CK-8、CK18、Ki-67等免疫组化染色观察。Ki-67免疫组化染色采取Elivision二步法,由2名病理科医师读片计数10个高倍视野下细胞核染色阳性的细胞数,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

1.4 随访

患者术后每3~6个月门诊随诊血常规、肝肾功能、胸腹部增强CT或胸片及腹部盆腔超声。必要时加做可疑病变部位MRI。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19例患者肿瘤的主要成分(80%以上)均为特征性的上皮样细胞,呈巢片状或弥漫浸润性分布,细胞核有异型性,部分病例中可见核分裂象。核分裂象0~4/高倍视野1例,0~2/高倍视野3例。肿瘤中发现坏死4例,囊性变2例,出血3例,钙化2例。肿瘤侵犯肾周脂肪2例,侵犯肾窦脂肪1例,侵犯肾盂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肾静脉瘤栓2例。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HMB45均呈强阳性,Melan-A染色阳性9例。术后病理标本中,肿瘤组织Ki-67表达40%1例,10%2例,5%3例,其余均小于2%。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确诊为肾EAML,其中1例提示肿瘤为恶性,5例提示肿瘤具有潜在恶性倾向,建议密切随访。

2.2 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6~144个月,中位随访67个月。19例患者中1例出现肿瘤复发伴肾周及腹壁种植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出现肝脏、肺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壁种植及肝脏转移患者均经活检病理证实),1例出现腹膜后及腹腔内、肠系膜等广泛淋巴结转移及腹腔积液。

肿瘤复发及转移时间为术后6~14个月,中位时间为9个月。复发与转移的4例患者中,行全身化疗2例,方案均为表柔比星+异环磷酰胺:1例于2个周期化疗后肿瘤进展放弃治疗;1例于1个周期化疗后肿瘤进展,合并腹腔脓肿、败血症放弃治疗。行酪氨酸激酶抑制药舒尼替尼治疗1例,服药3个月后评估肿瘤缩小,6个月后出现新发脑转移灶,评价为肿瘤进展,服药10个月患者死于肿瘤广泛转移。行雷帕霉素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 kinase,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治疗1例,患者复发及转移肿瘤体积持续缩小,缓解时间超过5个月,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目前带瘤生存中。

3 讨论

与经典型肾AML不同,肾EAML具有恶性倾向和侵袭性。文献报道,约三分之一的肾EAML病例术后出现复发与转移[5]。本组资料显示,肾EAML术前确诊率较低。肾EAML病例多有临床症状,包括血尿、腰痛、包块,部分病例出现低热、消瘦、疲劳等全身症状。CT等影像学检查示肿瘤最大径经常超过10 cm。89.5%(17/19)的病例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脂肪密度。部分病例瘤体内可见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并可见钙化。部分病例出现肾周及肾脏集合系统侵犯,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肾静脉瘤栓等侵袭性生长方式。本组患者术前78.9%(15/19)诊断为肾癌,一方面是由于肾EMAL本身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但另一方面,血尿、疼痛、发热、消瘦等症状的出现则提示肿瘤潜在的恶性生物学表现。有学者报道,部分肾EAML在CT平扫时,密度通常高于正常肾实质,增强扫描后呈现“快进慢出”的特点[6],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发现了类似的CT表现,但这不能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依据。

2000年,Martignoni等[7]正式提出了恶性肾EAML的概念。单纯依靠病理鉴别良恶性较为困难。既往认为只有肿瘤出现转移时才能认定为恶性,而肿瘤伴静脉瘤栓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不作为恶性诊断依据。目前病理上良恶性判断多参考Brimo等[8]与Nese等[9]提出的预测与评分标准。Brimo等[8]提出的判断标准基于组织学:①≥70%的不典型上皮样细胞;②核分裂象≥2/10 HPF;③不典型核分裂象;④坏死。出现3个及以上判断指标,则高度提示恶性。Nese等[9]的判断标准则强调肿瘤的侵袭性生长方式,首先必须为EAML,按以下预测因子分组:①伴有结节性硬化;②肿瘤大小>7 cm;③实性巢片状的生长方式;④侵犯肾周脂肪和(或)肾静脉;⑤坏死。其中满足4~5个预测因子属于高度危险组。有研究认为免疫组化Ki-67的表达水平也是良恶性判断及预后的指标[10]。本组病例中,6例术后病理按以上2个评分系统均为高评分,1例免疫组化Ki-67表达40%,直接诊断为恶性,5例Ki-67表达水平5%~10%,病理报告提示恶性生物学行为,建议密切随访。在术后随访中,有4例患者出现转移,1例行转移瘤切除,2例行转移瘤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因此认为,根据以上两种评分系统并结合Ki-67表达水平来鉴别EAML的良恶性是可行的。2016版WHO肾肿瘤病理标准中,将EAML严格界定为上皮样成分大于80%[4],有理由相信,按这一标准诊断的EAML更会表现出恶性倾向,术后需要密切观察随访。

对于局限性EAML的治疗,认为手术治疗是唯一有可能治愈的手段。手术方式应参考肾细胞癌的治疗,行根治性肾切除或保留肾单位手术。而对于转移性EAML的治疗,目前仅见少数病例报告,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报道应用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进行联合化疗有一定疗效[11],但在本组病例中未得到验证,2例转移病例在化疗后肿瘤迅速进展。1例患者尝试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药治疗,也未取得疗效。有研究发现MTOR通路在EAML的生长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认为MTOR抑制剂如替西罗莫司可能对EAML有治疗作用[12]。Shitara等[13]于2011年首次报道了应用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治疗1例转移性EAML有效的病例。后Faria等[14]于2013年,Chuang等[15]于2017年分别报道了1例及2例转移性EAML使用依维莫司治疗有效的病例。除用于治疗晚期肾癌外,国内学者使用依维莫司治疗合并结节性硬化症的AML,证实有效,但目前国内尚无用该药物治疗EAML的报道。本组1例转移性病例接受了该药物治疗,疗效为PR,提示可以将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用于转移性EAML的治疗。

猜你喜欢
上皮腹膜免疫组化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浙江医学(2020年9期)2020-07-01 10:17:42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浙江医学(2019年2期)2019-01-23 06:38:24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CXXC指蛋白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关于腹膜透析后腹膜感染的护理分析
哈尔滨医药(2015年2期)2015-12-01 03:57:36
手部上皮样肉瘤1例
腹膜前Kugel补片法治疗股疝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