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词语形成与意义演变

2018-01-01 10:08
安全 2018年6期
关键词:词组安全生产形式

邱 成

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

“安全生产”不单是一个词语、一个概念,更是一项社会实践。所以,只有追根溯源,找到出处,明白其本义以及伴随历史的变迁所发生的变化,才能准确理解、有效实践。

1 词源

“安全生产”是个本土概念,几乎与共和国同龄。但是,“安全生产”概念产生的背景和它的本义是什么,却不像概念本身那样广为人知。

1952年,劳动部给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呈送了《三年来劳动保护工作总结与今后方针任务》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当时全国各地不少企业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只重机器不重人”的现象。毛泽东阅后认为这种现象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主张相悖,于是给劳动部做出批示:“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如果只注意前一方面,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那是错误的[1]。”时任劳动部部长李立三接到毛泽东的批示,经过认真学习反复研究后认为,毛泽东所说的“增产节约”指的是“生产”,而“职工的安全健康”可用“安全”二字来概括(注意,此“安全”不含财产安全)。基于这样的认识,李立三提出“安全与生产是统一的,也必须统一;管生产的要管安全,安全与生产要同时搞好”的主张[1]。

同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毛泽东的这一批示自然是会议的主旨传达内容。会上,李立三将他对这一批示的理解与参会人员进行交流,并进一步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李立三说,“安全与生产是统一的,二者同等重要;简单的说,就叫“安全生产”。对此,会议形成共识,并将“安全生产”确定为劳动保护的工作方针。从此,“安全生产”一词便在我国广泛应用,一直沿袭至今。

毛泽东的批示是“安全生产”概念的全部内涵,即安全和生产无轻重之分,不可厚此薄彼,应两者兼顾;而李立三的概括,言简意赅,使表达毛泽东批示之内涵的语词在形式上得到固定,并使现代汉语多了一个新创词。

鉴于上述,“安全生产”之本义,显然是“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增产节约”二者并列,没有谁第一,谁第二的意思。正如李立三所说,安全与生产要同时搞好,即“安全”与“生产”同等重要。由此可见,“安全生产”概念本身不含有“安全第一”和“安全”重于“生产”的意思,也没有轻视“生产”的倾向;但它不免使本来就存在的“安全”与“生产”两张皮的固有认识得到强化,以致在实践中常因二者发生冲突且必须二选一时,让人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

2 词的结构及词义演变

2.1 词的结构

(1)联合词组:1952~2002年,“安全生产”是一个典型的联合词组,即“安全+生产”,二者并重。

(2)偏正词组:2002年至今,“安全生产”,是一个对生产形式进行描述的偏正词组,既指生产的过程,也指生产的前提和结果。

当指过程时,就是状中式偏正词组,中心词是“生产”,“安全”是“生产”的状语,即“安全地生产”。

当指前提和结果时,就是定中式偏正词组,中心词也是“生产”,“安全”成了“生产”的定语,即“安全的生产”。

2.2 词义演变

作为联合词组的“安全生产”,暗合了当时的劳动安全行政与生产行政分设的国情。因为2002年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尚未出台,政府对安全与生产的监察与管理分由不同的行政部门负责,各自所管的事务均具有相同的重要度,且都有各自要完成的目标任务;但这是以二者不出现冲突和矛盾,即不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而有之的情形为基础,这个基础是一种很不可靠的假设;同时,也是“两张皮”的认识基础,把二者视为一对矛盾生生地分开。所以,至今还有不少人常说自己“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并对这一背离法律要求的说法毫无知觉,还说当二者发生冲突时能以安全为重。殊不知这一表述,是言者在向人们诉说他所在单位安全条件的一度丧失,只是失而复得罢了。

2002年6月29日,《安全生产法》出台。该法明确规定,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项规定的实质,就是以法的强制力对生产形式设定基准,这个基准就是安全。虽然用的仍然是“安全生产”这个词,但词的结构已经不同,由过去的联合词组演化为偏正词组,中心词“生产”受“安全”这个状语或定语的修饰或者限制,是对生产必须具备的条件和情形的表述。从此,“安全”就不再是与“生产”相关且并列的另一件事,而是“生产前提”和“生产过程”必须具备和保持的条件,参与生产的各个方面(人、物、环、管)都应表现出安全的品质,二者成为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这个整体所对应的就是与现行法律法规相符合的生产形式,其标准便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 33000-2016)[2]的规定,它区别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生产形式。这便是伴随词的结构改变而发生的词义之变。

当然,这也同涉及生产和安全的行政职能的调整有关。1999年以后,各级政府逐步将本属于劳动行政的劳动安全监察职能划转给经济运行管理部门,使以劳动者安全健康为目的的劳动安全监察成为经济行政事务中以市场秩序为着眼点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2004年,又将其从经济行政中拨离出来,建立专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部门。由此可见,当初将有关企业生产安全的劳动行政转为经济行政,交给管生产的经济运行管理部门统管的时候,就已经把“安全生产”视为一个偏正词组。因为生产活动是经济运行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前提条件便是安全,如果没有统一的安全基准,市场秩序就会混乱不堪,甚至失控,经济运行就会受阻、受损。所以,经济运行管理部门就必然会对生产活动的参与者提出安全要求,以确保经济运行的顺畅和市场的公平。于是,经济运行管理部门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将原来“安全”内涵中的“职工健康”减去,并改“职工安全”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再增加“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构成新的“安全”内涵,以此为基完成《安全生产法》的起草,并在经济运行管理部门监管企业“安全生产”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安全生产法》。该法于2002年11月1日正式施行。这说明人治时代的“安全生产”与法制时代的“安全生产”其内涵明显不同。前者对人身安全与生产任务提出并重的要求,后者对生产的形式做出明确规定,不允许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人身安全通过“安全生产”(法定的生产形式)来保障,使“安全生产”成为实现“劳动保护”的首选措施。此举恰好将“安全生产”作为工作方针,拉回到“劳动保护”的轨道上来。特别是2014年经过修改的《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把“安全生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对接,将其法定为“劳动保护”的手段。这是人们必须注意到的根本性变化。

3 安全生产与生产安全

3.1 安全生产

如前所述,“安全生产”是生产的一种形式,是当代文明和法制社会最好的生产形式,它区别于客观存在的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生产形式。

生产形式因条件不同而不同,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生产,经常发生事故并伴有人身伤害的生产形式也是生产,也能制造出合格的产品并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但这是达到一定文明程度的法制社会所不能容忍的,更是引发恶性竞争的生产形式。比如当今中国就不能像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那样,为了资本增值而不顾工人死活,更不能把中国现今的情形等同于西方早年因无法可依所表现出的市场无序。

3.2 生产安全

生产安全是安全工作的一个方面。安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除生产领域的安全外,还有其他领域的安全。例如与之具有大量重叠和交叉关系的职业安全、环境生态、产品质量,与之具有内在因果关系(互为因果)的公共安全、社区安全、家庭安全,还有隐蔽性的国家安全、军事性的国防安全,等等。无论哪个领域安全的实践,都离不开安全科学的引导和安全技术的支撑,以及公民安全素质的保障。

3.3 二者关系及潜在影响

不难看出,这是两个有联系但并不相同的概念。前者指以安全为条件的生产形式,后者指在生产领域做安全工作。但两者间相互混淆给实际工作造成的潜在影响至今尚未被揭示,并派生出一些难下定义、难界范围的词语。例如“安全生产领域”“安全生产行业”等。试想,假如“安全生产”是一个行业(分业行和人行两类)或是一个领域,那么从业行来讲,它们的准确位置在哪里,都有哪些业态;从人行来讲,它又包括哪些从业者,等等。对此,笔者曾向国内一些知名的安全学者讨教其义,均各有其表,令人深思。作为工作用语,含糊不得,更不能无解,抑或有解,还得符合逻辑,决无他解,并广为人知。否则,很难保证目标的一致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使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笔者以为,作为以生产领域为工作对象的安全工作者,其目标是通过各项业务的开展,使这一领域所有市场主体都依法以安全的生产形式从事各自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只知道“安全生产领域”,我们的工作(监管)就会陷入片面且有失偏颇,必然难以到位,甚至还会使“安全生产领域”逐渐缩小;因为我们把生产领域中真正需要我们去做工作的那部分弃之不管,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使竞争不公以致恶性循环。如果我们所做的是“生产领域”的安全工作,正如1963年3月3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1]那样来界定工作领域——企业生产中的安全工作——就不会出现监管的盲点,就会使整个“生产领域”成为我们的工作领地而被安全所引领,不断扩大“安全生产领域”,让所有的市场主体都符合条件加入进来,既改善市场环境,又使劳资两利、社会和谐。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有利于生产领域安全工作的角度出发,人们要正视安全用语的混乱和各有其表的远离标准化的现状,以对“安全生产”这个核心词语的研究为起点,举一反三进行梳理,将各种由此而派生的词语和新造的词语列入研究范围,并给出准确定义,创制通用于生产领域的安全术语国家标准,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务实推进打牢基础,以增强生产领域有关安全的各项工作安排、各类信息传递、各种培训、各方面交流的同一性和有效性。

[1] 何光.当代中国的劳动保护[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3300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化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词组安全生产形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