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李子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水作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由来已久。水不仅是万物本源,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行为,成为代表创造和活力的文学意象。中国所特有的水文化现象,使得水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文化意象,形成了水意象的独特审美意蕴,在各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屡屡呈现。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仙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主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文学作品中都能看见水的影子。
学界评析唐代诗人戎昱之诗作的文章与著作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为:中唐写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传人”[1]等,而对于戎昱生活环境与其诗歌创作个性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却鲜有研究。据彭定求等编撰的《全唐诗》所收录的戎昱诗作可知其现存诗112题,合计125首。笔者经统计发现,其中出现水及与水域相关之意象竟多达53首,超过其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水及与水相关的意象几乎遍布戎昱诗作之中,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
《唐才子传校笺·戎昱》中有:“昱,荆南人”[2]之语;《全唐诗》戎昱卷(第二百七十卷) 亦言:“戎昱,荆南人”[3]2998;傅璇琮先生所编《唐代诗人丛考·戎昱考》也对戎昱籍贯有所记述,他认为《唐才子传》与《全唐诗》所云“大致不错”,更据其诗作得出戎昱故乡“大约即为江陵一带”[4]。江陵为楚国郢都所在地,这里积淀深厚的楚地文化滋养着他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其人生追求,也是他一生对自己楚人身份认同的根源。而荆楚文化本源于水,故在其影响下戎昱也对水及近水的地方产生了天然的好感。譬如他自蜀地回到江陵时所作的一首《晚次荆江》:
孤舟大江水,水涉无昏曙。雨暗迷津时,云生望乡处。渔翁闲自乐,樵客纷多虑。秋色湖上山,归心日边树。徒称竹箭美,未得枫林趣。向夕垂钓还,吾从落潮去。[3]3018
诗人夜宿江边,赏景得诗,故诗中写景句几乎句句含水,诗中的每一帧画面都有水的出现。诗中所写之地虽处诗人的家乡,可即便是面对如此熟悉的地方,他也并非视若无睹。在他的眼里,荆江岸边的晚景依然是充满诗意和美感的。又如另一首《江城秋霁》:
霁后江城风景凉,岂堪登眺只堪伤。远天螮蝀收残雨,映水鸬鹚近夕阳。万事无成空过日,十年多难不还乡。不知何处销兹恨,转觉愁随夜夜长。[3]3008
诗人登楼远眺,江水自眼前浩浩流过,雨后的夕阳映在江面,天水一色。这番旷景激发出诗人年华逝去之叹,使其不禁生出伤感,感慨自己多年奔波,却功业难竟。还有一首《云梦故城秋望》: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3]3005
楚地古有云梦大泽,诗人在诗中所说的云梦故城,便是楚之故都郢城,亦是其家乡所在。在此诗中,戎昱让眼前的这片水域跨越了千年,让千年前的江水与而今的江水相接,让千年前的楚大夫屈原与眼前这个失意的自己相连。人不同水同,以水为纽带,使古今二人心绪共通。
如果说上文提及的诗作中多水景,可归因于诗人家乡水系发达,诗人创作就地取材之缘故,那么即便是羁旅异地不在家乡时,戎昱对水的钟情也未减分毫。譬如他有一首《宿湘江》:
九月湘江水漫流,沙边唯览月华秋。金风浦上吹黄叶,一夜纷纷满客舟。[3]3009
此诗前两句描写湘江秋景,后两句流露羁旅乡愁。眼前江景似曾相识,使诗人把对家乡之景的怀念之情转嫁到了眼前有些相似的湘江上。漫漫秋景使戎昱联想到家乡秋日的汉水,亲切之余又增一份思念。
戎昱另有许多的写景之句也都钟情于对水景的描绘,如其《汉上题韦氏庄》 (一说为岑参作)写道:“结茅闻楚客,卜筑汉江边。日落数归鸟,夜深闻扣舷。水痕侵岸柳,山翠借厨烟”[3]3000;《题招提寺》中:“招提精舍好,石壁向江开。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3]3004;《霁雪》中:“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3]3009;《桂城早秋》中:“远客惊秋早,江天夜露新”[3]3019等等。
戎昱一生到过多地,他的生活环境总是不断改变,唯不变的是他心里眼里对水景难解的关注。黄慕白在《戎昱入蜀前后行踪及部分诗歌的系年》中得出,戎昱曾三入长安。第一次入长安是在宝应元年(762) 前后,途中他作了《苦哉行五首》 (诗题下有注:“宝应中过滑州、洛阳后同王季友作”),描写的是安史之乱后,又遇回纥进犯,中州一带战乱后残败凋敝的景象。戎昱此行北上内陆,沿途大江大河不多。但这五首诗中依旧有两首出现了与水相关的意象,如《苦哉行五首》第二首中:“乡国无还期,天津哭流水”[3]2999,与第四首中:“妾家清河边,七叶承貂蝉”[3]2999。即便眼前无流水,戎昱的文思、情思也时时与水相系。又据傅璇琮先生所作《唐代诗人丛考·戎昱考》可知,戎昱在大历三四年左右入蜀之后,曾作诗多首,如《入剑门》 《罗江客舍》 《成都元十八侍御》 《成都暮雨秋》 《云安阻雨》以及两次送别严侍御所作的《送严十五郎之长安》 《成都送严十五之江东》等。其中较有名的是诗人由蜀地归江陵,遇雨滞于道中所作的《云安阻雨》:
日长巴峡雨濛濛,又说归舟路未通。游人不及西江水,先得东流到渚宫。[3]3008
渚宫本是旧楚皇宫,诗人以其代指自己的家乡江陵。以身畔江水与自己相较,言自己滞留中途,无法像西江水那样快一些到达家乡,字句间满是急切的思归之情。
还有其在湖南崔瓘幕时,所作的《湖南春日二首》其一:“自怜春日客长沙,江上无人转忆家。光景却添乡思苦,檐前数片落梅花”[3]3008;其二:“三湘漂寓若流萍,万里湘乡隔洞庭。羁客春来心欲碎,东风莫遣柳条青”[3]3009;以及描写湖南当地风土人情的《采莲曲二首》其一:“虽听采莲曲,讵识采莲心。漾楫爱花远,回船愁浪深。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阴。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3]3014;其二:“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3]3014。这些诗作中意象的选取都少不了水元素,可谓景中有水,情中有水。诗人失意时以水景含情抒怀,愉悦时亦用水景表露欣喜,足可见客居异地的他对与自己家乡近似的水景有着一份难舍的亲近与偏好。
除此之外,戎昱其他各类诗作中也不乏与水相关的影像。
戎昱诗中存在大量的送别怀人之作。无论是送别友人还是异地怀人,其诗歌创作的水域情结在这些诗作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如其在成都第二次送别友人严侍御时所作的《成都送严十五之江东》:“江东万里外,别后几凄凄。峡路花应发,津亭柳正齐。酒倾迟日暮,川阔远天低。心系征帆上,随君到剡溪。”[3]3017这首五言律诗的每一联中都出现了与水相关的意象:长江沿岸的红花绿柳,阔远江面上驶往剡溪的帆船,每个镜头里都以水作背景。又如其在湖南送别友人所作的《湖南雪中留别》:
草草还草草,湖东别离早。何处愁杀人,归鞍雪中道。出门迷辙迹,云水白浩浩。明日武陵西,相思鬓堪老。[3]3002
此诗算不上是专门的写景之诗,诗人在冬日雪中送别友人叙说离情,句句表露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颈联处原本亦应叙情,但其对句却突然转而描写云水相接之景。这种毫无铺垫的写景原是诗人构思未熟,思绪飘乎所导致的缺陷,突兀的写景之句无疑割裂了整首诗情感的连贯性,但也可以理解此处诗人是欲借景抒发天地两茫茫的伤别之感,思绪跳跃恰可反映出戎昱本人对于水域景色的钟情实属情不自禁。
还有戎昱送朋友时所写的《送苏参军》:“忆昨青襟醉里分,酒醒回首怆离群。舟移极浦城初掩,山束长江日早曛。客来有恨空思德,别后谁人更议文。常叹苏生官太屈,应缘才似鲍参军”[3]3006;以及《送李参军》:“好住好住王司户,珍重珍重李参军。一东一西如别鹤,一南一北似浮云。月照疏林千片影,风吹寒水万里纹。别易会难今古事,非是余今独与君。”[3]3017这几首诗中密集出现的“江”“津”“川”“溪”“湖”“浦”“帆”“舟”之类意象均与水密切相关,且诗中描绘的画面均带有江河元素,这分明是诗人谋篇构境时有意剪裁的结果。再如戎昱在伤悼杜甫的《耒阳溪夜行》中所写的: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3]3019
蒋寅先生在《大历诗人研究》一书中评价戎昱是“杜甫的传人”,言戎昱本人对杜甫十分敬慕,更曾在家乡江陵与杜甫会面。故当戎昱夜经友人伤逝之地,便不禁想起二人曾经在故乡渚宫见面的往事。此诗前三联均为写景句,细致刻画月夜江景,直到最后一联才将视角转近,将心事浮上笔端,将自己的怀念与乡愁皆脉脉融于景中,更显韵味深长。又如其怀念友人时所作的《成都元十八侍御》:
不见元生已数朝,浣花溪路去非遥。客舍早知浑寂寞,交情岂谓更萧条。空有寸心思会面,恨无单酌遣相邀。骅骢幸自能驰骤,何惜挥鞭过柞桥。[3]3007
成都可写之盛景颇多,诗人却特选浣花溪入诗,又以柞桥意象呼应,可见其思念友人时,脑中所回忆的画面依旧少不了水的出现。后期戎昱在湖南效力的幕主崔瓘为自己的部下臧玠所杀,戎昱因此生避乱之心时作的《寄梁淑》一诗中回忆与友人梁淑分别时,也出现了“长忆江头执别时”[3]3013这一类似《成都元十八侍御》的情景。
戎昱一生至少有四次入幕的经历,多数时候奔波于任职各地之间。但无论是他在各地幕府任职时向所效力的幕主及其他官员陈情言志时所作的诗中,还是他在仕途遇挫赋闲时感慨述怀所写的诗里,与水相关之意象都从未失宠。譬如《宿桂州江亭呈康端公》中就有“萤光入竹去,水影过江来”[3]3019这样灵光乍现的写景之句。大历九年前后,戎昱在桂州李昌巙幕中受谗后第一次离开李幕所作的《上桂州李大夫》一诗中也有“烟波万里阔,宇宙一身孤”[3]3007之句,他特选取浩渺无垠的烟波为衬景,来表达自己的孤立无援以及遭受谗言不得已而离开的悲愤之情。更有一首有名的七绝《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3]3018
第一句里“寒江”表明天气特征,近户和漫流声的照应则说明诗人是在江边听着江水声。第二句的竹影、明月表明诗人由听转为看。而后第三句以“归梦”二字点题,则可知这寒夜冷月下的泠泠江水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定是因对故乡的思念而夜不能寐,才会静听水声。举头望月,竹影乱的并非明月,而是诗人的心。万籁寂寂间,诗人四顾茫然,就把对故乡的哀愁和思念寄托在眼前这江水之中。后两句是讲思乡之情不受地域的局限,说明他当时应该在洛阳一带,所以思乡之情随他到了洛阳。“归梦不知湖水阔”,言“归梦”中不知道湖水之广阔,不知道万水千山之阻隔。其实诗人不是不知道,而是明知道还是要这样写,明知道不能见还是要做归乡之梦。“阔”既指湖面宽广,也指与故乡的距离太遥远。应该说前两句是铺垫的蓄势,借景物抒发心中的忧愁,后两句是用想象传达深沉的思乡之苦。
除了戎昱寄呈官员的诗外,其抒怀感慨之作也喜选取水景作为书写对象。诸如他在中秋时节写下的《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一诗中有“知称玉人临水见,可怜光彩有余清”[3]3017这样依水写意的浪漫句子。又如其在辰州任职时所作的《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中有“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3]3004之句,表明诗人被远贬辰州,冬至之时,亦站在江头,遥望江水,唯盼能得到召其回京的消息。同时期所作的《岁暮客怀》中也有“惆怅江边柳,依依又欲春”[3]3005之句,言在辰州一年又一年,等着盼着依旧未有召其回京的好消息传来,而江边之柳树却即将迎来又一个新的春天。此句描绘的主体虽是柳树,但亦是江边之柳,故诗句呈现的画面背景依旧是江水。
寓居客乡之时,即便眼前未有含水之景,无景可取,戎昱所作抒怀之诗也依旧喜选取与水有关的典故。如其在《秋日感怀》中写有“日下未驰千里足,天涯徒泛五湖舟”[3]3006之句,便是以范蠡助勾践复国后,泛舟于五湖之上的典故自喻,言自己空怀壮志,无奈却隐于江湖。另存一首《送郑炼师贬辰州》中有“计日西归在,休为泽畔吟”[3]3005之句,取屈原因谗见放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后身投汨罗的故事诚劝自己的好友郑炼师的同时,也流露出自己面对挫折不颓丧的乐观。
诗家评说戎昱,常言其为中唐诗人中最类杜甫的一位。当今学界将戎昱与杜甫进行比较研究的论著也颇多。的确,戎昱在诗歌创作方面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纪实诗人。他以杜甫为楷模,在效仿老杜以诗纪实记事的同时,却也并未磨灭自己的创作个性。即便在其以纪实记事为主的诗歌中,也依旧能够捕捉到水的影子。如其所写的《辰州闻大驾还宫》:
闻道銮舆归魏阙,望云西拜喜成悲。宁知陇水烟销日,再有园林秋荐时。渭水战添亡虏血,秦人生睹旧朝仪。自惭出守辰州畔,不得亲随日月旗。[3]3007
兴元元年(784) 五月,李晟击溃朱泚叛军,德宗自汉中返长安。诗人在得知此消息时,正在辰州任职。他身不能至,唯有遥想长安平叛之战事,特用了一个“畔”字使渭水与自己眼前的辰州之水相呼应,以突显两地距离遥不可及,欣喜之余更添落寞之感。
又如《收襄阳城二首》 (其二)中“五营飞将拥霜戈,百里僵尸满浕河”[3]3014之句,以及《上李常侍》中“旌旗晓过大江西,七校前驱万队齐”[3]3008之句,均选取江河之类的意象入诗。即便连人们评价戎昱豪迈性情时常用到的《上湖南崔中丞》中“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3]3008一句,也能从其他诗中找到同样豁达豪放且含有水元素的陈词,如其《苦辛行》中最尽豪情的那句呼喊:“谁家有酒判一醉,万事从他江水流!”[3]2999
戎昱一生辗转于浙西、长安、蜀地、荆南、湖南、桂州等多地入幕任职,所到所经之处多留有诗作。戴伟华在《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中认为,文人活动地点的变化会影响其诗歌的创作。但是笔者发现,即便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戎昱诸多异时异地所作的诗歌中仍多有与“水”相关的意象。无论戎昱行迹的“移入场”与“移出场”[5]如何变化,无论其诗歌题材、体裁如何改变,他总是钟情于以水作为抒情的媒介。
杜晓勤在《地域文化的整合和盛唐诗歌的艺术精神》中谈到南北朝中后期存在的江左文化、山东文化和关陇文化三大地域文化体系时,言各地域之间文化有别,故诗歌创作风格不同。诗人的创作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均会受到其生活环境的影响,这其中包括生活环境对诗人潜移默化的改变,也包括诗人对所在地文化风俗的主动吸取。戎昱家乡江陵位于汉水之滨,辖区内河网交错,水系发达,这样的自然环境势必会对诗人的审美追求与创作个性产生影响。而从水及水域意象在戎昱诗中的出现频率与所占比例来看,可以明显感到诗人是心中有水的。从他在诗中频繁刻画水景可知其对水有着近乎天然的亲近感,似乎带有水的景色格外能激发诗人的创作冲动,让他自然而然地想要将自己所感所想都赋予其中。戎昱诗歌创作实践中贯穿始终的是强烈的水域情结。这种情结源于生长、生活的环境对他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戎昱在其家乡江陵生活时期,所写诗中提到水或者与水相关意象的不在少数。而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均在异乡,所留存的诗歌中提及水的作品在其诗歌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可观。在戎昱家乡江陵,水在诗人眼中虽然很美,但或是因为所面对的是其十分熟悉的环境,故诗人并不一定会着意以水景为诗,其诗中所涉及的水景大多属客观描摹。而有意选取含有水元素的意象入诗,则是诗人离开家乡后才开始的。在诗人日后赴任、贬谪、放游的漫长岁月中,寓居所在,凡见有水处,便不由得会忆及家乡的汉水,并油然生出一种熟悉感,平添一份亲切,进而勾起其对家乡的思念。可以说,戎昱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水域情结,正是源于他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
[1]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5:114.
[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144.
[3]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0:336.
[5]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北京:中华书局,200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