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衍清
(辽东学院 学报编辑部,辽宁 丹东1180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研和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期刊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为5 020种,覆盖理、工、农、医、交叉学科等各个领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1].然而,与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总体发展规模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期刊在“走出去”方面的差距还很大,其中,英文编辑质量不高是影响这些期刊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因素之一.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曾对中文学术期刊英文题名和摘要进行了抽查,发现在这两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合格率还较低[2].这一情况也引起了国际学界对我国科技期刊英文编辑质量的关注[3].可见,提高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英文编辑质量不容忽视.相对于科技期刊的中文编辑,英文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英文编辑的内容一般限于题名、作者姓名及单位、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其工作一般是在中文编辑之后,通常是在校对阶段后期;较多英文编辑不是编辑部的专职人员,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做编辑工作;1篇稿件的中文处理需几个人,至少经历“三审三校”的过程,而英文内容的编校往往只由1人完成,校对的次数有时也难以保证.因此,虽说英文编辑工作的内容相对较少,但其难度并不低.根据多年的编辑工作经验,本文对如何做好中文科技期刊的英文编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优秀的中文编辑质量是做好英文编辑工作的前提.中文科技期刊在作者投稿时要求要有中文题名、摘要、关键词等部分,但由于论文写作水平的因素,会有一些作者在拟定相关内容时不能符合要求,因此,中文编辑必须对这些部分加以修改.笔者在对某省高校学报自然版的调查中发现,结构式摘要的质量普遍较高,摘要的自含性强、信息量大,对应的英文摘要质量也较高[4],这在中华医学会系统的医学期刊中体现得很明显;指示性摘要的质量参差不齐,信息缺失的现象非常多,如中文题名、摘要及关键词的质量较差,英文摘要的质量就不可能很高.此外,根据一般工作流程,英文编辑是在中文编辑对论文加工后才着手工作的,因此,期刊编辑部在接受投稿时必须要求作者按相应的格式模板对论文进行编排,并认真核对相关项目.中文编辑在初审稿件时也要重视论文英文内容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保证提交给英文编辑的稿件做到“齐、清、定”,不能再有改动,否则就会影响到中、英文内容的一致性.对论文正文及参考文献中涉及的英文内容,中文编辑最好也要主动提示英文编辑进行审校.同时,在校对环节偶尔出现的涉及英文的改动,中文编辑也要及时告知英文编辑,确保上述几项中英文内容、顺序的一致性.每期的英文目录及封面、封底等处的相关内容也要特别注意,不能出错.
有调查发现,我国学术期刊英文编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编辑或校对等技术性问题,而在语法、结构、词语搭配、用词等方面经常出现差错,这些差错的出现反映出作者和编校人员的基本英语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缺失[2],由此可表明,目前中文科技期刊英文编辑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中英文语言的使用上.论文是具有很强逻辑性的文章,遣词造句要求非常严谨,因此英文编辑在根据论文的中文内容开展编辑工作时,必须具备较好的中文理解能力,才能保证英文内容与中文内容丝毫不差.同时,科技英语作为一门专用英语,其语法、修辞、风格等方面也有其自身一些特殊的要求,在遣词造句上与日常英语有明显的区别.比如:生物类论文中动植物的拉丁文名称要用斜体;中文有顿号,英文中没有;科技英语常用的hyphen,en dash及em dash在形式与作用上与中文的连接号也有很大的不同;中文题名中表示副标题多用破折号,英文中则几乎都用冒号,等等.同时,科技英语中有关物理量、SI单位等方面都有专门的符号和用语,不能随意使用.此外,对不同国家的人文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一篇医学论文中,作者将“三级医院”翻译为“tertiary hospital”,但国外读者看到“tertiary hospital”就会一头雾水,因为在国外没有对应的等级划分.三级医院是中国最高等级的医院,因而翻译成“top-level/first class hospital”应该更贴切些.因此,一名合格的英文编辑人员既要有扎实的中文语言基础,又要非常了解科技英语的特殊要求.目前,一些期刊同时选聘两名英文编辑人员共同完成英文编辑工作,一名是专业英语教师或翻译(一般要求有国外进修学习的背景),另一名是英语功底很好的相关学科的专家,这种做法值得推广.此外,也可考虑按地区或行业领域组建专业的英文编辑机构或专家库,以“外包”的方式,按论文所属学科由不同的英文专家进行译校[4],这也会给提高英文编辑质量提供很好的保障.
大多科技期刊编辑集编、校于一身,业务性很强,需要许多专门知识.英文编辑也是一样,在具备很好的语言功底的同时,英文编辑还必须熟练掌握编辑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比如,要明确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及单位、摘要、参考文献等的规范写法,还要掌握校对符号的使用方法,等等.比如,对英文题名的字数、缩略语及冗余词及冠词的要求;作者英文姓名的标注要求;摘要的字数、人称、时态、语态、结构的要求;英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的要求;等等.在这方面,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如GB/T 7713.1—2006《信息与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28039—2011《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CAJ-CD B/T 1—2007《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等,需要英文编辑在工作中必须遵循.同时,国内一些学者的专门论述[5-8]以及国外的英文写作与编辑的文体手册,如《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AIP Style Manual》《The ACS Style Guide:A Manual for Authors and Editors》等,也都值得英文编辑多加学习.此外,英文编辑还要会利用国内外的搜索引擎、数据库及英文在线词典,比如,在核对英文文献时,可利用Google scholar、Springer Link等网站;在查找一些专有名词或规范表达时,可利用“术语在线”、知网的“翻译助手”及“有道词典”“必应词典”等.实践中发现,论文中英文参考文献信息缺失、存在差错的现象广泛存在,在作者姓名缩写、题名、出版者、刊名等项目经常会有偏差,为此,英文编辑必须要会利用上述工具,对相关内容耐心核对,确保各项信息完整、准确.
通过对某省高校学报的英文编辑质量进行的调查发现,英文题名、摘要、版权页中存在的低级错误比较普遍,大都没有配备专职的英文编辑,英文编辑姓名大多标注在不显著的位置,付给的编辑报酬也很低.这些情况表明,科技期刊英文编辑质量不高的原因不仅仅是编辑的语言水平低,重视不够、工作缺乏责任心也是影响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各编辑部应从思想上、待遇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严格英文编辑的选人标准,并采取多种方式促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作风.对于聘用兼职英文编辑的期刊编辑部,应想方设法给这些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如是同一单位的,比如是同一所高校的,可通过学校,合理计算英文编辑的工作量,保证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期刊的编辑工作;如是从外单位聘用的,则要建立便捷、高效的工作流程和通讯条件,在编审费用上也要有足够的投入.
国内外对学术期刊的出版及论文的编排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对英文编辑来说是必须遵守的工作规则.但由于许多中文科技期刊的英文编辑是兼职的,本身还有自己的工作,编辑业务学习的时间难以保证,对论文格式、题名、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的编辑规则掌握得不够[8].据了解,针对英文编辑专门进行培训的只有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每年举办的科技期刊英文编辑培训班,每期培训100人左右,目前已举办了18期,相对于全国5 000多家科技期刊而言,培训的机会还显得较少.为此,有些文献给出了提高英文编辑业务素质的途径[9-11],也可供各编辑部参考.同时,建议对英文编辑最好也能按登记注册制度加以管理,并对接受继续教育做出规定.
日前,上海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对2017年346种科技期刊进行了抽查,发现差错率不超过1(含1)的优秀期刊有49种,约占科技期刊总数的14%;差错率超过1、不超过4(含4)的合格期刊有238种,约占科技期刊总数的69%;差错率超过4的不合格期刊有59种,约占科技期刊总数的17%[12].从这个结果可看出,尽管采用的合格标准是国家对科技期刊提出的最低标准,仍有近20%的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未达标.最近,国家新闻广电总局报刊司发出了《关于对〈报刊质量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将期刊差错率的合格标准提高到了2,如果按这个标准,相信会有更多的科技期刊不合格.合格率检查监督是促进中文科技期刊提高中英文编辑质量的重要手段,但迄今为止,国家对中文学术期刊只进行过2次英文题名和摘要的抽检,并没有进行全面的针对性检查,各省级出版管理部门针对性的检查也未见报道.因此,建议各级各类出版管理部门可在每年的年检中设置专项检查,在开展的各种行业评优活动中也可专设一项英文编辑质量奖,以鼓励科技期刊不断强化这方面工作的管理,也可针对英文编辑开展“优秀编辑”等评奖.
对于一篇论文,中文编辑要经过“三审三校”的编辑过程.从标注的英文编辑的人员情况看,不少中文科技期刊的英文编辑常常只是一个人,对论文的编辑自始至终全由一人完成,因此相应的工作难度较大、出错的概率高,为了能保证编辑质量,英文编辑应多方沟通和交流,以深化对论文内容理解,提高科技英语翻译水平和编校质量.
一般来说,英文编辑是在中文编辑定稿后才开展工作的.经过审稿程序后,中文编辑对论文的理解会很深入,对相关内容的把握也更准确.而且,中文编辑大都是根据所学专业按栏目进行分工的,相比英文编辑具有更好的知识背景.而英文编辑接触论文时间短、专业相差大,因此有必要在工作中保持与中文编辑的密切沟通.比如,对中文本身理解上就比较难的内容,英文编辑要将翻译后的英文内容与中文编辑进行核对或咨询,确保中、英文含义的一致性.此外,校对过程中出现的中文题名、摘要、关键词等部分的个别调整,英文编辑也要协同中文编辑对英文作相应更改,不能疏漏.
论文原始英文内容可能会有不完整的地方,需要作者加以补充;许多论文中经常会在图表中有英文词语,但按中文科技期刊的要求,需要改成中文,而这些词语常常是专业术语或缩写,应与作者沟通后修改;还有时作者使用的是英制等非国际单位,也需要联系作者进行换算、修改.为此,中文编辑提交给英文编辑的稿件中,一定要附上作者的通讯方式,以便英文编辑在工作中能联系到作者.
中文科技期刊英文编辑单兵作战的较多,由于专业领域所限,难免会有难以翻译的情况,此时应主动与其他杂志的同行沟通,了解该领域国际通行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使论文读起来更加“地道”,符合欧美国家的习惯.同时吸取他刊在英文编辑工作中的好的做法,做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目前,我国建立了国家级及省、市级的科技期刊编辑研究会、学会等组织,这些组织在开展活动中应为英文编辑的交流创造条件,比如,可以设置专门的分委会等机构及组织专门的学术交流活动等.
国内中文科技期刊大多数已加入不同的国际数据库,它们是期刊走出国门的重要媒介,也是评价期刊英文编辑质量最权威的机构,因此,如能多与他们沟通,听取他们或者通过他们反馈国外读者对期刊英文编辑质量的意见,对改进英文编辑工作、提高英文编辑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中文科技期刊的英文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目前的质量还差强人意,要提高期刊的信息传播质量,需要英文编辑人员、编辑部、主办单位、出版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