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研究

2018-01-01 06:13:54孙立龙董凡铭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发展

孙立龙,董凡铭

(1.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工艺美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2;2.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高校是青年人学习知识、练就本领、追逐梦想的摇篮,也是优秀文化得以保留、传承、弘扬和创造的基地.面对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高校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前沿阵地,必须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培养青年人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凝聚了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特色.自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北美兴起全人教育思潮以来,全人教育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院校,并且在上世纪末,在国际教育界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高速发展的大众化阶段,高校体育文化同样需要创新发展,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通过引入全人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增强体魄、磨炼意志、丰富心智、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既是学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必然需求.因此,在全人教育理念下进行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全人教育与高校体育文化

1.1 全人教育

美国学者隆·米勒作为第一个正式提出全人教育概念的先行者,他认为全人教育包含了进步主义、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全脑开发教育、体制外教育、协同学习、地球教育等教育思想[1].我国教育专家文辅相将全人教育诠释为“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且要使他们成为有智慧、有教养的人,让他们的知识得以不断充实,智慧得以不断激发,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得以不断提升[2].”学者刘宝存则认为所谓的“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完整的人”,是指“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会一体的人[3].”结合中外教育家对全人教育的观点,综合认为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然后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最后是完善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其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4].

1.2 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内涵.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是指高校师生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师生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体育生活方式、体育行为模式和体育意识等体育文化现象[5].高校体育文化有精神层面、行为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3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是核心层面,涵盖了高校上下坚守的体育文化信念和价值标准;行为制度层面涵盖了高校体育制度、章程以及组织机构体系建设内容;物质层面涵盖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内容.

2 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

2.1 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每一个社会组织机构都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环境的变化,做出与时俱进的大胆探索和创新,高校组织也不例外.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不断立足现实,剔除糟粕,从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和精华,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与沉淀,形成自身院校独特个性的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因此,高校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科学定位,坚持特色发展基础上,明确符合现实情况的发展目标.高校体育文化在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剧烈冲击时,不仅需要立足本民族实际地继承发扬、彰显特色,而且还要站在国际高度学会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最终形成高校体育文化创新.

2.2 高校师生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特殊表现

高校体育文化创新要从文化自觉做起,对体育文化进行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首先对自己的体育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不仅对优势有清晰认识,而且对短板有深刻辨识,还要了解和认识国外高校体育文化和国内其他高校体育文化,处理好自身高校体育文化与外部体育文化的关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倡的“文化自觉”观值得学习借鉴.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6]十六字箴言,在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东方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等不同体育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应该秉持这个态度和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前沿阵地,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目的是结合国际国内新发展要求,切实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引领作用.

2.3 践行全人教育理念的内在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肩负着未来祖国建设发展的重任,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大学生内心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就业诸多方面的压力,帮助大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的突出问题.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可通过大学文化的作用而得到全面有效实施[7].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文化,推行全人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良好的体育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习惯,通过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结合促进心境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智慧与力量的公平较量中,形成思想的独立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3 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以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为首的一些一流高校正在为实现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而努力,高校间互相比拼竞争的项目更多地集中在办学条件、生均经费、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学科排名等方面,而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项目在高校竞争中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例如,很多美国高校都取消了体育必修课,也不会硬性要求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然而高校却能花费大量资金打造自己学校的体育强项,为国家培养体育精英参加全国联赛,可见高校参与竞技体育之风依然盛行.相比国外众多常青藤大学而言,我国建校时间超过一百年的高校屈指可数,普遍缺乏浓厚的文化底蕴,尤其在体育文化方面存在严重缺失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3.1 高校体育文化缺乏人文关怀

文化底蕴不浓厚的大学很难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提到高校体育文化,大多直接联想到的就是各种体育社团和各类健身俱乐部文化,这更多体现高校体育文化的休闲娱乐功能,通过让大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挖掘学生在某个项目上的优势和特长.相比规范化程度高的体育课,大学生更乐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能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多方面需求.尽管如此,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受到参加者参与能动性和积极性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时间、空间、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覆盖全体师生积极参与、达到放松和锻炼的目的,缺少全员性参与.此外,规范化程度高的体育课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身心的个体差异情况,缺少因材施教的灵活性,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文化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休闲娱乐功能只是体育文化诸多功能的一种,还有很多功能应该充分展现.必须意识到高校体育文化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通过体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磨炼意志、奋勇拼搏、团结协作、公平竞争,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技巧的灵活掌握能力,增长智慧才能;帮助学生进行科学量化和适合强度的运动,刺激身体器官系统,促进其增强健康意识;培养大学生具备对身体运动美的正确理解能力,使他们成为能够为祖国建设发展勇于担当和付出的有为青年.

3.2 高等院校体育文化趋同化现象严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高校发展日趋走向成熟,高校规律性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在统一性和多样性两方面.正因为高校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才适合给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提供成长发展所需的环境,高校体育文化也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发展多样性.然而很多高校体育文化缺乏个性特色,普遍在课程内容上求大、求齐、求全,在缺少科学的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片面追崇并开设时下新兴流行项目,对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体育项目逐渐忽视,没有考虑体育文化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有些高校争先恐后地申报体育学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千方百计地提高高校传统竞技赛项的排名,造成了大部分高校不能深入扎实地融入体育竞技赛项发展中,无法实质性地培养一批体育精英,因此整体竞技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文化的特色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高校文化的特色,例如,清华大学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作为清华体育精神,并提出了“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和“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8].在我国像清华大学这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文化的各级各类院校实属不多.

3.3 高校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存在异化倾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作为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人们的意识形态也会受到物质生活的影响,高校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不自觉的转变,特别是异化倾向尤为突出.高校体育竞赛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后,赛事水平、公众关注度、高校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可小觑的问题.例如,赛事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弄虚作假、服用违禁药物、冒名顶替等不堪现象在高校也逐渐滋生和蔓延.一些高校领导将体育文化建设束之高阁,而热衷于参与各类体育赛项,把追求体育赛项排名、提高院校知名度作为第一目标,缺乏对体育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因此很难实现高校体育文化深层次的内涵发展.体育教学中形式化现象严重,缺乏对体育精神实质内容的弘扬,体育教学评价看重数据分析,轻视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的实际需求状况.许多高校将体育看成是无关紧要的项目,只是为了应承领导的行政指令,才开展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在种种背景下,高校体育价值观念会给大学生体育实践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导致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存在严重缺失和不足.

4 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路径选择

4.1 融入全人教育理念,形成师生共成长的高校体育人文氛围

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它是全校师生历经长年累月的体育实践创造发展的,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创新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观,融入全人教育理念,建立教学相长、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自身也要发展成为具备“全人”素质的人才,用自己的示范引领作用,感染和影响学生的言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全人教育理念倡导的是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体育运动,积极投身到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进而实现人的整体性发展.学生要大胆探索,敢于发问,在高校体育文化创新中多与教师进行交流,为其出谋划策.树立全人教育理念,不断满足师生们对体育精神文化的迫切需求,用制度规范保障自身体育权益,通过营造丰富多彩的体育氛围充实体育文化的情感世界.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实现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必须注重人文教育,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全校形成和谐健康的文化互动氛围,将指令性的行政管理干预程度逐渐降低.

4.2 注重高校体育文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创新发展

高校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所在,是国家和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率先引领文化发展,坚持文化创新.高校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前沿阵地,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文化创新能力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内在要求.高校间竞争发展更多的是集中在自身文化是否具有鲜明特点,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所高校.由于每所高校所处的环境各异,因此必须结合其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来开展个性鲜明的高校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最好的全人教育.体育行为模式创新方面,UIC(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简称)体育文化课程从零开始,历经近8 年,已发展成为一个日渐成熟的课程体系,是践行全人教育理念的一个成功范例[9].它将体育文化课程设定为体育项目技能技巧的学习和应用;体育项目文化价值、历史背景、比赛法则、礼仪规范的认知;体育精神、道德,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能力的养成3个目标,这3个体育文化目标是与全人教育目标相互呼应渗透、一脉相承的子目标与总目标的关系.在体育文化课程内容体系上,包括高尔夫、体育舞蹈、日本弓道、舞龙舞狮、中华射道等正式课程和寒暑假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体育俱乐部、社团和协会、校运动代表队、校内外体育活动和比赛、体育文化系列讲座等辅助课程.通过体验式学习给师生带来乐趣,达到教师角色的多元化转变,重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科目,实现更好地因材施教,同时,不仅注重文化传承,而且具有国际化视野[10].可以说UIC全人教育中心的体育文化,既是对本民族一脉相承的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承,又是对国外多元文化与时俱进的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唯有坚持不懈地发展创新,才能顺应时代的新要求,展现高校体育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4.3 纠正价值观念异化倾向,构建“四位一体”的高校体育文化体系

首先,加强建设具有感召力和辐射力的高校体育精神文化.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8].”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创新发展不仅要与高校的办学理念、院训精神、价值追求相得益彰,而且要与新时期的体育价值导向和体育育人的内涵要求保持高度统一.北京大学提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大体育观”,清华大学坚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全面办学理念.这些都是全人教育理念下对发展体育重要性的经典诠释.

其次,加强建设富有人文关怀的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大学生日常生活作息都受到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的影响和感染,体育馆、足球场等有形的建筑物在满足师生各种各样体育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成为无声的教育者,传播体育人文讯息,呈现个性化的文化风格,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次,加强建设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高校体育制度文化.规范性强的体育制度能够助推体育教育价值的实现,将高校的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充分展现,帮助学生树立体育方面的自律意识,增强责任和担当意识,塑造健全人格,形成弘扬正能量的体育文化氛围,引导高校师生形成正确的独立思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加强建设富有体育实践魅力的行为文化.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实践中,通过高校体育行为文化渲染阳光体育、健康体育的体育文化氛围.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体育课程选择上,满足民族性、高雅性、实用性等不同层面培养需求.丰富创新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载体,通过举办别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节、社团活动、体育竞技比赛,让师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11].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