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风险及其原因分析

2018-01-01 05:22:05石红璆查代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转基因道德食品

石红璆,查代明

(九江学院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西九江 332000)

众所周知,转基因技术为人类带来了诸多利益。然而,转基因技术本身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比如,操作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应用安全具有不确定性,应用领域具有不确定性,这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埋下了隐患。此外,由于我国法律制度与道德约束的不完善,部分个人和团体容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因此,笔者主要从转基因技术的不确定性、经济利益的驱动、相关法律制度和道德体系的不完善3个层面分析了转基因食品潜在风险产生的原因。

1 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风险

1.1人体健康风险

1.1.1毒害作用。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不同,它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外源基因到生物体产生的新品种,而导入的基因通常来自于其他的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1]。由于被导入的基因来源广泛,于是有人担心可能会导入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基因。虽然被导入的基因在短期内无法被发现和证实对人体产生危害,但如果人类食用了这些转基因食物,也很难想象它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也有人依据具体的案例(如普斯陶伊马铃薯事件、俄罗斯之声转基因大豆事件、转基因玉米诱发肿瘤事件等)来推论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类健康具有毒害作用[2]。他们认为,既然动物吃了转基因食品都有害,难道人类食用了这种转基因食品就一定不会有副作用吗?虽然这些事件后来被证实存在缺陷和失误,但是这些报道难免不会引起公众的担忧和恐慌。

1.1.2过敏反应。食物过敏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将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当作抗原物质而产生的异常反应[3]。由于转基因食品引入了外源基因,这些外源基因会产生食品中本来不存在的成分,可能会增加这些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过敏风险。例如,将鱼的基因转入小麦、番茄的基因组中,原本对小麦、番茄不过敏的人很有可能对转入鱼基因的小麦和番茄产生过敏反应。如果对这类食品未加标识或是标识不全,很有可能对消费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过敏风险。

1.1.3抗药性。在培养转基因食品时,通常采用抗性基因进行筛选,如果选用了有临床治疗作用的抗性基因,并且当人们食用这些转基因食品后,这些抗性基因可能会水平转移到肠道的致病微生物中,从而增加它们的抗药性,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4]。

1.1.4改变食品营养品质。有人担心,外源基因在导入的过程中可能使原有基因发生错码、移码、基因缺失等突变而改变其蛋白质表达,从而无法预测外源基因在食品中所产生的效应,因此不能排除外源基因不会破坏或降低食品中营养成分的风险[5]。

1.2生态环境风险

1.2.1演变成超级杂草。转基因作物演变成超级杂草的方式主要有2种。一方面,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演变成超级杂草。具有抗性的转基因作物相对于常规物种而言,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因此它对于下茬作物或其他作物而言,可能会演变成难以控制的超级杂草。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可能使野生近源种和常规杂草本身成为更加难以控制的杂草。当一些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中的抗性基因逃逸至野生近源种或杂草中后,或是长期使用除草剂后,这些植物就无形中具有了抗除草剂特性,成为难以管理与控制的超级杂草,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危害[6]。

1.2.2影响生物多样性。目前,部分科学家认为,释放到环境中的转基因作物除了具有抗细菌、抗虫和抗病毒等功能外,它们的大规模单一化种植也势必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由于不同类型BT蛋白具有不同的杀虫谱,因此不同BT基因的表达很可能会造成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众多非靶标昆虫的减少或灭绝[7]。这种影响主要取决于转基因作物中BT蛋白的浓度以及昆虫对BT蛋白的敏感程度。有报道指出,大多数转BT基因玉米花粉可能会对非靶标昆虫产生不利影响。Hilbeck等[8]用转BT基因玉米喂养欧洲玉米螟,然后用后者作为草蛉的食物,结果发现草蛉在食用这些欧洲玉米螟后,其发育期延长、死亡率也升高。Watkinson等[9]从种群模拟得出,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虽然可以很好地控制杂草,与此同时却极大地减少了云雀的食物来源,致使云雀的种群数量受到较大影响。由此可知,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大量种植,势必会影响相关生物的生存与繁殖,从而威胁生物多样性。

1.2.3引起基因污染。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基因修饰和重组食品,可能因为各种利益的驱动而堂而皇之地从封闭实验室进入食物链、再进入生物链,这不仅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发展规律,而且很有可能造成整个生物圈的基因污染[10]。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来证实这一观点,但也不能排除基因污染的可能性。

2 引发转基因食品潜在风险的主要原因

2.1转基因技术的不确定性

2.1.1操作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转基因技术并非公开描述的那种精确的科学,在构建转基因生物的过程中,外源基因随机整合到受体生物的基因组中,这种随机整合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在理论上,转基因技术要求将外源基因精确整合到特异位点上,但是实际上这是无法做到的,即使是精确整合到指定的位点上,也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测的影响。因此,构建转基因生物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导致其产生效应的不确定性,整合位点的非精确性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副作用[11]。

2.1.2应用安全具有不确定性。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就引发了有关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学术争议。当时人们就担心,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生物一旦逃逸到环境中,有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虽然目前没有科学证据来证实转基因技术应用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等的危害,并且自转基因技术应用推广以来,美国、阿根廷等一些国家的居民连续食用转基因食品后也并未产生任何不良反应,但是也无法排除转基因技术产生危害的可能性。虽然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只经历了短暂的20年时间,但是人们可能需要花30年、50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才能证实它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等的不良影响。因此,随着转基因技术应用逐步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其潜在的弊端和人造的特性也会被逐渐流传下来,从而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2.1.3应用领域具有不确定性。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在短暂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并逐步应用到农业、医药、食品、环保、军事等领域。通过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人类可以从中获取众多福利,与此同时,其潜在威胁也被进一步扩散。例如,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这一技术制造出具有大规模杀伤力的种族基因武器,这种基因武器是针对特定人群制造出的具有感染能力的致病细菌或病毒,以达到灭绝某个种族或国家的目的。

2.2经济利益的驱动

2.2.1收益大于支出的诱惑。转基因食品具有许多优点,相比传统食品,它具有成本低、利润高、产量大、便于储藏等特点。例如,控熟型转基因食品,为满足市场需求,科学家可以通过相关技术使转基因食品成熟期延迟或提前,最典型的例子是延熟型番茄,这种番茄相比传统番茄,皮厚、便于储存和运输,从而降低各种投入,增加收益。再比如转基因水稻,与杂交水稻相比,其可以减少劳动强度、节省投入成本、大幅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量、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等。据统计,1996—2009年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为农业带来了约65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其中56%属于可观的产量收益,44%是降低生产成本所带来的收益[12]。转基因食品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不仅为利益相关者带来了新的契机,也直接推动了利益相关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及其广泛应用。

2.2.2收益大于风险的负向激励。从利益层面讲,转基因食品的优点不能否认,但是也不能忽略它潜在的风险。部分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一旦进入环境释放阶段,其对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破坏性将无法被控制,因此,在他们看来,人类应该谨慎对待转基因食品。然而,另一些利益相关者虽然认识到转基因食品所带来的危害性,但他们认为,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风险仅仅是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而收益却是实实在在的,因此他们并不能成功地杜绝对转基因食品的应用和推广。众所周知,目前全球转基因技术主要被孟山都、杜邦、先正达、利马格兰等跨国公司所垄断,其中部分个人和集体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忽视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抛弃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责任心,通过各种途径隐瞒风险并大力推广他们的转基因产品,导致公众无法知情。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些利益团体所享有的专利权的确受到法律保护,但是他们刻意隐瞒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并将消费者作为转基因食品试验对象的这一行为已经直接地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因此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法律,也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相违背。

2.3相关法律制度和道德体系的不完善

2.3.1法律制度不健全。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加强转基因食品的规范和管理,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法主体层次低、权威性不高。目前我国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立法规定一般是由农业部、科技部和卫生部这3个部门来颁布的,因此还停留在部门规章层面,与权威机构出台的法律相比,其权威性难免有些欠缺、法律效力也比较薄弱[13]。由于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在执法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各部门之间发生冲突,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部门的执法力度。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一些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如《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但不难发现,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专门立法,相关立法还主要集中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产品方面,而且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统一的规范,不能有效地发挥法律的应有效率。如果我国制定了一部高权威、高效率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相关部门的权利与责任,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许多违法乱纪现象的滋生[14]。第二,多主体共同监管。目前我国比较全面的食品管理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它不仅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及其职责范围,也确立了食品安全的“分段监管”体制。例如《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分别对食品的生产与流通以及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关于食品安全监管这一工作,县级以上的部门就多达5个,它们分别是卫生行政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农业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各部门各自做好本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力图做到无缝监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执法状况。当前我国转基因大米并未获准进行商业化种植,根据多家媒体报道,记者在武汉市的一家大型超市购买了5种大米,其中有3种含有转基因成分。2010年至今,在中国出口欧盟的大米制品中,检测出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次数多达50次,不合理的监管体制是导致执法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15]。转基因食品从种植到消费要经历许多环节,同时每个环节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结果导致监管难度大、成本高,有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相互推诿,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管逐渐由“谁都管”过渡到“谁都难管”[16]。而且,一旦发生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各部门的态度与节奏并不能保持一致,某些部门甚至将各自的管理权画地为牢,不愿向外多迈出半步,以此作为自己的挡箭牌。这种“多头监管”的格局极易导致有关部门权责不分,进而引发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的局面,也为不法分子提高了“黑色产业”的发展空间。

2.3.2道德体系滞后。转基因食品的道德风险不仅与转基因技术的不确定性、经济利益的驱动等因素有关,也与道德约束的缺失息息相关。首先,相关主体的道德意识淡薄,导致转基因食品领域道德约束的缺失。由于相关主体缺乏基本的伦理道德常识,导致他们对转基因食品引发的基本道德问题认识不足,人们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与危害还无法得到有效的预测和控制,从而在转基因食品的权益与风险责任之间,他们更倾向于前者,即他们更关注自身的权益,而没有充分考虑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同时也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明确,导致道德约束的缺失。其次,相关主体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导致转基因食品领域道德约束的缺失。虽然部分主体能够认识到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道德风险,但是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他们逐渐偏离正确的价值观,抛弃基本的道德底线,在经济利益与风险责任之间,做出不合理的选择,从而使转基因食品道德规范不能发挥应有的约束作用。由此可知,只有从内心真正认识和建立起转基因技术的道德约束机制,才能有效避免转基因技术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使转基因技术与人类、自然之间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和谐发展。 最后,道德变革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转基因食品发展的速度,导致道德的约束力不够。在当今时代,转基因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相应的道德规范却停滞不前甚至在退步,高速发展的转基因技术不仅对原有的道德规范形成了破坏与冲击,也导致了一些违法乱纪、诚信缺失等现象的盛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道德规范的引导,人类不能一味地发展转基因技术而不顾基本的道德,这样会导致对人类和自然的不可逆伤害。转基因技术与伦理之间应该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道德规范与时俱进,也是对转基因技术的一种支持和保护。

3 结语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逐步推广与应用,转基因食品也被广泛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传统食品相比,转基因食品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新的契机,例如,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食物营养成分、拓宽食品来源等。然而,当政府、科学家等利益相关者一味地沉浸于转基因食品带来的丰硕成果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为避免这些风险,该研究主要从转基因技术的不确定性、经济利益的驱动、法律与道德的不完善这几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风险的可能原因,以便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转基因技术,协调好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朝着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方向健康发展。

[1] 宋欢,王坤立,许文涛,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4,35(15):295-303.

[2] 梁力文,邢永忠.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理性争论[J].遗传,2015,37(11):1075-1085.

[3] 沈孝宙.遗传工程食物的健康安全性问题[J].生物工程进展,2001,21(5):9-17.

[4] 孙海燕,张威威.转基因食品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32-9133.

[5] 孔屏.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趋势[J].职业与健康,2014,30(5):705-708.

[6] HANSON B D,MALLORY-SMITH C A,PRICE W J,et al.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Potential for movement of herbicide resistance from wheat to jointed goatgrass(Aegilopscylindrica)[J].Weed technology,2005,19(3):674-682.

[7] STOTZKY G.Persistence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in soil of insecticidal proteins fromBacillusthuringiensisand of bacterial DNA bound on clays and humic acid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0,29(3):691-705.

[8] HILBECK A,BAUMGARTNER M,FRIED P M,et al.Effects of transgenicBacillusthuringiensiscorn-fed prey on mortality and development time of immatureChrysoperlacornea(Neuroptera:Chrysopidae)[J].Environmental entomology,1998,27(2):480-487.

[9] WATKINSON A R,FRECKLETON R P,ROBINSON R A,et al.Predictions of biodiversity response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herbicide-tolerant crops[J].Science,2000,289(5484):1554-1557.

[10] 卢媛.转基因技术伦理道德问题探析[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11] 曾北危.转基因生物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2] JAMES C.2013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4,34(1):1-8.

[13] 陈志群.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控制[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5.

[14] 吕倩.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工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15] 彭利国,李旭东.中国转基因安全摸底[N].南方周末,2011-05-12(C13).

[16] 王明远.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模式及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25(2):169-172.

猜你喜欢
转基因道德食品
探秘转基因
学与玩(2022年10期)2022-11-23 08:32:00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00
转基因,你吃了吗?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06-05 07:12:08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19:07:36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
创新科技(2015年1期)2015-12-24 06:23:21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