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平,王艺菲,张 禧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雅安 62501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加强“三农”工作,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任务。因此,必须针对目前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以优化农业结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服务体系社会化建设等为切入点,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志[2]。与传统农业产业体系不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完善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先进的生产要素投入、高效的市场化运作、合理的产业布局、多元化的产业功能等“现代”特征[3],其主要特征是农业产业发展中突出高新技术的现代性,展示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健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注重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1端牢饭碗,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2013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4]”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因此,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构建供给稳定、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首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其次,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占补平衡要注重空间均衡、生态效应,探索重大建设项目国家统筹补充耕地办法,探索建设占用耕地补充责任的多元化实现途径,推进补充耕地的跨区域国家统筹,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第三,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种子、植保和粮食丰产科技等工程,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和促进经济增长,确保稻谷、小麦等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第四,完善粮食安全系统。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库存及进出口的监测和调控,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维护国内粮食市场稳定。
1.2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优化农业结构,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先,要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发展。重点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大豆、林果等生产基地建设;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区畜牧业;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促进奶业优质安全发展;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其次,要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第三,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3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快完善农业标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产地安全管理,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强化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治理,严格食用农产品添加剂控制标准,强化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支持品牌化营销。其次,要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高效施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第三,要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健全农产品贸易调控机制,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在确保供给安全条件下,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适度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建立规模化海外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跨国公司;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支持开展多双边农业技术合作。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推进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拼消耗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发展依靠人力畜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重点是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因此,要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2.1强化科技支撑,完善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完善现代农业科技体系,一方面要抓好农业科技创新,改善农业重点实验室创新条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加快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推广高产优质适宜机械化品种和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发展现代种业,开展良种重大科技攻关,实施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另一方面,要健全和激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保证对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投入,坚持国家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
2.2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5]。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重点要在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和标准化建设上下功夫。首先,完善农机政策扶持体系。完善各项配套法规,抓好扶持政策的落实,依法促进、依法监管,为农机化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其次,加快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为重点,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提供农机作业系列化、专业化服务,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第三,抓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要加大对农民特别是农机化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和农机大户的服务能力和直面市场的经营水平。第四,加大农机监督管理。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机产品的试验鉴定和质量认证工作水平;加强对农机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构筑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技术检审、执法监控三大防线。
2.3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首先,加强城乡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融合。其次,加快公用农业数据库建设,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第三,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有机组合,重点是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是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显著标志[6]。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3.1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首先,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重点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通过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在此基础上,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3.2完善政策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要健全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政策体系,在财政、金融、保险、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商联盟等新型经营模式发展;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体系,优先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使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3.3加强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必须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把返乡农民工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探索开展政府购买农民工创业培训公益性服务试点,引导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农民”;要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调动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积极性,鼓励面向农业的各种科研机构、高校、非政府组织、民办教育等教育机构服务于农村教育,提供面向现代农业的多层次职业教育,多形式地解决农村劳动力产业技能的形成;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重塑农民的商品理念、竞争理念和效益理念,形成现代农业经营意识,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在新的时期,突出社会化,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可以有效地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到农业生产中,不断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4.1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体系。首先,要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服务组织。根据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不同需要和专业特点来培育现代农业服务组织,积极发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承包作业、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等服务,支持开展粮食烘干、农机场库棚、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服务,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模式,通过服务规模化带动生产规模化。其次,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要完善相关政策,激励和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服务。
4.2创新服务机制,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创新服务机制,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促进社会化服务从农业生产单个环节向全程生产服务转变,从小规模分散服务向大规模整建制服务转变,从资源消耗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要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加强试点政策实施的业务指导、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确保试点工作的执行落实;要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有效模式,根据环境容量优化生产布局,进一步提高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要大力营造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良好环境,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鼓励引导广大农民和各类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
4.3加强流通设施建设,实现农产品新型流通首先,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完善农村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要采取优惠财税措施,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网络,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行动,在搞活流通中促进农民增收。其次,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新型流通。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尤其是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7]。要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实施“快递下乡”工程;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等标准体系,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就是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主要体现在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3个方面。
5.1强化农业基础,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增加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保证,是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8]。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一,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现代农业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第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推进整合统筹,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用于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第三,完善补贴制度。近几年实行的各项补贴政策,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要逐步扩大“绿箱”补贴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政策;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种粮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
5.2加强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完善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第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和市场体系。第二,探索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继续实施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化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第三,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要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和吞吐调节机制,引导流通、加工企业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收储,推进智慧粮库建设和节粮减损。
5.3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首先,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省级联社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多形式农村金融机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其次,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韩长赋.构建三大体系 推进农业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05-18(15).
[3] 曹慧,郭永田,刘景景,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1-36.
[4] 新华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25(0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01).
[6]“十三五”规划:推进农业现代化[EB/OL].(2016-03-05)[2017-11-10].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03/05/t20160305_9301170.shtml.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6-01-28(10).
[8]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A/OL].(2007-01-31)[2017-11-10].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070131/17796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