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合肥市虹桥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1)
随着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习方式都有很大的改变。音乐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转变教育观念。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已不单纯是教会学生一首歌或是使学生认识一些简谱、五线谱之类。音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因此,当前,音乐素养的学习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什么是音乐素养?音乐素养是指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它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和音乐知识等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也是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和欣赏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音乐学习活动中,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把音乐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比如,一节音乐欣赏课,学生既要有理解作品背景、作者创作、作品内容的能力,也要有辨听作品结构、主题旋律的能力,还包括甄别不同乐器音色、情绪变化、力度强弱的能力和用各种线条、肢体语言、乐器演奏等方式表达的创造能力。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反过来也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这本身就是音乐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一节好的音乐欣赏课,能够达到陶冶情操,锤炼意志,培养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目的。
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将音乐素养的学习与教学环节有机结合,不可生搬硬套,只注重表面形式,而是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比如,在设计人教版第五册下《清晨》这一节课时,我将人文素养与音乐素养有机结合。在导入环节,我这样设计:让学生和我共同完成一幅画,先出示一幅未完成的晨景图,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清晨会有哪些景象。老师将这些景象一一画出。这一环节,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在学习歌曲环节,我又这样设计:让学生先自行模仿公鸡叫,并说出此时的心情如何,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不是学会简单的模仿,而是学会表现音乐形象,更充分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音乐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音乐知识的学习,还有对音乐作品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音乐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师只满足于教会一首歌,只考虑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形式上做足了文章,课堂上表现得热热闹闹,至于上完一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技能,不得而知。尤其是那些视唱、读谱能力很慢的学生,也只能跟老师跌跌撞撞地往前跑,掉队的学生不在少数。有些公开课,也是表演多于真实,形式多于内容。教师只顾完成教学任务,教得肤浅,学得不实。整个过程,忽略了我们真正的核心——音乐素养的培养。因此,音乐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紧紧围绕音乐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应有音乐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教师是引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的使者。作为音乐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合作者,教师不仅角色在改变,教学的行为也在改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教育理念要适应现代音乐教学的需求,更好地胜任音乐教学工作。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思想,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特别是要虚心学习,开阔视野,掌握一些音乐技能,如吹拉弹唱。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才能驾驭好教学工作。如果课堂上缺乏音乐素养的学习,就等于面对一个个机械地弹奏和歌唱的机器人,是无法去理解音乐、懂得音乐、表现音乐的。而音乐素养,就恰恰让富有技能的“机器人”有了情感,成为在音乐活动中富有表现力的“人”,去感受音乐世界的美好意境。因此,音乐教师不仅要开阔眼界,打开教学思路,更重要的是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只有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