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勇
(肥西县山南学区中心学校 安徽合肥 231200)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把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能力,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数学思维,从本质上去看待数学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并有意识地去观察数学的表象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儿童的好奇心强、以直觉思维为主的特点,创设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实施有效教学,把枯燥、难以理解的数字知识变为直观、形象、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把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实践,来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变得愿学、乐学。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民币的价值、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笔者在课前就和同学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布置学生分别带来不同的水果、玩具、学习用品以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面值20元以下,用自己的零花钱)等。上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把课桌椅在教室中间围成一个方形,并把同学们带来的水果、玩具、学习用品分类摆在课桌上,给每种物品都贴上价格标签,办起了一个“小超市”。小超市分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指派两名学生当收银员(学生可以申请轮流当收银员)。上课了,老师把活动规则跟大家说明清楚,然后让学生模拟商场,分组在不同的区域自由活动。于是,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迅速行动起来,积极购物,大胆尝试,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气氛热烈。他们学看价格标签、付款、找零,有的甚至学会了砍价。 通过两节课近一个半小时的学习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得到了充分的互动,同学们有学有问、无拘无束,在快乐中认识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会了使用人民币,认识了人民币的价值,掌握了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不再是抽象的数字,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留心,处处都有数学;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数学意识和数学敏感性的形成,提升了数学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与许多事物都有密切的联系,将这些事物合理地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新的认识,不再简单地认为数学只是一门知识科目,学习数学仅仅是应付考试而已。现行数学教材,图文并茂,知识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运用课本中的多彩图形,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引导,创造多维的学习环境,努力打造有活力的数学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把图形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事物的表象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这一章节,教材给出了丰富的图形资料,有旅游景点的电动缆车、游乐场的旋转飞机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教学时如果能抓住这些图形的特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将数学知识合理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数学课堂充实且富有活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很多,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才能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也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它能够应用于生活、服务生活,教育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我们在教学“时间”相关知识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给自己制订不同季节的作息时间表,合理地运用和掌握自己的作息时间,以便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时间”的理解,使他们学会合理运用时间。学习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知识后,就要指导学生不仅要建立面积的表象意识,还要把面积计算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运用公式计算教室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比如用面积相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地砖铺教室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地砖。假设每块地砖30元,教室全部贴上这种地砖最少需要多少钱?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又让他们感受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提高探究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收到培养探究能力,提升数学素养的效果。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每周至少带领学生开展两节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或是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时,如果仅仅依靠教室里的有限资源,教师创设再动人的情境,使用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千米”这个概念,知道一千米到底有多长。于是笔者利用数学活动课,把学生带到学校操场上,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操场跑道的长度,告诉学生400米跑道,走两圈半就是1千米,100米跑道,走五个来回就是1千米,然后分组让学生在100米和400米的跑道上分别走一走,体会一下十个100米和两个半400米的长度,并且要求同学们记下需要的时间,走了多少步,再用同样的时间或步数量一量上学路上1千米的距离。通过反复实践,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可感知的具体事物,学生不但理解了千米的概念,而且掌握了千米和米的换算。实践活动既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事物,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还能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究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养成勤动手、肯动脑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指导学生思考数学与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寻找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不断探索、实践和研究,进行有效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