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锦
(合肥市瑶海实验小学 安徽合肥 230011)
教育专家何炳章先生把新的课改理念——“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模式与合肥本地教育实际相结合,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以教师主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一名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的角色。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只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点拨。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这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体现教师的真“教”和学生的真“学”。
“引导自学型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明确自学重点”。“明确”的前提是“准确”,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吃透”教材、“看透”学生,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明确一篇课文的自学重点。以老师们议《观潮》一文的自学重点为例,首先,老师以课本中的“自学提示”为依据,提出钱塘江大潮仅仅一个“大”字了得吗?经过集体备课讨论,老师们又提出可否围绕“雄壮”的特点。经过讨论,老师们发现与抓“大”字相比,抓“雄壮”更进一步。一位老师提出抓住课文第一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中见“大”,见“雄伟”。经过讨论研究,最终确定本文的自学重点是:①自学全文,将表现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究竟“奇”在何处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悟一悟。②认真思考和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这个过程,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感受来表现钱塘江大潮之“奇”的。对“自学重点”的把握,需要深思熟虑,需要“悟”。只有多“悟”,才能出“彩”。又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放弃射门》一文时,在理解自学重点时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请同学们讨论“你们觉得福勒是不是一个优秀的队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相互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福勒是优秀队员,因为他球技高超,展现了一名优秀运动员的素质;有的学生认为他不是优秀队员,因为他让本球队失去了宝贵的一分,毕竟这是一场比赛,赢得比赛才是最重要的;还有的学生认为他为避免对手受伤放弃射门,让人钦佩。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到底该怎样选择,老师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总的来说,在理解自学重点时进行适当讨论,对尚未明白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进行讨论,这才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学习的进程。“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模式中,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只有教师变“讲授”为“引导”,才能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上。教师的引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莫高窟》一课时,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发言和老师的恰当引导让听课的老师至今难忘。在汇报交流时,一位学生说:“当我读到藏经洞里的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被掠夺的时候,我很愤怒。”另一位学生说:“这一课,作者用具体数据写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之多,足以表明莫高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所以说它是一颗明珠。”还有一位学生说:“当我读到‘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时,我对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啧啧赞叹。”学生的发言,各有不同,都是老师适当引导的结果。让孩子在一起讨论不是为了寻求统一的答案,而是为了听到不同的答案或想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老师还安排了学生质疑,如“为什么古人把莫高窟建得这么瑰丽?”“为什么古人把莫高窟建在悬崖绝壁上?”等。老师可以说几句提示语,搭桥铺路;几句评语,点石成金。听完这一课,我们的第一感受是老师的自育自学课真正贯彻了陶行知先生、何炳章先生的教学思想,那就是老师是在真“教”,学生是在真“学”。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堂课上的成功与否,教学效果如何,和教学环节的设计、讨论问题的预设、各环节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有很大关系。课前需要教师“吃透”教材、“看透”学生,课后需要总结反思。只有认真做好课后反思,教师才能够自我提高、自我成长。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完《秦兵马俑》一课后,做了如下反思:“引导自学型课堂”各个环节能一贯到底,可是在操作时也有不足的地方,如 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并找出文中体现个性鲜明的语句,仔细阅读,用一两个词说说它留给你的印象,然后互相交流。应该说,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里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学生大多选择了“将军俑”和“武士俑”,交流较充分,朗读也很到位,但其他的俑几乎没人选,课堂出现了短暂沉闷。这说明我的课堂应变能力不够,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才是学习的最终受益者。教师要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地探索知识的规律。这才体现出教师的真“教”和学生的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