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韩 希
兴农生辉闪耀“七彩大地”
—— 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忠县全力以赴在路上
To Prosper Agriculture, to Glorify "Seven-Colored Land" Zhongxian County Vigorously Implements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试点县,重庆忠县对乡村振兴战略倍感振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出了“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的形象定位。
“一兴”即产业兴,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进一步提升柑橘、笋竹、生猪、生态水产等主导产业竞争力。“四美”即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之生态美、干净整洁之村容美、文明和谐之乡风美、安居乐业之生活美。“七彩大地”则以秀美自然为本底,以乡村道路、河流为线条,以各种色彩交织的种养产业为图案,呈现忠县美丽乡村。
To Prolong Its Industrial Chain Actively
忠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位于重庆市中部,幅员面积2187平方公里,总人口102万。忠县距重庆主城区180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横穿县境而过,沪渝、梁黔、沿江南北线四条高速和沿江铁路、渝西高铁交汇于此,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建立了柑橘、竹笋、三峡生态渔、调味品、中药材、茶叶、榨菜、草食牲畜等八大特色产业链,基地面积64.4万亩,特色农业持续向好。2016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8.32亿元、增加值38.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5.4%,特色主导产业柑橘综合产值达27.06亿元。
忠县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个、国家级农业品牌和重庆名牌产品28个,“派森百非浓缩还原(NFC)橙汁”获评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忠县成为“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县”称号。
在已经取得的产业成果基础上,忠县人仍在继续开拓,不仅要把单一产业的链条做得更牢固,还要发散思维,“接二连三”积极地延长优势产业链条。
柑橘是忠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已形成了“产加销、研学旅”完整产业链,拥有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鲜冷橙汁加工基地,“工厂化育苗、柑橘品种、柑橘建园、田间管理、非浓缩橙汁”五大标准通过国际采标确认。当前,忠县正有序推进“柑橘国际协同创新中心、全国最大的柑橘交易中心、全国最大的橙汁加工原料种植基地、全国一流的柑橘加工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柑橘特色小镇——忠县新立镇”和“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
与此同时,忠县将笋竹产业定位为全县第二大主导产业,林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全县37家涉林企业及合作社参与笋竹产业发展,累计新建以雷竹、高节竹为主的笋竹基地10.7万亩,年产笋2.5万吨,产值1亿元。此外,建成红豆杉基地3.7万亩,木本油料3.4万亩,花椒基地3万亩,中药材2.1万亩,茶叶1.8万亩,以及野猪、孔雀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16个。
如何延伸产业链条?当地重点围绕笋竹基地培育、竹笋食品加工和竹木制品研发,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目前,忠县全县认证有机笋企业2家,注册“半城牌”“巴扎营”等鲜笋及制品商标6个,年产1.2亿只竹纤维环保餐具餐盒的第一条生产线已投产达效,同时正在探索推出活性炭、竹醋液、竹黄铜等多种林业产品。
另一方面,忠县还抓住农林业产品开发和生产带来的旅游资源潜力,围绕柑橘、笋竹和林区景观资源优势,打造了拔山“金色杨柳”、涂井“三峡橘海”、石子八斗台“低碳竹海”、白石“巴曼竹韵”等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
产业是美丽乡村的基础,忠县始终着眼大力发展亩均“产值上万、收益五千”特色效益农业,预计到202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增加值65亿元以上。
To Enhance Charisma of Land and Water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兴农进程中,忠县始终把绿色生态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将良好生态环境视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位列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及66个“中国旅游文化大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近年来,忠县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多项措施,实施了化肥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肥压青、秸杆还田、绿色防控等技术,开展有机肥、生物肥等试验示范。到2016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49.2万亩,做到了主要作物、主要土壤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全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施秸秆还田腐熟技术面积6万亩,水稻机械化收割后秸秆粉碎还田15万亩,秸秆还田利用率达到6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5%。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加强农作物病虫监测,及时发布防治信息,科学施用农药。
大力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在条件适宜地区,采取业主自建,或业主间联合等方式,鼓励种植业基地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业,或养殖业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种植业,既可起到以短养长、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作用,又能达到就地消耗养殖业所产生的粪便,变废为宝,生态环保的效果。发展农村沼气工程,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4.3万户、大中型沼气池12处、循环农业项8个。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新立桂花、拔山杨柳、涂井友谊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完成了新立镇双柏村、文笔村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建设任务,拔山镇市级金色杨柳美丽乡村旅游示范片建设。推进黄金镇黄土村、拔山镇双古村、芋荷村、马灌镇金宝村、果园村等五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创建活动。
忠县将按照今年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全域覆盖的总体目标建设美丽乡村,通过做优自然生态、整治人居环境、建设文明乡风、提升民生福祉,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之生态美、干净整洁之村容美、文明和谐之乡风美、安居乐业之生活美。
到2021年,忠县将建成美丽乡村100个、市级特色小镇1个、国家级特色小镇1个,建成并开放“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到2025年,实现美丽乡村全域覆盖,建成市级特色小镇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2个。
Cultivated Villages Bring in Beauty
乡村是中华文明之根,兴农不仅是产业兴,更是精神面貌之兴。
目前,忠县致力建设特色中等城市,明确了“诗意山水•活力港城”的定位,以秀美自然的绿水青山为本底,以曲折蜿蜒的乡村道路和大小河流为线条,以各种色彩交织的种养产业为图案,以匠心独具的特色小镇、传统村落、农家庭院为节点,以大树、小桥、湖泊等为点缀,以洋溢着幸福笑脸的农民群众和城市游客为流动风景,构建起色彩斑斓、朝气蓬勃的动态大地景观,呈现出“七彩大地”的印象与魅力,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文明乡风扮靓美丽乡村。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忠县农村居民素来有忠诚、质朴、善良、勤劳等优秀品质,但也有不少农村居民存在狭隘、自私、保守、偏执等小农思想。为此,全县乡村集中开展“破除旧观念•致富奔小康”学习教育活动,并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农村居民在思想观念上做到“四破四立”,即破除“等靠要”、不求上进观念,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观念;破除固执偏激、狭隘自私观念,树立开明大度、互帮互助观念;破除小富即安、不富也安观念,树立敢闯敢试、创新创业观念;破除亲情淡漠、薄养厚葬观念,树立尊老爱幼、重养轻葬观念。开展“五村五户”创建活动,在评选“卫生户”“园林户”“和睦户”“书香户”和“卫生村”“生态村”“和谐村”“书香村”的基础上,评选“文明户”“文明村”。力争到2021年,“文明户”“文明村”占比均达到50%以上。
为了传承乡村记忆延续乡土文化,忠县将对望水古镇、黄金老街和花桥东岩村、新生钟坝村、洋渡上祠村、永丰东方村等进行保护性开发,恢复重建汝溪镇开禧寺、广积寺、东溪镇三台寺等古寺庙以及天子山万福塔、翠屏山文峰塔,保护恢复乡村石刻、木雕、石雕、砖雕、牌匾、楹联等文化遗产。建造一批具有民俗文化、容易识别记忆的乡村标志性牌坊,维护石工号子、吹打乐、矮人舞、朽木虫雕等非物质文化品牌。
同时,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提升村民自治水平,着力构建“村民自治、社会共治、政府法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完善村民议事制度,做到“私事自己尽力办、小事村里商量办、大事政府主导办”,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做到“私事不出家、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联系群众的作用,大力支持社会力量、社会工作者和乡村志愿者开展服务群众活动。
另一方面,织密扎牢托底性民生保障网,确保人民安居乐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被忠县视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此,忠县政府下定决心,加强乡村基础性民生建设,按照硬化路、自来水、客车、光纤、广播、电视6个“村村通”的要求,推进乡村公路“升等级”“加密度”,打造一批产业路、生态路、旅游路、平安路;改造升级农村电网,加快城郊、乡镇天然气管网建设并向有条件的村(社区)延伸,提升有线电视、光纤(宽带)覆盖面,实现广播“村村响”;加强以山坪塘整治为主的“五小水利”建设,推进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区,使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
着眼保障乡村基本民生需求,加大投入,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快健全乡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村移民发展问题。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流动文化进村”活动,让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确保乡村社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稳步提升社保待遇标准,不断增强乡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也是一大着力点。为了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当地广泛发动群众用好用活“诚信贷”“助农贷”,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组建现代农业合作社,靠发展生产增收。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务工就能增收。同时,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良性发展,靠资产变现增值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