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峰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战略选择与崛起国战略透支*
孙学峰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大国兴衰更替一直是国际关系史和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探讨大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时,学者们虽常常会提及战略透支的影响,但并没有就战略透支给出清晰稳定的定义,①有关战略透支的定义,参见刘丰:《战略透支:一项概念分析》,载《战略决策研究》2017年第3期。而且在分析战略透支原因时往往集中于守成国家及其外部压力的上升,而对崛起国及其承受能力的变化关注较少。②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王保存、王章辉、余昌楷译,朱贵生校),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Jack Snyder,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mbition(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1);刘丰:《战略透支:一项概念分析》,载《战略决策研究》2017年第2期。为此,本文力图结合崛起国的相对实力发展阶段,③依据崛起国与霸权国相对实力比(军事能力和经济能力)的不同,可将崛起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追赶阶段(0.4≤R〈0.8),崛起国与霸权国的实力比大于等于40%而小于80%;(2)相持阶段(0.8≤R〈1.25),崛起国与霸权国的实力比大于等于80%而小于125%;(3)超越阶段(R≥1.25),崛起国与霸权国的实力比大于等于125%。相关划分思路,参见A.F.K.Organski and Jacek Kugler,The War Ledger,p.49;具体测量方法和结果,参见孙学峰:《中国崛起困境(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9-52页。探寻战略选择对崛起国战略透支的影响,并简要讨论研究发现对当下中国的启示意义。
国际关系的历史经验表明,处于崛起阶段的体系大国都会遭遇较为明显的崛起困境。崛起困境是指崛起进程中,崛起国既要维持综合实力上升影响力扩展,又要尽可能降低外部安全压力的两难局面。④孙学峰:《中国崛起困境(第二版)》,第24页。在国际无政府体系下,崛起国无法完全消除崛起困境,只能尽力缓解其带来的两难局面,因此如何有效缓解崛起困境就成为崛起国必须面对的核心外部挑战。
研究表明,崛起国在不同实力阶段的战略选择会显著影响其能否有效缓解崛起困境,⑤同上书,第二章。进而决定其遭遇战略透支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在相对实力没有超过主导国的追赶阶段和相持阶段,渐进战略(和平方式挑战主导国非核心利益或主动使用武力挑战主导国边缘利益⑥有关主导国利益层次的划分,参见孙学峰:《中国崛起困境(第二版)》,第46-49页。)能够有效缓解崛起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渐进战略对主导国秩序的冲击力度较小,主导国通常不会做出超越崛起国承受能力的强硬反应,因此坚持渐进战略的崛起国不大可能遭遇战略透支。典型的成功实践包括19世纪70至80年代的德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和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的苏联。
进入相对实力处于优势的超越阶段,为有效缓解崛起困境,崛起国不但可以坚持渐进战略,而且可以奉行冲击力度较强的突进战略(和平方式挑战主导国的核心利益或主动使用武力挑战主导国的次核心利益),其主要原因在于此时崛起国已可以凭借雄厚的相对实力优势有效克服迅速上升的外部压力。因此,在超越阶段奉行突进战略的崛起国不大可能遭遇战略透支,而且还可以顺势在克服外部压力的过程中确立体系主导地位。典型的成功实践就是1940-1945年的美国利用实力优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取代英国成为体系主导国家。
处于超越阶段的崛起国也会借助实力优势采取摧毁战略(主动使用武力挑战主导国核心利益),但很容易使崛起大国陷入两面甚至多面作战的不利境地,结果不但崛起困境加剧,而且极容易因无力应对两面或多面作战而遭遇战略透支,最终丧失崛起势头。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西欧和空袭英国不但激发了英国更为顽强的抵抗,而且推动了美英苏逐步加强战略合作,促使德国转而进攻苏联,从而陷入多面作战(西欧、苏联和北非),最终战略透支,崛起进程彻底终止。⑦孙学峰:《战略选择与崛起成败(1816-1991)》,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21-133页。
处于追赶和相持阶段的崛起国往往会因要维持已取得的战略利益而采取突进战略,结果不但无法有效缓解崛起困境,而且很容易导致战略透支,特别是主动使用武力挑战主导国次核心利益引发战略透支的可能性更大,其原因在于主动使用武力会强化主导国及其盟国的威胁认知,担心如果不坚决回应,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将遭受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会采取强硬的反制措施,而此时的崛起国实力仍不具备优势,急剧上升的外部压力很容易超越其承受能力,结果就是遭遇战略透支,进而丧失崛起势头。例如,进入20世纪后,德国一方面继续与英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并试图拆散英国同盟改变欧洲大陆均势,另一方面支持盟国奥地利卷入巴尔干战争,结果不得不面临英国及协约国的强大压力,并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崛起进程也随之走向终结。⑧同上,第87-103页。
概而言之,战略选择导致崛起国战略透支主要源于两种情形:一是处于超越阶段时主动使用武力挑战主导国核心利益,进而陷入两面或多面作战,结果不但崛起困境恶化,而且因无力应对两面或多面作战而遭遇战略透支;二是处于追赶或相持阶段主动使用武力挑战主导国次核心利益,导致外部压力上升并超越自身承受能力,崛起困境随之恶化并遭遇战略透支。
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安全压力大幅上升,崛起势头逆转通常被认为是当代崛起国战略透支最为典型的例子。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初衷在于维护其在阿富汗的战略影响,但却直接导致其外部安全压力明显上升,崛起困境不但未得到有效缓解反而急剧恶化,崛起势头也随之逆转。尽管苏联崛起势头逆转不能完全归结于其入侵阿富汗,但是在美苏两国势力范围的缓冲地带主动使用武力确实是当时苏联安全环境急剧恶化的主要原因,不但引发了超级大国美国的强力抵制,而且导致美国盟友和战略伙伴的坚决反对,成为苏联陷入战略透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
(一)苏联占领阿富汗
二战后,苏联向阿富汗提供了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两国保持着睦邻友好关系。1973年,达乌德(Mohammed Daud)发动军事政变建立阿富汗共和国,继续推行亲苏政策。不过,随着执政地位逐渐巩固,达乌德开始清洗政府内的亲苏力量,同时调整了阿富汗的对外政策,寻求美国、伊朗等国的经济援助,还公开宣称阿富汗要执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试图减轻对苏联的依赖。达乌德的内外政策引起了苏联的极大反感并最终决定除掉他。⑨刘金质:《冷战史(中)》,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993-994页。
窦性心动过速是暴发性心肌炎的显著特征,也可出现其它心律失常;因患者心功能不全及全身毒性反应,会引起血管活性异常,导致低血压或血压测不出[4]。为及早发现及处理血流动力学障碍,须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中心静脉压、有创动脉血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压或PICCO监测[5]。本病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需24小时监测,记录血压、脉搏、呼吸,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
1978年4月,阿富汗发生政变,达乌德被杀,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上台执政。新政权虽然宣布坚持“不结盟”政策,但强调要进一步增进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和全面合作。此后,苏联的军事顾问和武器大量涌进阿富汗。同年12月,两国签署了《苏联阿富汗友好睦邻与合作条约》,苏联在阿富汗的地位得到了加强。⑩同上书,第995页。但是,人民民主党内部的党派斗争使亲苏派别的领导人不断遭到排挤。地位上升的反苏派阿明则开始推进激进改革,结果导致反政府武装抵抗运动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阿富汗的动荡局势引起了苏联的极大关注。苏联对阿明等人排挤亲苏势力和推进激进改革措施表示不满,但为维护苏联在阿富汗的影响力,还是决定帮助人民民主党巩固政权,并希望其能采取较为温和的政策。1979年夏,苏联成立“阿富汗问题委员会”,决定向阿富汗增派军事顾问,运送更多武器装备,以加强政府军的战斗力,同时派出军事和政治要员,稳定阿富汗局势。不过,苏联领导人拒绝了阿富汗政府有关派兵平息暴乱的要求,担心派兵会导致阿富汗人民的强烈抵制和国际上的政治压力。⑪同上书,第995页。尽管如此,苏联的政策底线一直十分明确,那就是不能“丢失”阿富汗。⑫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1979年9月,政策立场上倾向于苏联的塔拉基命令卫队刺杀阿明,但没有成功。塔拉基因此遭到软禁,后被处死。这一系列事件直接导致苏联与阿富汗两国的关系渐趋冷淡。与此同时,阿富汗局势不但没有好转,还日益恶化。苏联领导人开始考虑出兵干涉、除掉阿明的方案。12月25日,大批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两天后,苏军进驻喀布尔,攻占总理府并杀死阿明,⑬沃尔特·拉费伯尔:《美国、俄国和冷战(1945-2006)》(牛可、翟韬、张静译),北世界出版图书公司2011年版,第244页。同时成立了以亲苏的卡尔迈勒为首的新政权。此后,苏军很快控制了阿富汗其他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阿富汗实际上已经处于苏联的军事占领之下。
(二)美国强力回击
二战结束后,美国一直采取不介入阿富汗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默认了阿富汗同苏联的特殊关系,并把阿富汗看作是苏联与西亚、中东亲美国家的缓冲地带。20世纪70年代后期,达乌德试图减轻对苏联的依赖,发展同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关系。美国对此表示欢迎,并向阿富汗提供了一些经济和军事援助,但美国政府对阿富汗的政策目标比较有限,无意也无力结束苏联与阿富汗的特殊关系。⑭Raymond Garthoff,Détente and Confrontation:American-Soviet Relations from Nixon to Regan,(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4),pp.1046-1047,转引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第98页。
1979年3月,苏联军事顾问和军事装备大量涌入阿富汗引起了美国的极大关注。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认为,苏联企图通过控制阿富汗,实现其南下印度洋的战略。所以,卡特政府通过一系列渠道,向苏联表达了对外部大国插手阿富汗事务的严重关切和谴责。不过,美国并未采取更多的措施,也没有想到苏联会出兵阿富汗。⑮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第99页。
卡特主义出台 苏联军队进驻喀布尔后,美国彻底改变了认识,认为入侵阿富汗表明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干涉行动已经升级,即采取赤裸裸的军事侵略,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在接受电视采访时,美国总统卡特明确表示,在过去一周里,我对俄国人的看法发生了非常急剧的变化。全世界刚刚认识到苏联人入侵阿富汗的行动规模。他们发兵而入,推翻了现存政府,投进大量军队,扶植起傀儡政权,造成无神论政府与虔诚信教人民之间的直接对抗。因此,在卡特看来,苏联入侵阿富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⑯Gordon Craig and Alexander George,Force and Statecraft:Diplomatic Problems of Our Tim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128。
而阿富汗所处的战略位置更令美国无法接受苏联的出兵行动。曼德鲍海姆曾写道,阿富汗对于一个世界大国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其所处的位置。阿富汗本身也许无足轻重,但其邻国对美国来说却至关重要。⑰麦克尔·曼德尔鲍姆:《国家的命运:19世纪和20世纪对国家安全的追求》(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8页。阿富汗周边的波斯湾各国蕴藏着地球上最丰富的可供开采的石油资源,因此苏联入侵阿富汗必将威胁波斯湾地区富饶的油田以及世界能源运输必经的海上要道。卡特就曾指出,苏联占领下的阿富汗不但威胁到伊朗和巴基斯坦,而且可能成为其控制世界主要石油供应(地区)的垫脚石,直至抵达不冻港或控制世界石油供给的主要来源。⑱张士智、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8-299页。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决定调整对苏战略,提出了以武力保卫波斯湾阻止苏联南下扩展的卡特主义。1980年1月,卡特在国情咨文中明确表示,任何外来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尝试,都将被视为对美国重大利益的侵犯。这种侵犯将遭到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的回击。㉒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下)》,第842页。与此同时,卡特政府采取了多方面强硬措施,决心让苏联在阿富汗的行动付出尽可能高昂的代价。
在军事方面,美国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决定此后五年每年军费拨款平均增加4.85%,结束了此前十年美国军费持续下降的局面;㉓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十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向阿富汗反政府组织秘密提供军事援助,以打击苏联占领军;主动提出向阿富汗的邻国巴基斯坦提供军事和其它援助;向印度洋部署海军;要求参议院停止审议美苏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定;创建快速反应部队,改进北大西洋地区的防务。政治方面,召回驻苏联大使,延缓新的领事馆开放;停止苏联官方在美活动;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等。在经济社会方面,停止对苏联的粮食运输和贸易关系;对苏联实施包括谷物禁运在内的经济制裁;取消了大部分文化、经济与科技交流。㉔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下)》,第841-843页;张士智、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第300-301页。
卡特主义的出台,其意义不仅在于公开承认美国在波斯湾地区具有战略、军事和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表明美国政府对缓和政策做出了重大修正,即虽然没有完全放弃缓和,但美国已开始走上更加倚重军事实力的道路,以扭转颓势进而维护全球战略地位。㉕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下)》,第842页。卡特曾向勃列日涅夫明确表示,入侵阿富汗是对和平的明显威胁,可能是两国关系一个根本、长期的转折点。㉖吉米·卡特:《忠于信仰——一位美国总统的回忆录》(卢君甫等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550页。
里根启动新冷战 到了里根时期,苏联入侵阿富汗引发的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业已完成。美国开始以新的“遏制”战略取代“缓和”战略,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东西方缓和就此结束,美苏关系进入了“新冷战”时期。里根当选后立即表示,苏联已向美国发出挑战,要美国在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领域同他们公开竞赛。美国打算应战,再也不能采取守势了。㉗刘金质:《冷战史(下)》,第1113页。在会见多勃雷宁时,美国国务卿黑格也表示,美国受到苏联种种过度行为的伤害,因而信心十足地下定决心,准备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㉘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下)》,第854页。
为此,国务卿黑格提出了对苏政策的建议。黑格认为,苏联在第三世界推行解放战争战略,通过军事援助、代理人战争甚至直接的军事行动支持民族解放战争和国际恐怖活动,进行地缘政治和战略扩张,直接危害了美国和西方自由世界的利益,对国际安全提出了挑战。苏联是世界上一切动乱的根源。对于苏联的这种扩张,美国要进行限制或遏制。㉙刘金质:《冷战史(下)》,第1114页。1981年5月,黑格公开表示,美国外交的目标是遏制苏联的扩张。苏联及其代理人虚张声势地选择了进行革命的场地,而美国的朋友们则感到害怕和孤独,他们不知道美国是否会再次同苏联对抗。因此,美国必须尽其所能阻止苏联的帝国主义扩张。㉚刘金质:《冷战史(下)》,第1114-1115页。
为了遏制苏联在阿富汗的扩张,里根政府采取了两项主要措施:一是政治谴责,加强在国际上对苏联入侵和占领的谴责,要求苏联撤军,使苏联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二是通过不同渠道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物质援助。在苏军入侵之后的一年半中,美国中央情报局建立起了庞大的运输网,向阿富汗秘密运送武器,资金主要由美国和沙特提供,埃及、巴基斯坦和中国都不同程度参与了运输工作。美国对阿富汗的援助也逐年上升。1985年的援助额达到4.7亿美元,为1980年的5倍多,此后两年每年又分别增加了1亿美元。㉛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下)》,第962页。
1985年3月,美国提出以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把苏军赶出阿富汗。为此,美国打破了过去为了防止冲突升级而不向热点地区提供先进美制武器的惯例,开始经巴基斯坦将毒刺式防空导弹运进阿富汗,帮助伊斯兰圣战者组织打破苏联的制空权,以阻止苏联过早从阿富汗脱身。㉜同上书,第962页。1986年,美国运送了150枚,第二年增加到300枚。㉝张士智、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第341页。美国的援助立即在战斗中显现出效果。根据美国国务院的估计,毒刺式导弹进入阿富汗之后,平均每天就有一架苏联飞机被击落。
(三)苏联崛起势头逆转
由于美国的强力介入,苏联在阿富汗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背上了极为沉重的包袱。物质人员消耗方面,在长达八年的战争中,苏军伤亡近5万人,损失飞机1000多架,军车2000余辆,消耗资金400亿美元。据估计,在1986年,苏联每天要在阿富汗投入1200万美元。㉞刘金质:《冷战史(下)》,第1333、1326页。在政治外交上,阿富汗问题成为苏联改善与美国、中国关系的主要障碍。美国称阿富汗问题已经成为两国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则把苏联入侵阿富汗作为改善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之一。㉟同上书,第1333页。
面对苏联的威胁,西方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因为在所有西方人的眼中(而不只是在美国人的眼中)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其侵略企图的最终证明。㊱文安立:《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牛可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331页。为此,欧洲共同体十国首脑会议和西方首脑会议先后发表宣言和决议,要求苏联从阿富汗撤军。长期以来,苏联一直致力于离间美欧关系,其成果却因入侵阿富汗毁于一旦。㊲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十一卷),第100、24页。同时,苏联因侵略行动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1980年,50多个国家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从1980年起,联合国大会每年都要通过要求苏联撤军的决议,而且每次都以超过100票的绝对多数通过。1987年,支持决议的国家更是达到123个,反对的国家只有19个。在此期间,伊斯兰国家首脑和外长会议、不结盟国家首脑和外长会议、东盟首脑和外长会议先后发表宣言和决议,要求苏联从阿富汗撤军。㊳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十一卷)》,第270、100页。
强大的压力迫使苏联开始反思这场战争。1985年,在给戈尔巴乔夫的一份文件中,阿尔巴托夫写道,战争已进行了五年半,但形势并未改善。它使我们大量流血并付出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它在政治上使我们受到伤害,在军事威信上使我们受到打击。如果目前的形势再拖上几年,其代价将十分巨大。因此,阿尔巴托夫提出了撤军的设想,其理由是尽管从一场无法赢得的战争撤军总是困难和不愉快的,但如撤得太迟,结果将更糟。戈尔巴乔夫也认为,阿富汗已经成为苏联流血的伤口,苏联应痛下决心从阿富汗撤军,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㊴刘金质:《冷战史(下)》,第1334页。
此后,苏联开始逐步从阿富汗撤军。1986年7月,戈尔巴乔夫宣布,到年底从阿富汗撤出6个团的苏军。1988年2月,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表示愿意从当年5月15日开始在十个月内撤出苏军。两个月后,苏联与美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签署了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文件。1989年2月,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
入侵阿富汗是苏联开始衰弱的标志,㊵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十一卷)》,第100页。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加速了苏联崛起进程的逆转和终结。战争开始三年后,苏联就从崛起的相持阶段退回到追赶阶段。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时,苏联的相对实力已不足美国的40%,结束了崛起进程。在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看来,苏联入侵阿富汗是一出持续十年的悲剧,在苏联人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伤。战争在耻辱的失败中结束,并且动摇了整个苏联政权。㊶阿纳托利·多勃雷宁:《信赖》(肖敏、王为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507页。美国学者克雷格(Gordon Craig)和亚历山大·乔治(Alexander George)认为,从我们现在的高度,可以看到苏联入侵阿富汗是与美国卷入越南类似的过度扩张行为,但其后果更为严重。事实上,它预示着苏联帝国的终结。㊷Gordon Craig and Alexander George,Force and Statecraft,p.128。
本文的研究表明,战略选择会显著影响崛起国能否有效缓解崛起困境,而崛起困境恶化将增大崛起国遭遇战略透支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战略选择导致崛起国战略透支主要源于两种情形:一是处于超越阶段时主动使用武力挑战主导国核心利益,进而陷入两面或多面作战,结果遭遇战略透支,崛起进程终结;二是处于追赶或相持阶段主动使用武力挑战主导国次核心利益,导致外部压力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结果遭遇战略透支,崛起势头逆转。
如果上述结论成立,我们认为在未来5-10年中国遭遇战略透支的可能性很低,原因在于相对实力差距决定了中国仍将坚持渐进战略。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有学者开始讨论中国崛起面临的国际环境,㊸阎学通等:《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但是按照本文的相对实力的计算方法,2013年中国才进入崛起进程的追赶阶段。㊹根据世界银行的GDP数据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的军费开支数据,2013年中美之间的相对实力比刚刚超过40%。世界银行GDP数据,参见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 GDP.MKTP.CD?end=2015&start=1960&view=chart;军费数据来源,参见https://www.sipri.org/databass/milex。就军事实力而言,中美之间的差距则更为明显。以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的军费开支数据计算,2015年中国的军费开支仅占美国的36%;如果按照中国官方的数据,这一比例则降至不足25%。㊺《关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http:// www.npc.gov.cn/npc/dbdhhy/12_4/2016-03/21/content_1985726.htm。即使只关注东亚地区,目前中国军费开支最高也仅为美国的60%。㊻假定中国全部军费开支用于东亚,美国军费开支的60%投入东亚。在实力对比差距(特别是军事实力差距)较为明显的前提下,中国将不大可能主动放弃通过渐进战略缓解崛起困境的整体思路,因此遭遇战略透支的可能性非常低。
不会遭遇战略透支并不意味着中国能够轻而易举地缓解崛起困境。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特别是军事实力的不断上升,中国与美国东亚安全保护体系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㊼有关美国东亚安全保护体系的讨论,参见Sun Xuefeng,“Rethinking East Asian Regional Order and China’s Rise”,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14,No.1(2013),pp.9-30;刘若楠:《东南亚国家对冲战略的动因(1997-2015)》,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16年,第47-56页。一方面,中国与美国的安全保护国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安全矛盾(包括主权领土争议、地区主导权竞争等),另一方面美国十分重视其对东亚安全保护体系的承诺,原因在于这一体系是美国维持其国际秩序最为核心的基础。从本文的案例分析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发现,美国强力回击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核心原因就是维持其对安全保护体系的战略承诺。因此,中国须特别重视如何管控与美国东亚安全体系的安全矛盾,进而为有效缓解崛起困境奠定基础。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亚安全秩序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研究》(批准号:14BGJ02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