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透支:一项概念分析

2017-12-31 15:48刘丰
战略决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国概念战略

刘丰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战略透支:一项概念分析

刘丰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当前,中国外交的总体战略态势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战略议程的扩展,国内学术界出现了关于防止“战略透支”的忧虑和善意提醒。但是,由于这个概念在既有文献中的确切含义并不明晰,有关战略透支的讨论也存在争议。本文试图厘清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确定在经验观察时所需的操作化指标,以便为相关讨论提供基准。

一个缺乏精确定义的概念

战略透支这一概念常见于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研究的相关文献之中。与之含义相近或交替使用的概念还有过度扩张、过度延展、过度承诺等。英文则存在overstretch、overreach、overexpansion、overextension、over-commitment等多种表述。

在具体讨论中,战略透支主要是一个描述性而非分析性概念。研究者经常援引帝国、超级大国和谋求霸权的国家对外扩张和征服行为失败的案例来加以说明。这些典型案例包括,罗马、蒙古等疆域范围跨越大洲并在持续扩张中走向瓦解,一战、二战中的德国和二战中的日本在多个战线发起军事挑战并最终失败,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边缘地带卷入长期的消耗性冲突。①【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美】杰克·斯奈德著、于铁军译:《帝国的迷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Hannes Adomeit,Imperial Overstretch:Germany in Soviet Policy from Stalin to Gorbachev(Baden-Baden: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1998)。从事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的历史学者和国际关系学者尤其偏爱使用“帝国透支”(imperial overstretch)概念并且援引上述案例,对美国对外政策实践提出批评、忧虑和警醒。一般来说,这种讨论在美国发动大规模军事干涉或卷入多场海外军事冲突之后更加常见。比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就催生了大量关于帝国、帝国透支和帝国衰落的著述。②Andrew Bacevich,American Empire:The Realities and Consequences of U.S.Diplomacy(Bos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Roger Burbach and Jim Tarbell,Imperial Overstretch:George W. Bush and the Hubris of Empire(Canada:Fernwood Publishing,2004);Charles S.Maier,Among Emires:American Ascendancy and Its Predecessors(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Anthony H. Cordesman,Salvaging American Defense:The Challenge of Strategic Overstretch(Lanham,MD: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7)。最近,战略透支也被用来分析中国外交转型面临的问题。③相关讨论参见,陈积敏:《中国外交应警惕战略透支风险》,载《中国国防报》2015年1月0日;时殷弘:《中国对外战略的最新变迁:从“战略军事”为主到“战略经济”为主》,载《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1期,第21-23页;时殷弘:《传统中国经验与当今中国实践:战略调整、战略透支和伟大复兴问题》,载《外交评论》2015年第6期,第57-68页;徐秀军:《战略过载、战略透支与大国的衰落》,载《世界知识》2017年第1期,第13页;邹治波:《与时殷弘辩“战略透支”》,http://www.usnpm.com/model_item.html?action=view&table=article&id=11298。

尽管战略透支及其相关概念经常被提及,但遗憾的是,学术界较少尝试严肃而又精确地加以定义。由此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达成共识的评判标准,对于一个国家是否存在或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战略透支,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二是在观察战略透支现象时较多依靠“后见之明”,即根据帝国衰落或瓦解的结果来反推其对外扩张存在透支问题。在既有研究中,明确被认定为战略透支的国家主要是那些因为军事扩张而导致崩溃的帝国(蒙古、罗马和苏联)和失败的霸权挑战者(德国和日本)。但是,对于美国是否存在战略透支,以及是应该采取战略收缩还是继续维持大规模海外介入,美国学术界的争论此起彼伏,并且今天仍在延续。④最近的争论以主张采取克制、收缩和新孤立主义的学者为一方,以坚持海外承诺和介入的学者为另一方。关于战略收缩的讨论参见,【美】巴里·波森著、曲丹译:《克制:美国大战略的新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根据后见之明来做结论存在着混淆帝国透支与帝国崩溃的问题,因为透支并不必然引发国家崩溃或战略失败。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任何概念要产生分析上的意义,必须被精确定义,并尽可能转化为经验上可以观察的指标,从而让我们在观察历史事件和当代现象时,能够用一个统一的标尺加以测量和比较。为了弥补既有文献中的不足,在此,笔者试图探讨战略透支概念的定义和操作化问题,以便为当代国际政治中的相关讨论提供更清晰的基准。

战略透支的定义和操作指标

大体而言,概念界定有两种基本路径:一是概念的逻辑推理与演绎,推导出几项可预测的结果来反映概念的内涵;二是根据历史事实和经验来归纳,找到几个类似经验,并总结其中存在共性或者普遍性的特征。在更常见的情况下,研究者需要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根据演绎推理在思维上建立一个概念及其主要表征的理想类型,然后根据现实案例来加以印证和修订,最终形成在逻辑和经验上成立的概念化方案。

透支在字面上是一个经济概念,描述的是取现超过存款或开支大于收入的情形。由此,观察一个国家是否存在战略透支的简单指标是查看其收支平衡表上的数据,若开支远大于收益,且亏空长期难以扭转,则为战略透支。但是,观察国家的收支平衡表存在以下难题:首先,国家是政治行为体,而不是公司一样的经济行为体,它的战略收益和成本不是简单的财政收支问题,也没有一本可以反映战略收支的完整账簿。其次,战略投入尤其是战争开支中有一部分可以折算为经济开支,比如武器采购、物资消耗和人员抚恤费用,但大量成本无法进行这种折算,尤其是大量无形资源的投入。再次,在明显分出胜负之前,国家的战略决策者和执行者很难判断投入是否显著超出自身能力,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最后,现代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具有强大的“造血”能力,即使短期存在巨额的入不敷出,也可以通过汲取额外资源来调整或扭转资产负债表,包括运用内部征税、新的领土扩张征服和举债等手段调整收支平衡。

从历史经验看,战略透支的典型国家都采取了海外军事扩张的方式,旨在获取或维持体系性霸权。但海外扩张并不必然导致透支,在这些案例中,扩张取得了或短期或长期的成功,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更多的领土、人口、财富和资源。只是随着时间发展,持久战争的消耗和维持统治的高昂成本抵消了扩张和统治所带来的收益,汲取和调动额外资源来维持这些行动的代价越来越大,造成国力损耗和衰退。

综合概念演绎和经验归纳所获得的信息,笔者将战略透支定义为如下情形:一个大国在执行一项扩张性对外战略时,战略投入显著超出自身的资源承载和动员能力,必须以损耗其他战略目标的方式持续汲取额外的内部和外部资源,导致其短期和长期战略目标难以达成,最终导致国力损耗和衰退。

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确定观察一国是否存在战略透支的三组指标:(1)通过汲取额外资源来维持扩张性的海外承诺和介入,这种承诺和介入具体表现为,卷入一场消耗性的大战,或者同时卷入几场地区性冲突,或者需要对其他国家提供持续而巨额的军事和经济援助。(2)通过国内增税和外部举债所汲取的额外资源也难以满足急剧上升的战略资源需求,具体表现为,兵员补给和后勤保障出现困难,财政资源趋近枯竭,借债成本超出短期偿付能力。(3)继续维持海外介入影响其他战略目标的实现,尤其是维护国内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目标,国内出现经济困难和民众生活水平下降。

需要指出,上述三组指标是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并不是说当其中一组指标出现时,就表现出战略透支的症状。相反,第一组指标的出现会加大后两组指标的概率,当同时满足三组指标时,一个国家的战略透支就变得相当明显。

从上述定义及其指标可以看到,战略透支的核心是资源消耗和资源汲取之间的匹配程度。如果一个大国的资源消耗水平高,但仍具有较强的资源汲取能力和额外资源汲取路径,那么战略透支风险就比较小。相反,如果资源消耗高,资源汲取能力弱且不存在额外资源汲取途径,战略透支风险就比较大。在引发资源损耗的情形中,为军事征服和扩张而进行战争是最具消耗性的,而且这种战争经常发生在边缘地带,成为损害国力的“出血点”。历史上的帝国和崛起国的溃败主要源于边缘地带的扩张,由于这些地区的顽强抵抗和其他大国的介入,征服和统治这些区域的资源超过资源损耗,与此同时,维持统治和稳定的成本大大增加,并冲击到核心区的经济运行,降低民众的生活水平。在这些案例中,战略透支的直接后果和直观表现是对国内经济体系造成冲击,财力枯竭所引起的征税导致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发展受到抑制,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和国内不满会引发政治动荡。

战略透支是由资源过度损耗所造成的,因而存在一个资源损耗的临界点。在面临战略资源系统性损耗的情形下,只要国家还能找到可靠方式有效汲取和动员资源以填补这种损耗,就还没有达到这个临界点;相反,如果缺乏资源补给的手段,就进入了战略透支的区间。对于大国而言,可以获得的额外资源汲取路径是多样的。在给定的内部资源汲取水平上,大国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汲取手段来支撑其对外政策议程。历史上,领土征服所攫取的人口、财富和资源是大国填补亏空的最常用手段,但随着维持被征服领土的统治成本上升,持续扩张的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在现代,大国经常通过持续而又大规模举债的方式来弥补收入不足。最极端的案例莫过于今天的美国,在美元霸权和大量举债的支撑下,美国长期维持巨额赤字和高昂的海外干涉。而且,美国还可以将干涉成本转嫁给盟友和其他国家,从而避免持续战争影响美国国内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战略透支的限度

任何概念都有其适用对象和领域,不能不加限定地使用,从而导致概念的过度延伸和泛化。⑤对概念延伸问题的讨论可参见,Giovanni Sartori,“Concept Misformation in Comparative Politics,”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64,No.4,1970,pp.1033-1053。在此,我们需要对这个概念做以下澄清。

第一,战略透支适用于国家执行扩张性大战略而非防御性大战略的情形。一个国家在执行防御性战略时也会出现目标与手段、资源投入与资源汲取之间的不匹配。面对一个强大对手的侵略行为,该国需要尽其所能调动一切资源来抵御,维护国家生存和安全。此时,由于实力对比差异和战争的持续消耗,需要投入的防御资源超出了这个国家的能力范围,或者需要进行过度的资源汲取,但这种状况很难称之为战略透支。比如,在二战时期,面对德国和日本的扩张,英国、法国、苏联和中国等大国消耗了大量资源来抵抗侵略,甚至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资源承载能力,但学术界主要运用战略透支来描述侵略方而非防御方。由此可见,透支是一个国家主动进行对外扩张和海外介入而引发的状态。

第二,战略透支不等于战略失败,也不必然导致国家衰败。战略透支是战略执行过程中出现资源消耗与资源汲取显著失衡的阶段性状态,但它既不是无利可图,在特定条件下,透支是为了换取更大利益。战略透支之所以与大国扩张进程相伴,是因为这些国家通过扩张会取得阶段性成功以及由此获得的收益,从而预计继续扩张仍然有利可图。另外,即使战略透支是引发战略失败的路径之一,在战略最终走向失败之前,战略透支也并非不可逆转。在这种风险引发系统性溃败之前,任何国家在理论上都可以通过“止损”的方式规避战略透支,比如通过退出一场消耗性战争来削减海外承诺和介入,减少边缘地带和不重要事项上的战略投入。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的确导致美国出现战略透支,但1975年美国选择退出战争,从而避免了战略透支引发最终战略失败。相比之下,苏联在国内经济已经虚弱的情况下卷入阿富汗战争,由此导致的战略透支最终难以扭转。第三,战略透支不适于作为解释战略成功与否的自变量,而更适于当作因变量。社会科学中的许多概念既可以被当作自变量,来解释其他现象和行为;也可以被当作因变量,作为战略实施的结果和研究对象来加以考察。比如,研究联盟政治的学者既会考察联盟形成、维持和瓦解的原因,也会探讨其对体系和次体系层次的战争与和平的影响。对于战略透支这个概念而言,研究者需要把它当作战略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阶段性状态或结果,揭示哪些因素会引起这种结果,或者哪些因素可以扭转这种结果,对于认识战略的执行过程才有意义。如果用它来解释其他现象(比如战略失败),就存在因果链条太近和套套逻辑的问题。

第四,战略透支适用于分析存在对外军事扩张的帝国、霸权国和霸权挑战国,不适于分析尚未进行军事扩张的崛起国。崛起国的实力扩充会增加其追求利益的范围和内容,对外政策议程显著增多,经济和外交资源投入加大,也必然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尤其是经济资源的消耗。但是,经济止损比军事止损更加迅速和容易,在崛起国发起军事挑战之前,战略透支的风险并不太大。在这个阶段,崛起国需要防范“战略冒进”问题,即在多个区域过快过急地挑战主导大国。战略冒进既反映了资源投入和资源汲取之间的不匹配,也反映出战略议程的主次轻重不够明晰,是崛起大国在拓展影响力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的战略失误。

猜你喜欢
大国概念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吐槽大国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多想记住你的脸
幾樣概念店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大国气象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