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杰(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龙安镇中心小学 四川 广安 638504)
前言: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提出的要求为,要运用普通话流利、正确且有感情的将课文朗读出来。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的语感,对学生语言以及思维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深感学生朗读能力较低。学生受阅历见识以及地方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虽然在朗读过程中很认真的读,但朗读效果却犹如“唱”文章一般。这对朗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一定困难,也是学生朗读素养的提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正所谓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1]。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充分带动小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首先就需要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精彩生动的朗读带动学生,使学生的朗读欲望能够被充分唤起。其次,巧妙的运用相关的激励政策,抓住学生朗读时的良好表现,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小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肯定。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为其创造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师生配合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以及朗读表演和朗读比赛等多种朗读方式,带动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与此同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朗读竞赛,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意义。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关于《陶罐和铁罐》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并让每组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先进行小组内的朗读练习,然后可以在班级中进行朗读汇报表演。通过这种朗读形式,学生的朗读兴趣必定会被带动起来,学生分饰不同角色,研究角色的对话和内心,也能够使学生对人物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加强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的朗读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以朗读作为根本、以朗读代替讲解,以此避免教学分析过于繁琐。倘若单一的讲解知识,不注重丰富且多样化的形式,这对小学生而言是较为反感的事情。因此,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将朗读与表演相结合是小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这种朗读方式即在分角色朗读的同时,带入角色表演,既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也能够提升小学生表演能力,同时也能够极大程度的带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朗读练习中。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并不能为了朗读而进行朗读,应该有目标、有要求的进行层次性朗读。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逐步培养其朗读兴趣与朗读能力,逐渐正确朗读到流利朗读,最后还要融入一定的情感。
在农村小学朗读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并非太高,但也能够进行简单的评读,即当一名学生朗读之后,其余学生就能够给予公正的评价。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对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尽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教师要从正面进行引导,充分对学生的差异性给予尊重,使学生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读,并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要不吝肯定与赞扬,多一些鼓励和微笑、少一些打击和批评,使学生能够树立朗读文章的自信,促进其更好的朗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小到一个词语、一句话,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在教师的鼓舞和激励下,学生能够充分树立朗读的自信心,进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素养,教师首先就要尽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将学生的原本的要我读转变成如今的我要读,带动学生的自主性。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运用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手段,带动学生的朗读学习热情;将朗读与表演相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加强朗读评价,使学生掌握如何评读。只要有恒心、有耐心,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朗读素养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将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