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科
秘诀一:发现问题,巧找原因
在区域地理复习的过程中,易出现四个方面的问题:大而不精、全而不详、熟不落地、迁而不准。
1.大而不精
对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是先总论,后分区。总论部分的学习以大尺度为主,不会强化局部区域的特殊性,更注重普遍性。这能让考生了解大区域的地理特点,从大方向把握区域特征,例如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时间上是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对于局部地区的复习要精细化,例如秦岭两侧降水的时空差异。
2.全而不详
区域地理中对于分区的学习更多注重全面要素的分析,如世界主要的八个国家、我国的四个分区,考生要详细分析每个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全面复习很有必要,但考生往往对区域学习不够详细,如我国的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主要指的是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季风区,其实际上形成了几个差异比较大的地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3.熟不落地
在区域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考生重视大区域,全面分析的内容较多,对于模板的知识掌握得较好。但是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考生得分并不高,如2016年全国Ⅰ卷第36题中 “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不少考生不能正确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作用,即利于排水,又不易受洪水侵袭。虽然熟悉地势、地形分析的方法和思路,但考生对于小区域的分析不够到位。
4.迁而不准
区域地理考查的核心是考生的迁移能力,迁移就是能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解决不同区域的地理问题。考生的迁移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不能准确全面地分析试题,如2016年全国Ⅰ卷第37题中“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该题涉及的知识为区域范围、植物数量和气候特点影响动物的数量。大多数考生只能分析到地形复杂,但不易得出区域范围小、动物适宜生存空间小的特点。
秘诀二:方法透析,明确要点
1.重视把握大区域
对于世界分区和中国分区的学习,考生要从整体上判读区域的位置,熟悉区域的特点,掌握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高考试题考查的小区域也是来自这些大区域,因此考生不能弱化对大区域的把握。与此同时,要适当增加对局部区域的细化复习,如我国的南方地区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对于这些相对较大区域的特征,考生要进行细化梳理。
2.学会分析小区域
高考试题的考查以小区域为主,即我国的局部小区域,如西南地区的攀枝花;或世界的某个小区域,如非洲的尼日利亚。对小区域的考查一般为考查区域的共同特征,再突出该区域的特殊性。考生在平时要多练习模拟题或高考题,提升对小区域地理特点的分析能力。
3.强化地理原理落地
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原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国的秦岭,其北部和南部的气候特点不同,主要是由于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夏季,秦岭北部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南部位于迎风坡,降水多。冬季,秦岭北部位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气温较低;南部位于背风坡,气温较高。
4.注重类似区域的比较
考生要提升迁移能力,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进行类似区域的比较分析。例如在2016年高考试题中出现“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考生可以联系曾经学过的类似区域(如马达加斯加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进行类比解答。
秘诀三:经典重做,小试牛刀
【例1】(2017年全国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1)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的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思维过程】本题的载体是农作物剑麻,利用非洲坦桑尼亚区域分布图,考查自然特点、农业、工业等内容。第(1)问,通过仔细审题后可知,其核心是用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来分析剑麻纤维产需的矛盾,也就是要考生比较我国与非洲坦桑尼亚在气候方面的差异以及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与此同时,还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对剑麻纤维的需求。第(2)问,考生要善于运用图中的信息进行解答,主要突出基洛萨与其他地区的优势,如在劳动力、交通、土地面积、水源等方面的优势。第(3)問,主要从剑麻的特点和区域气候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剑麻生长在热带,所需的温度高,水量多;剑麻叶片的水分含量大,易腐烂,不及时加工会影响品质。第(4)问,主要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如“雇佣当地的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说明兴建剑麻农场可以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增加税收;“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说明兴建剑麻农场可以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拓展延伸】小尺度区域复习要注意阅读材料,寻找关键信息,并联系相似的区域进行解答。在复习时,考生可以关注“一带一路”涉及的小国家,特别是一些与我国联合开发项目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其与我国共建了工业园区。
【例2】(2017年全国Ⅲ卷)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2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思维过程】本组题的载体是浮游生物,考查其在长江口地区分布的特点、变化和原因。第(1)问,通过阅读图例,考生可以得出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规律。第(2)问,分析浮游植物由西向东递增的原因,实质是考查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确定自然地理特征中有无自西向东的变化规律,这里涉及太阳辐射的知识。根据洋流分布规律,此地的洋流是南北流向,故太阳辐射和洋流流向都不是主导因素。水体营养盐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营养盐越多,浮游植物的密度越大,与图中浮游植物的分布规律相反;水体含沙量向东是减少的,表层海水获得太阳辐射量增加,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第(3)问,浮游植物受水体营养盐和含沙量影响,冬季水量减小,营养盐数量也会减少,浮游植物当然就少了。
【拓展延伸】自然规律在区域地理中的考查,解题时既要注意规律分布的普遍性,又要考虑区域的特殊性。本题的实质是对水文特征、洋流、热量时空变化以及等值线的考查。在一个小区域集中考查自然地理规律,是高考考查的方向之一。因此,考生在备考中要注重将自然规律落实到区域,并关注区域特殊的地理现象。
【例3】(2017全国Ⅲ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图3)。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
【思维过程】本题组的载体是额尔齐斯河和白斑狗鱼,利用额尔齐斯河部分流域等值线区域图考查水文特征、降水特点、鱼类生长条件和特点。第(1)问,仔细阅读图中河流的分布和等高线,图中河流北部的支流多,等高线密集;加之区域受西风影响较大,可以判断降水北多南少,北部山地有地形雨。第(2)问,通过图示区域的纬度,可以判断水温高低;可阅读材料分析其水质;分析河流的特点,判断是否适合鱼类生长。第(3)问,主要分析当地的气候、生长环境、水生生物等特点,得出魚类产量低的原因。
【拓展延伸】近几年高考考查生物的生存区域比较频繁,如前文提到的2016年全国Ⅰ卷第37题中“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其主要思路是分析区域分布、纬度位置、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等。考生要充分分析区域特征,联系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核心要点进行解答。
求学·文科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