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一流”政策看志愿填报标准

2017-12-29 08:45韩笑天陈志清
求学·文科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志愿

韩笑天 陈志清

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这就是目前各大媒体所说的“双一流”。

“双一流”的出现使高校格局重新洗牌,相信很多读者都有疑惑,这次“双一流”建设和原“985”“211”建设有什么区别?遴选的标准有哪些?这些变化又给我们填报高考志愿提供了什么新方向呢?

在“双一流”方案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有42所,原“985”高校全部入选,原“211”高校仅有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入选;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有95所,包括25所非原“211”高校。

很多人认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类似于原“985”高校的plus版,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类似于原“211”高校的plus版,实则不然。 且让我们来看看“双一流”的遴选标准——

“双一流”在充分考虑原 “985”“211”工程的基础上,创新建设管理模式,以学科为基础,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酌情参考国际评价,统筹考虑国家战略、行业区域急需和不可替代性等因素。

综合以上表述,可知“双一流”是一个全新的方案,那么它的“新”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一、“双一流”建设的全新理念

第一,打破终身制。与原“985”“211”高校身份固化不同,“双一流”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终身制,实施动态管理,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名单每5年调整一次。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高校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反之,则适当减少支持力度。这对高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所以,同学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选择大学,要知道现在默默无闻的院校可能以后就“入流”了,而目前“入流”的院校以后也有可能会失去优势,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校的发展潜力。

第二,打破同质化。我国高校同质化现象严重,纷纷追求成为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可谓“千校一面”。这一现象和原“985”“211”高校的评选标准密不可分,而“双一流”建设则强调以学科为基础,鼓励特色办学。

像此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單中,入选高校多为行业类院校,其特色办学得到了极大的肯定,这也启示我们以后择校不用随大流去挤综合性高校,一些实力雄厚的行业类院校可能性价比更高。

因此,“双一流”建设既不是原“985”“211”建设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而是一个全新的计划。

二、新政提示考生的三个改变

第一变:优先选择专业的指向更加明确。

以往许多考生会优先选择学校,在选定的学校中再用分数匹配专业,这是较为稳妥的志愿填报方式。但是从浙江、上海高考改革到“双一流”建设,国家已一再表明未来高校建设将以专业为中心、以学科为特色进行办学。因此考生在填志愿时,优先选择专业才能跟上高校改革的趋势。

第二变:对高校的评价更多元化。

在过去,原“985”“211”、普通高校三分天下,而“双一流”建设的动态支持政策打破了高校原有的等级与排序。考生不能单纯地看待高校排名与现状,要更关注高校的发展趋势,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筛选高校,考生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第三变:填志愿时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校位置好、资源多,吸引了很多考生,但 “双一流”建设强调高校在区域中支撑带动经济的地位,也说明了区域的经济、资源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考生择校要综合考虑行业与区域的优势,看自己心仪的行业在高校所处的区域中是否具有发展优势,除了沿海发达地区,不妨适当放眼其他新兴城市。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又一次创新与尝试,考生只有把握政策方向,才能跟上时代脚步,选择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校。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志愿
The Price of Beauty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